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麻辣烫 ——夏冬雪心理咨询日记》
第43节

作者: 夏冬雪2011年
收藏本书TXT下载
  学生马上就要放假了,我也即将进入假期,幸福的生活马上就要到来了。噢耶!
  今天一天都在阳光心理咨询室。下午没什么事,我便与张老闲聊起来。
  “小夏呀,你送我的按摩器还真挺好用的,以前我同事也向我推荐过,可我总感觉这类东西的功效人为夸大了,便没理会过。这一段感觉还真不错,每天都得用几下。还有呀,我老伴也开始用上了,说她的腰疼好多了,还让我谢谢你呢。”
  张老始终义务为我们咨询室贡献力量,看到老人如此辛苦与勤奋,我心生愧疚,便给老人买了一套按摩器。
  “呵呵,这是我应当做的。您就当是女儿送的礼物好了。”
  我本是随口的一句话,没想到张老的神情悲伤起来。

  “唉,我这个女儿算是彻底的输出革命了,为别的国家做贡献了。”
  “不管为谁做贡献,都是在为全人类的幸福而努力,目标是一样的。”
  张老的话题让我很难应答,便胡说起来。
  “这不要过年了吗,我好几个同事都说孩子要从国外回来了,还问我京硕什么时候回来,我真是无言以对呀……”
  “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有些事是没法整齐划一的。这就像您经常说的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对吧?”
  我突然想起前一段曾教会了张老使用微信,目前张老使用的挺熟练了,每天都会给我发天气情况,有时还会给我转发一些帖子。便问:
  “我看您微信用的挺好了,用微信和京硕聊聊也挺好的,不一定非得回来,英国政府又不会给中国人放假过春节。对吧?”

  张老女儿的微信还是我帮忙加上的,自从加上微信后,张老从没提起过他们聊天的情况。这一段我也挺忙,也没想起来问问。
  “我女儿和你们不一样,可能是分别时间太久了,早已没有了共同关心的话题。对于我们的关心她可能都不习惯了……”
  我感觉张老的话里透着话,面对自尊心特别强的老人,我不能直面问题,只好采取了迂回战术。
  “您说的有道理。我在美国读书时我妈每天都问这问那,还拿我当小孩子呢,我也挺不习惯的……”
  “那你是怎么处理这一问题的?”
  看着张老认真的目光,我只能实话实说:

  “我只能啊啊地应付呗。有时实在烦了,便会说这事都问过八百回了,我不想再回答了。要不就是哎呀呀,您能不能说点别的呀……现在想想,当时我也挺不理解我父母的,我这还学心理的呢。所以呀……”
  我的话还没说完,便发现张老的眼里泛起了泪光,我忙收住话题,不敢再说了。
  张老见我不说话了,便看了看我,慢慢地说:
  “你不知道,我特别希望能从女儿口中听到你说的这些不耐烦的话,这才是亲情的流露,也是中国式的亲情表达,可在我这里这些太昂贵了,我听到的永远是谢谢,现在我特别怕见到谢谢这两个字……”
  老人说这些话时虽然不再眼含泪光,但心潮的翻江倒海是注定的。我不想让老人的这种状态持续下去,但要想解决问题是我们双边的事。如果张老不想聊这个话题,我也无能为力。但我还想努力一下,我特别希望张老能有个美满的晚年。

  “您没长期在国外生活过,外国人的思维模式和咱们差别挺大的,儿女情长当属中国特色了。您女儿长年生活在国外,其思维模式早已改变了,否则她也没法融入当地的生活。要想唤醒您女儿的儿女情长,是需要咱们努力的。她对于这些恐怕早就遗忘也不太适应了……”
  张老的眼里长起了希望,我的话还没说完,张老便说:
  “咱们怎么努力呀?这儿女情长还能唤醒?”
  我笑了起来:
  “您没听说过吗,爱是一种能力,是需要学习的。亲情的保持也是需要土壤的,您女儿已经换土了,所以我们就得努力了,我们得学会无土栽培。”
  我想把话题说的轻松些,以便能让老人愉悦地接纳。果然,老人的情绪高涨起来,乐呵呵地说:
  “怎么个无土栽培呀?”
  “要想使用无土栽培技术,首先我得知道您是如何进行有土栽培的。这样我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呀。”
  “哈哈,好你个小夏,你这是要刺探情报呀。我这不是国家机密,连家庭机密都构不上,你想问什么就说吧。”老人笑了起来。

  “我只想知道您是如何用微信与您女儿沟通的。”
  “也没怎么沟通,我每天给你发一个天气情况,也给她发一个。再就是发一些链接,都是些生活常识和生活技能方面的。有时看电视说伦敦发生了一些事便也会问问,就这些了。”
  还没等张老说完,我便笑了起来,这老人家太逗了。张老见我笑个不停,不解地问:
  “怎么了?可笑吗?”

  张老的一脸茫然让我的笑意更浓了。好不容易止住笑,我问道:
  “您怎么会想到把天气发给您女儿呢?她又不在北京生活。”
  “嘿嘿,开始我也不知道发些什么,便把给你发的内容也发给了她,让她也了解一下北京的情况吗。”
  “您这有土栽培的技术我领教了,您能收到谢谢已经很不错了。要是我,连谢谢都懒是说了。”
  “那我给女儿发些什么呀?”老人认真地问。

  “在您的脑海中,您对女儿最深刻的记忆有哪些?”
  “最深刻的?”
  老人想了想才说:
  “这最深刻的还真不多。我那时工作挺忙的,总感觉家庭是小家,国家才是大家,应当舍小家为大家……这些你们这代人是没有概念的。但也有些印象挺深的,尤其是退休后,这些印记越来越清晰,时常在眼前回放……”
  “都是些什么记忆呀?”
  “有一年京硕放暑假,我们一家三口去了一次北戴河,玩了三天,京硕特别开心。那时她好像是小学三、四年级吧。这是我们一家唯一一次外出游玩,现在想想太珍贵了……”
  “当时一定照了不少照片吧?能找到吗?”
  “好像照了不少照片,但现在有没有我就不知道了。家里的东西我只知道自己的东西放在什么地方,别的都没留意过。”

  “如果您能找到这些照片,把这些照片发给您的女儿就太好了,这也一定是珍藏在她记忆深处的东西。找不到也没关系,您可以发一个长微信,说说当年你们一起出游的点点滴滴,也是挺温馨的。”
  我怕老人真的找不到照片增添失落感,便如此说。
  “你这哪是无土栽培呀,你这是移花接木呀。哈哈,以前我怎么没想到呢……”
  “您没想到的多着呢,这您可要向我们年轻人学习。比如您可以把一些旧照片制作成一个电子相册,加上片头和片尾,像纪录片一样,特别有意义。还可以制作一些小视频,把你们的生活录制下来,让您女儿看看……这些都比您那天气预报有意义吧?”
  “好好,小夏,你太伟大了。这年轻人真是让我刮目相看了……”
  听到张老的表扬,我得意起来:
  “我们年轻人只是偶尔露峥嵘,不像你们这一代,你们是泰山顶上一棵松,是永远让人仰视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