《读史记解刘邦及汉初人物之谜》
第28节作者:
历史化学
夏侯婴同韩信交谈后,知道韩信是个很有才能的人,十分高兴,于是马上就把他推荐给了刘邦。夏侯婴虽然和刘邦的关系密切,但对刘邦的影响力并不是很大。所以刘邦对夏侯婴的推荐并没有给予重视,更不用说去重视韩信本人了。不过,看在夏侯婴的面子上,刘邦还是提拔韩信做了一个管粮饷的中级军官——治粟都尉。虽然还没有被刘邦重用,但曙光已经出现,前程看来还是有望的
日期:2017-08-02 20:15:27
治粟都尉是负责后勤保障的工作,这就直接成了汉国总理大臣萧何的部下。由于工作上的关系,韩信要经常到萧何那里请示汇报,这样两人就有了交谈的机会。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萧何感觉到韩信确实是个天下无双的奇才,让他干治粟都尉哪简直是浪费人才呀,于是也向刘邦多次推荐。但是刘邦对于要把指挥军队的大权,交给一个名不见经传,而且特别是从他的仇敌项羽身边跑来的人,说什么也是不放心的。我想,这大概就是刘邦从心理上一直拒绝重用韩信的原因之一吧。
过了一段时间,韩信又感到就是再呆下去,似乎还是没有被重用的希望。这次他没有干什么对不起刘邦的事,而是干脆一走了之。他这一走,可把萧何给急坏了。顾不上向任何人打招呼,萧何也骑上一匹快马,朝韩信逃走的方向追去。不过韩信这一跑,大可不必当真,难说不是他耍的又一个招术。他走之前,大概先叫人通知到萧何。他要用此法试探试探萧何,看萧何追不追自己,如果追了一两天还追,说明萧何确实已经把他韩信看得很重要。萧何可是刘邦身边的头号人物,被刘邦身边的头号人物看重,那接下来你肯定有戏。所以,我怀疑韩信的这一跑是假跑,目的是试探自己在萧何心目中的分量,并要以此通过萧何,尽快确定自己在刘邦集团中的应有地位,为最终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去建功立业而创造机会。你想啊,哪一个有雄心壮志的人只愿在沙场上默然无闻,而不想尽早地大展身手呢?因此难说韩信不是假跑假离开,而实际上是想以此能够更快地进入刘氏集团的核心。要知道,他可是个很有计谋的军事家啊。
当萧何又把韩信带回来后,刘邦这才感到,如果韩信不是有真才实学的话,一向处事稳重的萧何,是决不会心急火燎地去追一个无名小辈的,这样的人看来确实是我所需要的。刘邦当即拍板决定,择日登台拜将。现在我们再看看《史记》是怎样记述刘邦拜将一事的。
当将领们听说刘邦要拜大将时,都很高兴,人人都以为自己会被拜为大将。等到宣布任命时,没想到竟然是韩信,大家全都惊呆了。因为有很多人甚至根本不知道韩信是谁。任命韩信的仪式结束后,刘邦向韩信问道:“丞相几次向我提起将军,说将军有很高的才能,那么将军现在可以向我提供什么样的计策呢?”韩信谦虚了几句,然后问:“现在向东去夺取天下,所面临的对手难道不就是项王吗?”刘邦说:“是的。”韩信问:“大王您不妨比较一下,自己在勇敢、强悍和仁慈等各方面,和项王相比谁更占先呢?”刘邦沉默了好一会儿,然后说:“我不如他。”韩信再一次向刘邦拜了一拜身子,很赞同地说:“就是我韩信也认为大王您不如他。不过我曾在他的手下干过事,就让我谈谈项王的为人吧。项王生气发怒的时候,众人都吓得趴在地下,但是他不能任用有才能的将领,这不过是普通人的勇气罢了。项王平时待人仁慈有礼,言谈温和;手下要是有谁生了病,他甚至会流着泪把自己的饭菜分给病人;但是当人家有了功劳应当加官进爵时,他却把本应授予给人家的官印,拿在自己的手里都玩磨坏了,也舍不得给人家。这实际上就是妇人之仁啊,在小事上心软,在大事上却小器。项王虽然称霸天下,使诸侯屈服,但不占据关中却定都在彭城,这就意味着他并不是天下的君主。而且他还违背义帝的约定,只让和自己关系好的人称王,诸侯们因此不服气。诸侯们看到项王迁徙并驱逐义帝,把他安置在江南后,也都回去赶走原来的君主,然后自己在一块好地方称王。