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解刘邦及汉初人物之谜》
第9节作者:
历史化学
日期:2017-08-02 10:15:01
我认为,《高祖本纪》开篇的第一段话,就是刘邦在这个时候炮制出来的。它既不是什么后人的后人附会,也不是什么刘邦称帝后为美化自己君权神授,而进行的自我杜撰。把一个看似神奇的东西,动不动就说成是后人的附会,我认为这通常是个回避问题的简单说法,实际上等于什么也没说。我们完全可以对此种说法嗤之以鼻。至于有人之所以说是刘邦称帝后的自我杜撰,是认为刘邦意在告诉大家,他能够最终取得天下是因为他是神,而不是你们芸芸众生的普通一员。目的就是借以宣扬他的皇权是上天、是神授予的。但是这种看法,我认为根本就站不住脚,它的可信度甚至还不如附会说,在《高祖本纪》里我们就能找到确凿的证据,给予这种看法以有力的驳斥。证据有两个。一个是刘邦在消灭了项羽,天下基本上归于太平时,他的诸侯和将相们共同请求他即皇帝位。刘邦是怎样应对的呢?我们不妨引用一下原文,看看事实到底是什么。原文说:
“正月,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汉王曰:‘吾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吾不敢当帝位。’群臣皆曰:‘大王起细微,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大王不尊号,皆疑不信。臣等以死守之。’汉王三让,不得已,曰:‘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甲午,乃即皇帝位氾水(古水名,在今山东省菏泽境内)之阳。”
这段话的意思,用现代话来说就是,诸侯和将相们一起共同请求刘邦做皇帝。刘邦说:“我听说皇帝的称号,是具有贤德的人才能拥有。没有贤德徒具虚表的人,是拥有不了的。我不敢僭取帝位。”群臣们于是就说:“大王从一介平民起事,诛戮暴逆,平定四海。对于有功的人都分给土地、封予王侯。大王如果不接受皇帝的尊号,那么我们这些功臣们对大王的封赏,就会怀疑而不相信。只有您居于天子之位,我们才敢相信您的封赏。所以我们誓死也要大王接受皇帝的称号。”刘邦推让再三,不得已,然后说:“你们都假若肯定地认为,我作为皇帝会有利于国家,那么为了对国家有利,我就不客气了,就当皇帝吧。”甲午这一天,刘邦就在氾水的北岸宣布称帝。
从这段记述中我们知道,刘邦当皇帝时是被众大臣们一致推上皇位的。这么顺顺利利地在大家一致地拥戴下就当上了皇帝,他刘邦还用得着费尽心机地,去编个什么神话故事来蒙人吗?没有必要啊。而当刘邦接受大臣们的建议后,也只是说为了国家的利益,国家的需要,他就当皇帝吧。他没说我是神,或者我有神的帮助,就是没有你们这些诸侯将相的拥戴,我也能当这个皇帝啊。可见那种说刘邦称帝后将自己神话,以此来说明自己是君临天下的神,或者是自己的皇权为神授,意在警告他人不得染指的说法,根本就不能成立。
二是刘邦曾明确地把自己取得天下的原因,归功于手下的功臣,而不是自己有什么特别了不起的本事,更不关什么神的事。原文是这样说的: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从这段君臣之间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刘邦把自己能够得天下的原因,归结于自己能重用人才。项羽不能得天下的原因,亦在于不重用人才,根本就连神的影子都没提。有这两个犹如铁板钉钉的实实在在的记述,请问你还有理由认为那是刘邦称帝后,为美化自己的皇权神授而自我杜撰的骗人故事吗?我当然倾向于,关于刘邦的神话实际上是他本人自我杜撰的说法。但这些所谓的杜撰,不应该是在他处于顺境和成功的时候编造的,因为实在没有那个必要去费脑筋。只有在他遇到了某种困难,或者为了实现某种愿望,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凭着自身现有的条件,以及直来直去的行事方法,根本无法解决所面临的难题,或者想要实现某种愿望的时候,他就不得不替自己编造个神话把自己武装起来。所以我认为《高祖本纪》里,阐述刘邦是其母与神龙相交所生的那段有名的开篇,就是在这个时候被刘邦本人杜撰出来的,目的就是为了使自己能够顺利圆满地达成与吕雉的喜结连理。
因为,这桩婚姻对刘邦实在太重要了。如果最后化为泡影,那对他的打击也将太大了。因此对这件事,他不能不大费心思。有了上次为免除债务而在酒店耍把戏的启示,刘邦肯定会联想到神或许能再次帮助自己。他不能不暗自惊喜,当这个神再次附着在自己身上的时候,自己就不再是那个又穷又老的刘季了,也不是那个比起沛令来官阶更小的刘亭长了。把自己武装起来的神,不但会解除吕老太的反对,免除自己缺乏聘礼的尴尬,而且无形中也提高了自己的身价,扫除了自己面对一个美女时的自卑感。他可以不用像一个被施舍的乞讨者那样,低三下四地去对施舍者感恩戴德,也用不着小心谨慎地去俯就这个大家闺秀。(如果那样,自己作为大老爷们的颜面还有吗?)相反,他可以反客为主,通过这个故事,理直气壮地告诉吕雉,你大家闺秀又怎么了?嫁给老子你难道不爽吗?觉得亏了吗?我刘季可不是你们一般的俗人,我是神!娶你那是抬举你,你懂吗?是你祖上积了德,才让你来服侍我。
日期:2017-08-02 10:19:12
从与项羽的争斗中,我们就能强烈地感受到,刘邦那种要强不愿输人一等的性格,在娶吕雉为妻的这件事上,是不会不有所表现的。就这样,在吕公的别有用心和刘邦的一番糊弄之下,本来就很迷信的吕老太也就将信将疑,不再反对了。而少不更事的吕雉,不管爽与不爽,也就只好从媒妁之言,听父母之命了。
关于媒人之事,我在这里还想再多说几句,好进一步说明,刘邦娶吕雉是极有可能让媒人出面正式提亲的。而媒人提亲时的说辞,很可能就是刘邦所教。因为这关系到他能不能顺利成功地娶到吕雉,能不能成就自己美满婚姻的大事。对此,媒人的说辞可以说太重要了。他对媒人所说的内容,不能不事先过问,不能不有所参与。也许会有人反驳说,刘邦是一个不拘礼数,不拘小节的人。更何况吕公已表示要嫁女给他,因此他已没有必要去请媒人。我认为持这种观点的人,要么对于古代礼法礼制下的婚姻不了解,要么就是对其还不甚了解。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