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回看袁世凯》
第53节

作者: 缘起缘灭皆是缘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6-08-22 16:27:45
  由于扣了北洋水师的经费,在甲午海战中,翁同龢的确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让我划分责任的话,翁同龢负有一部分经费责任,李鸿章负有领导责任,翁同龢的责任比李鸿章的大点,但最大的责任应该由天津军械局,开平矿务局这些损公肥私的搞后勤的负。现在广为流传的是吉野号原为清廷订购,由于一直欠款,最终被日本购得,但经考证那艘军舰是卖给智利的布兰科�6�4恩卡拉达号。除了速度什么都比吉野号强,也更像是北洋水师的风格,这才是北洋的菜。

  在甲午战争中,虽然黄海大战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却最为惨烈,所以他的名气也最大。但是两军决战,陆军才是主角。不过陆军的战绩一句话就说完了,马玉昆的船桥里之战、徐邦道的土城子之战、聂士成的摩天岭之战,除了这3场小胜外,其他的都是惨不忍睹,基本不值一提。
  据统计,在整个甲午战争中,日军平均每人放8枪,日军死亡的1万3千人中,仅有十分之一是阵亡和因伤致死的,其余九成多的人都因为瘟疫病死的和因为精神疾病自杀的。日本赢的如此轻松,淮军的斗志可想而知。
  十年前中法战争的时候,法军大部分的死亡也来自于瘟疫。再往前还有鸦片战争,英国人来到中国的土地上也是病得七荤八素的。看来中国人的体质自古以来就是百毒不侵。
  翁同龢主战,有些瞎指挥;李鸿章主和,有些自堕斗志。不过整个淮军从军队到后勤都如此腐败,李鸿章也逃不了领导责任。综合陆军和海军,李鸿章负的责任要比翁同龢大一点。
  日期:2016-08-22 21:59:12
  在李鸿章和翁同龢把甲午失败的责任推来推去的时候,也不能忘了这黑锅是谁丢给他俩的。翁同龢把海军银子扣了,也没搬回自己家去,而是用于改善慈禧的生活环境。
  慈禧可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名人。慈禧从1854年入宫后,就慢慢的兼职咸丰的生活秘书和机要秘书,1861年辛酉政变后开始进入常委,1884年甲申易枢之后又干上了一把手。现在基本上都是对慈禧铺天盖地,360度全方位的批判,最大的一顶帽子就是“卖国贼”,来源于她的名言:“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不过我认为慈禧的这顶帽子有点冤,要知道,大清国不是我家的,也不是你家的,却是人家慈禧家的。自己家的东西谁不爱惜啊,从动机上来讲,慈禧最没卖国的动机。
  其实慈禧执政的前半段还是很受好评的,也号称“同治中兴”。不管真兴假兴,至少是比前几年的光景好,有点本钱才敢这么说的。但慈禧最大的问题就是有政治手腕,没政治能力。对此慈禧也有自知之明,她没有跟武则天一样忙着批改奏折,而是躲在幕后遥控几个木偶,自己则尽情享受生活。为了防止这几个站前台的木偶实力过大,反过来能操纵自己,慈禧也采取了制衡之术。
  平心而论,制衡之术的确很有利于保持朝堂的喧嚣和国家的稳定,也是一个很不错的方法,但不是万能的。从科学的层面上说,制衡之术这个经验公式有个附加条件,就是要国家强盛,国家职能正常运转的时候才行。而慈禧执政时期并不是国家强盛的时候,而是国家衰弱的时候。要知道,很多人都会维稳,但很少有人能够理乱。而能够理乱的人都是不世出的人才,不能够批量生产,要换不好的话就换坑里去了。

  日期:2016-08-23 16:36:10
  回想当年,李鸿章正是弹劾翁家势力过大才一举搬倒了翁家,现在风水轮流转,又轮到自己了。在慈禧看来,李鸿章此时的势力,已经远比他老师曾国藩当年的势力还要大。
  1870年发生的“刺马案”中就显示了曾国藩的实力,慈禧发现自己想办的事居然办不到。不过没关系,当领导的好处就是一次不行可以两次,两次不行可以三次,总有一次你得吃不了兜着走。慈禧着重培养清流党人跟洋务派作对,机会很快就来了。1872年又出了清末四大奇案之二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在此案中,翁同龢开始崭露头角,也成功的成为了慈禧的木偶候选人。借此机会,慈禧趁机罢免了100多名湘军系列的官员,总算把湘军的势力压了下去。

  那甲午战争前,李鸿章到底有多大的势力呢?有诗为证:“宰相合肥天下瘦,”让我们看下李鸿章的经济问题。
  我们都知道李鸿章作为洋务派,办了很多企业,规模到底有多大呢?首先说下李鸿章的资本。当年国内军工“五大局”:江南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和汉阳枪炮厂,李鸿章能占到三家,李鸿章旗下的军用资本能占到全国的56%,而民用资本能占到全国的45%。
  其次说下李鸿章的经费。李鸿章的这些军用、民用企业都属于李家旗下的公司,业务往来非常密切。比如北洋水师的军舰要用煤,似乎算军用,但煤先是开平矿务局挖的,后又是轮船招商局运的,总的来说,军用民用不分家。清政府每年共投资7000万两白银,其中有67%的都流进了李家旗下的公司。当年康熙要剿灭吴三桂等三藩时就有一句话:“天下赋半耗于三藩”,而当时李鸿章花的钱可是:“天下赋三,二耗于李”。

  日期:2016-08-23 22:12:54
  最后说下这些经费的来源。李鸿章以淮军起家,创业初期自然没钱,但自从淮军进入上海后,李鸿章发现:怎么守着聚宝盆还还过着穷日子呢。从此之后,淮军就控制了关税。不算欠饷,淮军的军费有80%来自于海关和厘金(可以看做是国税和地税)。而在洋务运动中,江海关(上海海关)的货物进出口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就是说,李鸿章已经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即替国家收钱,又替国家花钱。所有的政治问题都会跟利益挂钩,李鸿章在外国人心目中地位高,除了外交地位外还有贸易的地位。在做买卖  这点上外国人比较实在,谈生意只跟李老板谈就够了,找政府都没用。

  当然,李鸿章花了钱也办事,推动了清朝经济的发展,但是事情总是两面的,用李鸿章的粉丝梁启超的话说就是:“誉满天下,谤满天下。”那李鸿章又受到哪些诽谤了呢?
  第一个问题:李鸿章用人有个爱好:“任用私人”。这样就造成了三个结果:“清廷不能调动”,“他人不能指挥调度”,“李鸿章对淮军各部有绝对的统率调动权。”在慈禧看来,花了国家的钱,却只造了你李家的兵。这种做法,在战争年代,是战斗力的表现,但在和平年代,却是造反的表现。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