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逻辑 ——欧洲的两次世界大战》
第36节

作者: 苏肄海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6-03-23 14:43:15
  第八篇  疯狂的英德海军军备竞赛
  1897年的德国外交形势很不好,法俄已经结盟,英国正在远离,意大利三心二意,剩下一个老朽的奥匈也只能算作是累赘。在寻求英国的友谊失败后威廉二世另辟蹊径,他决定大力发展海军,对英国造成强大的威慑,使英国不敢与德国为敌从而迫使英国向德国靠拢。威廉二世这种一厢情愿的想法在1899年写给宰相毕洛夫的信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英国舰队可以不怕任何同盟,因为现在德国实际上还没有舰队……等到20年以后,当舰队已建造完毕,那时我将用另一种语言讲话。(1)”

  但威廉二世实在是不明白海军对于英国的意义。作为一个陆上强国,海军只是德国的奢侈品,但对于一个岛国来说,海军就是英国的安危所系,而且英国的世界霸权地位全都依赖于英国的海军霸权。英国对于其他大国最大的打击就是利用海军对其进行彻底的封锁,断绝其海外贸易,使敌国的工业陷入瘫痪,粮食无法补给,最终被英国慢慢勒死。当年的拿破仑就是由于英国海军的封锁而无法得到任何海外物资的补给,在将法国本土资源消耗殆尽后最终失败的。

  对于英国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决定性作用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恩格斯就曾深刻的预见,“我们不会忘记,即将到来的战争的结局将取决于英国。三国同盟在同俄法作战的情况下,就同被敌国领土跟俄国隔开的法国一样,它们都只有通过海路才能得到它们所必需的大量进口粮食。可是在海上,英国是绝对称霸的。只要英国把自己的船只提供交战的一方使用,另一方就会因粮食断绝而被简单的用围困法攻败,这将是规模大大扩大了的巴黎饥馑(注:指普法战争期间普鲁士军队围困巴黎而造成的巴黎居民饥荒),挨饿的一方将不得不投降,这像二乘二等于四一样毫无疑义”(2)。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终结果丝毫不差的应验了恩格斯的预言,在艰苦的熬过没有粮食的“芜菁之冬”后,德国在军事上保持优势的情况下却因后方的饥荒而崩溃。
  由于海军对于两次世界大战的作用实在是太过于重要,所以很有必要详细的说说这个军种。
  (1)王绳祖:《国际关系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第3卷,第360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466页
  日期:2016-03-23 14:47:58
  第一章 海军战术
  在火炮出现之前的海军战术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冲撞,另一种是跳帮。
  冲撞就是在船首的水线下安装一块突出于船体的金属撞角,在交战时灵活调整战舰,用撞角撞向敌船,使敌船进水沉没。使用冲撞战术最典型的战例就是萨拉米斯战役。希腊海军的战舰由分坐两侧的上下三排奴隶划桨驱动,不受风力的影响,极为灵活,而且速度很快,可达13公里/小时。

  波斯战舰是按照跳帮战术设计的,不如希腊战舰灵活。波斯海军采用的跳帮战术要求战舰与敌船纠缠在一起,然后波斯战士跳上敌船进行战斗。但是希腊战舰极为灵活,从不给波斯战舰接舷跳帮的机会。希腊战舰在波斯战舰周围不断的调整方向,然后发动猛烈的撞击,波斯战舰在希腊战舰一次又一次的猛烈撞击下纷纷进水沉没,英勇的波斯战士甚至连战斗的机会都没有就随着战舰沉入了大海。萨拉米斯战役过后海面上到处都漂浮着波斯战舰的碎片。

  海战的胜利使希腊取得了制海权,虽然波斯大军在陆战中屡战屡胜,但萨拉米斯海战的失败使所有的陆战胜利都化为乌有。取得制海权的希腊海军随时都可以切断波斯大军的补给线。更为致命的是希腊海军还可以切断黑海海峡,断绝波斯军队与本土的联系。万般无奈之下波斯国王薛西斯不得不忍痛下令撤军,持续了半个世纪的希波战争终于以希腊的胜利告以结束。虽然在希波战争中死守温泉关的斯巴达三百勇士更为世人所熟知,但真正使希腊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却是他的海军。

