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谱儿——读透大汉三代帝王心史》
第42节

作者: 飘雪楼主1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6-06-20 17:59:39
  当刘邦去汉中时,张良百里相送,但送君千里,终有一别。离别前,刘邦握着张良的手,动情地说道:“想留不能留,才最寂寞;没说完温柔,只剩离歌;心碎前一秒,用力地相拥着沉默,用心跳送你,辛酸离歌。”
  张良感动得泪流满面,悲伤良久。其实,他之所以这么执着地送刘邦到这里,除了难舍心里的依恋之情外,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指导刘邦火烧褒斜栈道。
  褒斜栈道是从关中平原到汉中盆地的一条捷径,自战国时开始修筑,凭借着一代代人愚公移山的精神,才建成这条长达近五百里的“通天大道”。一旦栈道被烧毁,关中和汉中便如牛郎织女般天各一方,难以直接联络了。

  当张良告诉刘邦这个计划时,刘邦很是惊愕:“栈道被毁,我岂不是一辈子都要被困在巴蜀了!”
  张良胸有成竹地进行了解释:“烧毁栈道,看似自毁退路,但同时也烧毁了各诸侯王的侵略之路,他们便不能轻易地攻到汉中来了。而且,这看似自毁前程之举,也能同时彻底打消项羽的防备之心,让他们认定我们再无东归之意。”
  听到这里,刘邦原本阴沉的脸才舒展开来。随后,张良又送给了他一个锦囊,叮嘱他只有等到东归那天才能打开。
  就这样,刘邦采纳了张良的建议,边走边放火烧掉身后的栈道。很快,这个数百年才打造完成的第一栈道就被彻底毁掉了。
  火烧栈道与项羽当年北渡黄河的破釜沉舟如出一辙,只是前者是为了鼓舞士气,英勇杀敌,后者是为了麻痹敌人,造出一种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架势。火烧栈道,很好地麻痹了项羽,成功转移了他的注意力,为刘邦在蜀中磨刀霍霍操练兵马,准备东山再起提供了充足的时间。
  日期:2016-07-04 08:47:07

  后人作诗曰:“王尊奉汉朝,灵关不惮遥。高岷长有雪,阴栈屡经烧。轮摧九折路,骑阻七星桥。蜀道难如此,功名讵可要?”
  俗话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刘邦不会料到,在暂时失去张良这样一个得力助手后,自己马上又收获了一员大将。这个人便是韩信。
  刘邦与韩信的相遇,离不开“大媒人”萧何的牵线搭桥。一曲月夜追韩信流传千古,是为佳话。
  当年,刘邦还是个整天无所事事、东打西闹的流氓时,萧何就因为他一脸“龙相”而非常器重他,先是给他弄了个小小的干部来当,后来又追随他参加了革命。
  刘邦这个小小的乡级干部身后,总是跟着一个身份和地位都高他很多的县级干部萧何,这让很多人都不能理解。

  从一个小混混到亭长,再到扯大旗拿大刀参加革命,西征入关,成为实力仅次于项羽的汉王,刘邦用实力证明,追随他的萧何独具慧眼。
  也正是因为如此,刘邦对萧何格外器重。来到汉中后,他便封萧何为丞相,拥有仅次于自己的权力,所有的行政官吏都由萧何委派。投桃报李,萧何当年的投资换回了丰厚的回报。
  而萧何也不负丞相一职。当年破咸阳城时,别人都是去抢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唯他对皇室里的那些破书烂籍情有独钟。如今,他在咸阳收集的几大筐典章簿籍发挥作用了。萧何引章摘句,参照旧法,办起事来胸有成竹,有条不紊,根本就不用刘邦再操心了。
  萧何虽然为刘邦分了不少忧,但刘邦的日子却并不好过。因为到汉中不久之后,军中就出现了士兵逃离的情况。
  日期:2016-07-04 11:14:38

