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志:八百年老坛》
第2节

作者: 卢江子
收藏本书TXT下载

  现在让我们从插曲回到正题来看看弃的兄弟们:
  兄弟一:帝挚(尽管他能力有限,德行有亏,帝喾仍然让他继承帝位,因为帝喾有把握他是亲生儿子,其余三个就难说了,很可能与传说中的隔壁老王有关:弃与大脚印有关,契与玄鸟有关,而尧则是龙的传人。帝喾传位与挚煞费苦心,生前就让挚登上帝位,可见他多么挚爱这个儿子。可帝喾死后仅两年,挚就被尧取而代之。)
  兄弟二:大名鼎鼎的五帝之一帝尧(备注:在《五帝本纪》里,弃在尧时是位待业青年,没有工作,舜掌握大权之后才被任命为司农。《周本纪》里,弃在尧手下谋到一份农师职位,但是尧提供他这位兄弟工作的契机非常奇怪:他居然是听到农民们反映弃是农业生产的领路人之后,才委任弃做农师。尧跟弃平时有交流吗?《五帝本纪》和《周本纪》在弃的就业时间上有出入,无论哪种情况,都说明了弃和尧这两弟兄并不亲密。)

  兄弟三:契(这位兄弟的名字其实也念“弃”,帝喾为了不把两儿子弄混淆了,特意命令契发音“谢”。帝王就是这么任性,连字的发音都可以随意叫,契念谢,仅此一例,特指帝喾的儿子。这位契兄便是我们刚刚告别的商朝的远祖。契和弃还真是难兄难弟,都没坐上帝位,都是待业青年,后来都跟着舜混,最后分别取代“八恺”、“八元”成了司徒和司农。)(三)

  日期:2016-06-07 09:30:51
  童年:弃从小就身材高大,志向更大(“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这孩子真是难得,别的小朋友在玩抓特务、弹泥丸、跳房子、击壤,他的游戏居然是种麻栽豆,他栽种的麻和豆居然都长势喜人(“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麦”)。不知道袁隆平小时候有没有这本事?
  成年:把童年的爱好发扬光大,凡是能种的农作物都被他种上了,什么土适合种什么他门儿清,如果仅仅到此为止,他顶多只是个中国好农民。弃楞是在没有进农学院的情况下,自学成才,居然知道选择适宜的谷物加以栽种培养(“宜谷者稼穑焉”),这听起来分明是袁隆平杂交水稻路子。于是人民纷纷团结在弃周围,学农艺、促生产、奔小康。
  弃从一个农民成长为一个农学家,是因为其天份,更因为兴趣,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尧对自己这个农学家兄弟似乎一无所知,直到弃带着广大群众大搞科学种田时,部落联盟都轰动了,才认识到自己兄弟是个人才,是否太后知后觉了?尧不知道弃在做什么有两个可能,一是他们不住在一起,所以尧不知道弃的活动;二是尧知道弃在做什么,但没放在心上。《周本纪》里说尧马上就发出农师委任状,《五帝本纪》里说是舜雇佣弃的,明确说明弃和契在尧的朝代没有任何官职(“未有分职”),我们到底信哪个好?或者说司马迁该信哪个好?

  工作经历及所受褒奖:有一点可以肯定,弃在舜任上才进入国家领导人行列,在舜的号召下,弃和契、伯益、大禹组成上古黄金“四人帮”,筚路蓝缕,披肝沥胆,终使人民在大洪水之后得以安居乐业,事后舜论功行赏时,给弃的颁奖词是这样的:“弃,老百姓们当初挨饿时,全靠你教会了他们播种各样谷物才得以生存下去”。司马迁说“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这句话里有个技术错误。尧舜时期的“黎民”特指九黎族俘虏,和“百姓”不是一回事,“百姓”才是尧舜治下的人民,尧舜考虑的应该是“百姓”,绝非“黎民”。(四)