大家都知道,项王率军所经过的地方,没有不遭到摧残毁灭的,天下的人因此都怨恨他,老百姓们不愿亲近归附,只不过被他的强势所逼迫,而勉强服从罢了。因此,他虽然名义上是天下的霸主,但实际上却失去了天下人的心。因此说,他的强大是表面上的,骨子里却是很脆弱的,所以根本用不着怕他。现在大王只需采取一系列和他相反的做法,任用天下的勇武之士,又有什么敌人不能杀死!把天下的城邑封给有功的臣子,又有什么人会不服从!用自己的义兵去追击那些一心想东归的敌人(主要指项羽的人马),又有什么敌人不能被打败!况且三秦王(指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原是秦将,率领秦地的子弟兵作战好几年了,这些士兵里被杀死和失踪的已经多得无法计算,这三个人又欺骗他们的部下向诸侯们投降。到了新安以后,项王用欺骗的手段,活埋了已经投降的秦军士兵二十多万,唯独章邯、司马欣和董翳得以幸免,秦地的人民怨恨这三个人,真是痛恨到了骨髓。现在项羽利用自己的余威,硬让这三个人为王,但秦地的人民没有谁会真心拥护他们的。大王进入武关后,对老百姓是秋毫无犯,废除了秦朝苛刻的法令,与秦地的百姓重新订立了法令,新的法令仅仅只有三条罢了(即“约法三章”)。因此,秦地的百姓没有谁不希望大王能够在秦地当王的。并且,按照诸侯的约定,大王应该在关中当王,关中的人民都知道这件事。大王失掉应得的封爵进入汉中,秦地的人民没有谁不感到遗憾的。现在大王要是举兵向东,三秦之地不用武力,发布一道檄文就能平定收复。”刘邦听后,频频点头称是。
日期:2017-08-02 20:19:17
人才的高级与否,不在于其社会地位的高下。一个能正确道出形势的人,必然是平时勤于思考的人。韩信的地位可谓低下,然而古往今来,又有几人能与之相比。韩信的分析可以说给萎靡不振的刘邦打了一剂强心针,使他恍然认识到原来貌似强大的项羽,竟有那么多可以被打败的弱点,以前看起来,不怎么如项羽的自己居然具有让对手不可战胜的优点。在这之前,从来没有人对自己分析过这些事啊。就是萧何、张良和郦食其等,也没有对自己分析过这些关乎自己前途的大事啊。难怪自己看不到前途,难怪自己陷入郁闷之中,原来是自己没有对双方的优劣进行对比、进行分析,进而扬长避短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啊。现在经过韩信这么一说,可真是茅塞顿开啊。得一韩信简直胜过得到千军万马啊。行!这个大将没拜错,可以放手让他去干吧。
韩信的分析是很了不起的,他是历史上极少的几个最早看出在争夺天下的运动中人民拥护与否所具有重要性的人(可贵的是,刘邦集团中萧何也具有这样的看法)。而且在审于量主(即选择明主)这方面,韩信也要高于刘邦的另一著名谋士——陈平。这位还在家乡的时候,就自称如果有一天能够治理天下,就像给大家切肉分肉一样公平的陈平,此时不是还跟着项羽一起瞎混吗?关于韩信的成才之谜,德国的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在其《战争论》中给出了答案。他说,“为什么往往有些从未接触过军事活动的人却担任了较高的职务,甚至做了统帅,在战争中建立了丰功伟绩;为什么杰出的统帅从来不是来自知识渊博的军官,而大多数是那些环境不许可他们获得大量知识的人。……,因为人的智力是通过他所接受的知识和思想培养起来的。关于大问题的知识和思想能使人成大材,关于细小和枝节问题的知识和思想,如果不作为与已无关的东西而拒绝接受的话,那就只能使人成小材。”(见该书的第一卷第二篇第二章。)不言而喻,韩信之所以能成为军事上的天才,就在于他总是把心思都用在如何解决在战争中取得胜利的那些大问题上。就是说,他平时就想着军队统帅如何面对战争的事。就像刘邦,之所以能由一介平民而成为一代帝王,也在于他平时就想着如何争夺天下的事。如果连争夺天下的意识都没有,那他肯定就会臣服于项羽,老老实实地做他的汉中王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