  萨拉米斯海战对于希波战争的决定性影响最为充分的说明了马汉“交通线支配着战争”这一著名论断。
  希波战争示意图,请注意波斯军队的后勤补给线必须经过黑海海峡。
  使用跳帮战术取得胜利的典型战例是埃克诺穆斯角海战。敌对的双方是罗马和腓尼基人建立的迦太基帝国。腓尼基人是古代最为善于航海的民族,早在2600多年前,大概相当于我国的春秋时代腓尼基人就完成了环非洲航行的壮举。腓尼基人建立的迦太基帝国以航海开路,以贸易立国,成为称霸地中海的强权。居于劣势的罗马海军天才的发明了一种跳帮作战的利器——乌鸦吊桥。乌鸦吊桥是一块长约5米半的接舷跳板,顶端处有一个形似乌鸦嘴的铁钩,乌鸦吊桥由此得名。当迦太基战舰撞来时罗马人就放下乌鸦吊桥,钩住迦太基战舰。随后英勇善战的罗马步兵就踏上吊桥冲上敌舰把海战变成了罗马人最为擅长的陆战。在乌鸦吊桥第一次使用的米拉海战中一向被迦太基人鄙视的罗马海军一举歼灭了迦太基海军近一半战舰。在随后进行的埃克诺穆斯角海战中罗马人故伎重演,以乌鸦吊桥跳帮战术一举全歼迦太基海军,为最终消灭迦太基帝国铺平了道路。

  随着火炮的出现,海战的战术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敌对双方的战舰很少再接舷靠近,而是在较远的距离以火炮对射。此时的海战战术为战舰“单行纵列”,以安置在船舷的火炮射击对方。
  当时的火炮分布在战舰的两侧,为保证己方战舰不被误射所以所有的战舰都要排成“单行”;为保证能够以最大火力攻击敌方,就需要舰队排列为“纵队”,因为只有所有的战舰以纵队的形式排列起来其安置在船舷的火炮才能瞄准对方发挥最大火力。
  “单行纵列”战术的出现以英国海军于第一次英荷战争期间颁布的《海上作战条令》为标志,其第三条规定:“各分舰队的所有战舰都必须尽力与其分队长保持一线队列前进……”。当时的战舰都以风帆为动力,为保证舰队能够在战斗中保持“单行纵列”的队形就要抢占上风的位置,因为处于上风的战舰便于借助风力转向调整队列。在航母出现之前“单行纵列”都是海战的典型布阵方式,双方将领不断的调整队列就是要让己方舰队排为一列纵队而使对方舰队成为无从发挥火力的横队。最理想的布阵方式类似于一个横写的字母“T”,己方舰队占据“T”字横头,以船舷的火炮轰击对方,而对方的火力却无从发挥。

  日俄战争期间的对马海战是使用“单行纵列”战术取得胜利的典型战例。日本联合舰队在俄国第二太平洋舰队的炮口下冒着极大的风险完成舰队布阵,抢占了“T”字横头。占据有利地位的日本联合舰队随即以密集的火力几乎将俄国第二太平洋舰队全歼,从而确定了日俄战争中日本的胜利。此次海战不但是“单行纵列”战术的胜利,更是“大舰巨炮主义”的胜利。随着蒸汽机的出现以及两次工业革命的完成,木制风帆战舰已被铁甲蒸汽战舰所取代,而海军建设理念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这就是航母时代出现前的“大舰巨炮主义”。“大舰巨炮主义”就是要拥有比对手更大吨位的战舰,搭载比对手口径更大的火炮,从而在海战中取得胜利。“大舰巨炮主义”最早发端于日俄战争期间的对马海战,在一战前成为各国海军的主流指导思想。为了装备更大吨位的军舰,为了发展更大口径的火炮,英德两国展开了激烈的海军军备竞赛。其激烈程度只能用疯狂来形容,只有冷战时期美苏两国的军备竞赛才能超过,因为美苏两国已是疯癫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