  日期:2016-06-08 09:27:13
  口头表扬当然是不够的,舜赐给弃一块封地叫“邰(tái)”,舜做的其实是无本买卖,弃和族人本来就住在邰。《生民》说“即有邰家室”,这说明弃是和母亲住在一起的,因为他母亲姜原便是“有邰氏女”。舜所要做的只是口头上宣布一下,不掏一文钱,相反弃得缴纳税收,当天子果然爽得紧。除了宣布封地外,舜还赐给弃荣誉称号“后稷”,再赐姓姬氏(“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司马迁再次犯了技术错误,姬是姓,而不是氏,上古之世,姓与氏是分开的,弃的氏应该是“有邰氏”。战国之后,姓与氏才慢慢混为一谈,司马迁很明显沿用了当时的社会习惯用语,“黎民”的误用也是同样的原因。

  总之,后稷在尧、舜、禹三代声誉鹊起,深受人民爱戴,当个帝王绰绰有余,只是阴错阳差没当上,只好千年之后由其后人来弥补那份遗憾。《周本纪》为后稷总结道:“ 历史悠久,三朝不倒翁,美名传天下”,翻译成文言文是这样的“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令德”。弃的兄弟契也不遑多让,《殷本纪》如是说“契兴于唐、虞、大禹之际,功业著于百姓,百姓以平”,两兄弟的盖棺颂词几乎一模一样,真是绝代双骄啊,后世再也找不出这样一对无比牛叉的龙兄虎弟了。

  后稷死后,他的儿子不窋(zhú)承继香火(“后稷卒,子不窋立”),这之间有个过不去的时间鸿沟。大禹到相至少有四十年,尧驾崩到大禹登基有五十年,尧据说活了一百一十六岁,假设弃和尧一样都有长寿基因,也活了一百多岁,就算弃在百岁高龄生下不窋,不窋立的时候也有一百岁了。当然这跟商候冥和王亥“父子”比起来又小巫见大巫了,亥老一百一十八岁还能搞出“一个平肋有易女引发的血案”(这段故事详见第一部《上古迷思:三皇五帝到夏商》)。我们可以拿契的后代做个比较,契的儿子是昭明,昭明的儿子是相土,相土和不窋都是夏朝废帝相也即寒浞(zhuó)当政时的人物,相土做契的孙子已经很勉强了:他爷爷必须在七老八十时生下他爹,他爹又要在七老八十是生下他,才能确保他有机会以清醒的头脑在夏后相时代发明马车。(五)

  日期:2016-06-09 12:35:15
  针对百来年的时间差,有种自作聪明的解释,说“后稷卒,子不窋立”里的后稷不是弃,而是指弃的后代,弃的后代都叫后稷—农官的官名,就像工师被称为共工一样。乍一听言之有理,可是前面写了一大堆弃成长为后稷的经历,读者津津有味地看着,突然发现“后稷”换角了,这么写文章是要被人骂死的。我如果看到有人这么吊儿郎当地写东西,一定会慈眉善目地对作者说“你站出来,我保证不打死你”。其实原因没有那么复杂,上古史的资料本就不多,后稷与不窋之间有断代很正常,用不着大费周章解释得貌似天衣无缝。

  《山海经•大荒西经》则说“稷之弟为台玺,生叔均”,后稷居然还有一个叫做台玺的弟弟,看来帝喾有“小五”,台玺的儿子叔均那便是后稷的侄子了。《海内经》则说“稷之孙曰叔均”,我被《山海经》弄晕了,为了不晕,我只好不计较它到底说了啥。
  不窋在夏朝继续担任农师之职,可惜他生不逢时,居然和后羿、寒浞(念浊)两个乱臣贼子共处一朝,日子不好过。不窋忠于夏后相,于是被寒浞撵走。不窋当时的处境肯定相当危险,否则他不可能带着一家人奔赴西北戎狄之地,路途遥远不说,还很凶险,这说明寒浞比戎狄凶险,不窋才两害相权取其轻。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