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三百年:积贫积弱的铁血帝国!》
第53节

作者: 青埂12345
收藏本书TXT下载
  对于大兵们,赵匡胤没有允许他们抢劫,但是给了他们赏赐,据说这个赏赐是分期付款,赵匡胤死前还没有还清。
  日期:2016-06-26 12:47:21
  更新96(大宋三百年赵匡胤卷 第九章 皇业肇基 4)( 每日更新)
  5 两朝天子一朝臣
  对于前朝官员,赵匡胤采取了一律留用的原则。当然,为了表示浩荡皇恩,彰显新朝气象。赵匡胤采取了一律加官原则。
  死去的韩通,被追加为中书令,赵匡胤即位第三天就按照宰相的礼节举行了盛大的葬礼。

  对于准备造反的,只要你不反,赵匡胤一律加官。李筠,李重进全部加上了宰相的头衔。
  后来,这三名反派,在《宋史》里记挤在了一个传记里;当然,韩通同志是大周的忠臣,李重进和李筠因为叛乱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充分,被贴上了大宋叛逆的标签,但这不影响大宋官方本着事实求是的态度,承认他们大周忠臣的身份。
  对于首鼠两端的,赵匡胤采取拉拢的方式。
  具体的拉拢方式,除了许诺全部留用加官意外,赵匡胤还树立了几个榜样。

  在中央,范质,王溥,魏仁浦仍然为宰相。
  范质加官为兼侍中,范质是被迫投靠大宋的。兵变的时候,他当面质问赵匡胤说:先帝世宗对太尉您就像儿子一样,现在他遗体未寒,您怎么干这种事儿?
  范质知道大势已去,便说:太尉既然通过礼仪接受禅让,就应该侍奉太后如母,赡养少主如子,千万不要辜负先帝旧恩。
  即使在投靠大宋的时候,范质也没用忘记对小皇帝尽到最后的忠心。
  赵匡胤并没有因为范质的抵触而为难他;而是对他推心置腹,特别真诚。范质作为宰相,乐善好施,经常把薪水分给亲友,结果自己家里一贫如洗,连餐具都没有。
  赵匡胤去他家吃饭,问他为什么没有。范质说:我喜欢跟我穷困时候的小伙伴一块吃饭,跟这帮人一块吃饭用不上餐具。
  赵匡胤很感慨,赏赐给他很多东西,范质还是接着乐善好施。范质生病,赵匡胤亲自探望。

  一个正国级干部,没有吃饭的家伙事儿,现在你觉得可能太匪夷所思。但是范宰相就是这么一个甘于清贫的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质死后,朝廷辍朝,连丧葬费都是赵匡胤特批的。
  范质做得够多了,对于赵匡胤的仁君气度,他也是投桃报李。很快投入到新朝的建设中去。他从礼仪学的角度,论证需要重用一批人才,受到了赵匡胤的嘉奖。这批人才是:赵光义,赵廷美,赵普。
  头名人才,后来当了皇帝的赵光义,后来给了了范质一个评语:天下廉洁第一,只欠世宗一死。
  廉洁第一,是真的。只欠世宗一死属于典型的已所不欲,还施于人,宽于律己,严于律人。
  五代是一个乱世,你要求大臣为皇帝守节是不大现实的。

  在五代,平均一个皇帝干四年。平均一朝10年,四年很短,对于一个公务员而言,现在能从科员升到副科级;10年也不长,干得好,可以干到处级干部。
  恪守臣节,就是说你干到处级以后,可以结束自己的政治生命,然后在30岁左右的青壮年时期,选择退休。
  王朝没有国祚,就不能要求大臣恪守臣节。
  你赵光义说让你家范宰相欠世宗一死;你本人还欠你侄子德昭一个皇位呢。
  以圣人的标准要求别人,以**的标准要求自己。是赵光义同志的一贯作风。
  王溥很早就跟赵匡胤同志暗通款曲,当时就是王溥提出来让赵匡胤同志领兵出征,这个正好给赵匡胤提供了兵变的机会。
  算来,王溥同志才是大宋的头号功臣,皇帝对他也不错,给他加了司空。
  《宋史》对他的评价是:一个喜欢学习的人;一个坚持学到老活到老的人;一个把学习当兴趣的人(好学终始不倦)。

  魏仁浦,这个很有志气的人。皇帝对他也不错,加封右仆射,他生病了,皇帝亲自探望。
  对于宰相班子,赵匡胤做到了掏心掏肺,以德服人。真正做到了,修明德,来旧臣。大家纷纷向赵匡胤同志效忠。
  赵匡胤同志的厚道之处,不仅仅在此,对于在职官员的拉拢是政治的需要;但是对于退休官员的拉拢,则完全是超出政治需要的感情棋。
  对于退休官员,赵匡胤同志一律加封,赏赐金钱。
  侯益,扈彦柯,李谷都受到了新朝的优待。尤其是李谷,他是正阳分手的主角之一。他退休后,曾经收取叛将李筠的贿赂,后来东窗事发,自己把自己吓死了。但是赵匡胤同志没有追究他,他死后,追封侍中,辍朝两日。
  皇帝对在职官员留用,对退休官员照顾。统战工作做得很漂亮,效果也是立竿见影的,大部分地方节度使在得知朝廷的宰相班子为原班人马的时候,对新生政权表示接受。
  当然,也有感念旧朝的,比如在中央工作的王著。
  比地方节度使如袁彦,比如郭崇。但是这两个人都没有什么反抗意志,当得知赵匡胤宽仁和自己所处的尴尬处境后,他们纷纷表示对投降,交出兵权,保全自己。赵匡胤很宽容,用虚职厚禄对他们加以笼络。
  当然,统战工作做得再好,也不可能把所有人都拉进来,所以也有地方上的实力派,比如李筠,李重进就准备谋反;其他心怀意志的准备观望。
  对于谋反的,赵匡胤准备各个击破;对于观望的,赵匡胤准备杀鸡儆猴。

  对于地方实权派,赵匡胤也是采取了一律加官的原则。重点拉拢竖立四个人为榜样。两个成功,两个失败。
  成功的两个是张永德和符彦卿。
  赵匡胤加封李景守太保,符彦卿守太师。对于张永德,皇帝一直称呼为驸马;对于符彦卿,皇帝一直称呼为国丈,从来不直呼其名。
  符彦卿是最大的地方实力派,张永德是最有名的皇亲。这两个人的投效,给大部分地方节度使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但是榜样的力量不是无穷的。有了榜样,大家不一定都回去学习。
  另外两个拉拢失败的就是榜样的反面人物:李筠和李重进。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