  士兵们之所以逃离,并不是因为项羽或是谁打过来了不得不逃命,而是因为忍受不了这穷乡僻壤的艰辛和身在异乡的孤寂。
  是啊,月是故乡明,水是故乡甜。士兵们背井离乡来到这人不见人、鬼不见鬼的地方,本来以为只是刘邦的权宜之计,很快又能打回去;但是,几个月过去了,刘邦虽然命樊哙、周勃、夏侯婴等将领招兵买马,日夜操练,却丝毫没有东归之意。
  思乡之情很快就像瘟疫一样在军中弥漫开来,造成士兵大批逃离。当然,如果我们从大浪淘沙的角度来看,能够忍住寂寞留下来同甘共苦的士兵,那都是精英中的精英,这无疑又算是件好事。
  看着士兵逃离,刘邦无计可施,只得听之任之。但是,如果逃的是良臣猛将,那对求贤若渴的刘邦来说,无疑像是被割了心头肉一样难受。
  一天早上,刘邦刚从梦中醒来,一个卫士上气不接下气地闯进来:“报告汉王,萧丞相不见了!”
  “你说丞相怎么了?不见了?”刘邦简直怀疑自己的耳朵听错了,双眼瞪得比铜锣还大。
  “有人见丞相天还没亮就一人一骑匆匆跑了……”

  “快派人去找!”
  如果连萧何也逃了,那刘邦就真的完了,他还能指望谁来帮自己东山再起呢?
  第一天晚上,寻找的人都回来了,他们个个垂头丧气,脸上的表情就已经告诉了刘邦结果——没找到。这一天,刘邦有度日如年之感。
  第二天晚上,寻找的人都回来了,他们个个还是垂头丧气,还是没找到。这一天,刘邦有如隔三秋之感。
  第三天黄昏时,寻找的人还是没有消息,刘邦差不多要绝望了。这时,萧何出现了,他不仅自己回来了,还带回来了一个人。
  此人正是韩信。
  日期:2016-07-04 16:54:00
  风雨人生路
  韩信在成长过程中,童年、少年、青年的处境大为不同,给他留下了三道不可磨灭的记忆。
  韩信童年的记忆:明亮。
  韩信是原楚国淮阴县(今江苏省淮安市)人。虽然家境不是很富有,但韩信的父亲熟读兵法,剑术精湛,对他也很是疼爱。三岁那年,韩信便爱上了兵法和剑术。到了六七岁时,他的兵法和剑法都有模有样了。小韩信过着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想不明亮都不行。
  然而,世上没有永远的一帆风顺。九岁这年,韩信原本灿烂的天空突然塌陷了——他的父亲突患疾病,丢下他们孤儿寡母撒手而去。十岁那年,他的母亲也因过度悲痛,很快撒手人寰。从此,年幼的韩信成了孤儿,无依无靠。
  韩信少年的记忆:灰暗。
  迫于生计,韩信带着家里唯一值钱的财产——一把家传的宝剑,开始了流浪生活。

  温饱问题成了他每天最头疼的难题。然而,不管有多饿,甚至被饿得奄奄一息,韩信也不愿当掉身上的这把宝剑。这把剑就是他的精神支柱,只要这把剑在,他便感觉父亲就在自己的身边,就有一股力量在支撑着他熬过所有艰难的境遇。
  据史书记载,韩信在流浪生活中,经常到他父亲的朋友——南昌亭长家里去蹭饭。一次两次还行,长年累月下去,这个亭长就受不了。
  “把我当长期饭票来使,你小子还嫩了点!”亭长朝他老婆使了一个眼色。亭长老婆也不是混饭吃的,她马上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提前做饭,提前吃饭。这就跟当年刘邦在大哥刘伯家蹭饭的经历很相似。
  如此一来,韩信再去时总是扑个空,饿着肚子去,再饿着肚子回。韩信是个聪明人,很快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于是再也不去蹭饭了。

  “天大地大,难道就没有我韩信一口饭吃吗?”韩信觉得与其受那嗟来之食,不如自力更生。于是,他跑到了淮阴城外的河边,靠钓鱼为生。
  飞檐翘角的古城小镇,干净交错的石板古道,清澈温顺的淮阴河水,勾勒出烟雨中淮阴古城的美妙感觉。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