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地下记者,专门调查连环杀人、色魔、灭门惨案之类的事儿》
第58节

作者: 夜行者徐浪
收藏本书TXT下载
  真实,是一种美,而营造真实的写作方法,是一种美学取向。同样,对黑暗和光明的不同关注,也是一种审美取向,它更能唤起情感,感染力更强。
  所以,我在写作中,尝试把握“真实”的要点,也就是都市传说的基本要素——北京某地(地标)、某个时期(时间)、某件众所周知的事件(真实发生过),以及第一人称的口述方式。
  “像真的一样”并不是现实世界的真实,而是故事呈现的真实,或叫叙述逻辑的真实。
  为了达到这种效果,我在写作中尝试了不同方法。但我不够成熟,有时有取巧的嫌疑,造成误解和困扰也是因为我的懒惰。再次道歉。
  想构架一个真实的故事,真的非常困难。(直接导致我的睡眠越来越不好)

  我对自己的要求是,用更成熟的素材处理方式,来营造真实。这使我写作的过程,在边界游走,就像用刀尖挠痒。
  大家的反馈对我帮助很大,为了也能回馈大家,我会尽可能的,让夜行者更好看,有快感,有高丨潮丨——但不让刀尖划破皮肤。
  取材真实,对现实环境尽量真实描述和呈现,有两个目的:
  第一, 引起正视和警示,对人性的恶与生存环境的劣进行展现。读完后的黑暗体验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
  第二, 分享危险的快感,都市传说暗含的心理危险让人觉得刺激,相信这是一种普遍心理体验。
  故事虚构,不安的情绪却真实存在。都市传说和口头传播的“逼真”吓人故事,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们对世界潜在的不安始终存在。
  这一点,几乎没例外。

  关于黑暗与不安。
  对危险和不安,或多或少的追寻,是一种本能冲动,也是一种潜在的心理防御机制。
  生物学有个观点认为,寻求新鲜刺激和爱好挑战新环境的动物,适应能力强,其基因传递下去的几率会更大。
  这是一种生物本能。虽然我们智力发达到令生物本能退化和隐藏,但在这点上,应该和动物相同。
  有人爱极限运动,有人爱恐怖片,有人爱丛林探险。
  但就我了解的而言,大多都市中的人无法探险——这就是为什么,探险节目和真人秀往往很受欢迎。
  日期:2016-08-29 19:48:00
  关于,我写的夜行者故事,首先我承认,我相信自己在一个比较安全的生存环境中——截至目前,还没人在我面前割肾。

  相信大家和我一样,都有种确定感,自己是生活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
  但体验过不安,会更确信当下的安全,更警惕潜在的危险。从科学上讲,这是肾上腺素和杏仁体分泌激素直接的平衡,也就是刺激引发的快感。
  写夜行者的时候,我也会想:我是在营造恐怖和危险吗?这样对吗?
  每次思考完,我都更坚定的继续写。
  可能我拥有某种偏好危险体验的基因,和恐怖片爱好者一样。
  我的价值观是这样的:要直面生存的真相,而不是袋鼠式地生存。
  生存最大的真相是死亡,如何应对这一事实,会决定一个人如何生存。

  世上的危险和不安因素,不会因我的视而不见而消失。
  机场爆炸广场袭击,不会因为我的不关心而减少。我怕死亡突然来袭,所以选择面对真相,并调试我的焦虑,这让我珍惜拥有的一切。
  因此,我决定接着写下去。
  耸人听闻不是目的,写作方法的不成熟和考虑不周,会让我有哗众取宠倾向。
  我需要在掌握边界的前提下,感染读者。
  很久之前,看过村上评价斯蒂芬金小说的文章,村上的意思大概是这样的:恐怖小说最重要的不是让人觉得恐怖,而在于能让读者的不安达到某种适当的程度。
  恰到好处肯定难。现在的我,说实话,力所不能及,但我希望自己有一天能达到。
  夜行者的故事中,作恶的人方法各不相同,无辜者会受到伤害,这是人性真实所在。
  我并不是以欣赏他人的痛苦为乐,而是希望在这个过程中引发必要的警醒和思考。人性的恶究竟边界何在?生存中无奈原因何在?一个人变成恶魔原因何在?

  我想过,如果压抑自己对不安、不公和残酷的反应,我很可能会慢慢走向扭曲,扭曲的结果是,我可能不自觉地成为恶人——这太他妈可怕了!
  以上想法,是我从写夜行者开始,不断思考得出的。在这过程中,我也不断反观自己的东西,做出调整。
  比如开始的几篇,我公众号的文章仅在文末加了虚构声明。大家对真实性的讨论,让我有点小兴奋,但也让我意识到了边界问题。
  我开始调整,在公众号推送的文章里,对虚构声明做了前后两次强调。

  现在保留的故事,人物完全使用化名。
  哦,还有一些我朋友的名字,感谢他们允许自己的名字作为与自己完全不同的形象,出现在我的故事中。
  新媒体的故事写作,和传统写作在方式上差异很大。
  信息和技术给我的创作带来了便捷,让我有偷懒的倾向,并产生了一定的后果。
  幸好有大家的反馈和提醒,再次感谢。
  最后,说一点可能会冒犯大家的话。
  有朋友把夜行者和恐惧鸟的故事相比,我很欣慰。
  我看过一些恐惧鸟的故事,对他在文章里提到的观点非常赞同:从广泛的道德标准来看,我们其实比自己想象中的不道德。
  这说出了我对夜行者故事的一些微妙感受。我曾不只一次问自己:如果将我放在某个作恶者或无奈者的立场上,你的选择一定比他高尚吗?如果诱惑摆在你面前,你会如何?

  没有肯定的答案。
  《马太福音》里说:为什么只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
  每个人,都倾向于用自己的三观和眼界来定义世界,这是生理本能,也是社会本能。因为这种定义是相对确定的,让自己感觉安全。
  但当更多信息和价值观曝光在个体面前时,不确定感令人不安。

  “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我们中学课本里最值得背诵的一句话。
  我就鲁迅先生的话,延展一下,敢于直面多元构成的真相和价值观,才是值得过的人生,才是活得明白的人。
  不断拓宽自己对人性理解的宽度,足以对抗荒谬的人生。
  《夜行手记》是我的方法,希望你也有自己的方法。

  再次谢谢大家。喜欢夜行者和徐浪的朋友,欢迎继续进入夜行者的黑暗世界。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