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元走遍西部的故事】停止的陀螺》
第49节

作者: 知行刊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6-04-28 21:14:50
  九十二、说放生
  在先言明,敝人不识佛法,故而只作浅谈,难立高论。
  回想起身在兰州黄河畔边之时,曾见过成群结队的老者围聚在一起,开展佛教放生活动。放生的对象,乃是一笼笼局促相依的白鸽。如今在洱海之滨,又能偶尔见到参与放生的人群,只是这里的放生对象换成了挤在盆中的鲤鱼。
  可每当我驻足观看,总会发现一个普遍的现象。那就是每一次这样的善举之前,为善之人几乎都要不停的诵经数遍,以示虔诚,致使超度、祷告的时间长之又长。眼见水盆里拥挤到近乎窒息的鱼儿们已经奄奄一息,矮笼中填塞到无法动弹的鸟儿们即将忘记飞翔,我心中止不住暗自叫苦,这样的好心、好事是否太过于注重形式。
  自唐朝中期,佛教中人开创“净土宗”一派,其简便易行的修持方法,令佛学的传播不再为社会上流人士所独享。它打开了通往民间的大门,奠定了民间佛教的信仰格局。明清以后,净土宗一枝独秀,成为中国民众宗教信仰的核心。
  日期:2016-04-28 21:59:51
  现如今,众多拥有着佛教信仰的普罗大众,都会念着一句“阿弥陀佛”,然后以“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为宗旨,寻求多结善因,多得善果,同时规避磨难、祈求安康。而放生,便是一种重要的修行方式。

  佛教净土宗那涉及到大自然各个层面的博爱广度,儒、墨不及;但儒、墨舍己为人的道德深度,佛教净土宗却又不及。究其原因,净土宗倡不杀生,多为免恶报、求得偿的核心思想,难免稍有功利。信仰者若能本着一颗向佛的真诚之心,更多的信奉佛教禅宗“舍身伺虎”的伟大思想,体会放生的真正意义,方能再次将佛学提高到儒家“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宗教深度。
  说到这,不禁又联想起近年来确实存在于我们身边,那些“慈善求名”的少数人群。其实,这也不能说是一种错误,只是善良之事却变得不那么纯粹简单。
  当然,说的再多也不如实在的做一件事。无论基于什么样的目的,以及什么样的渴求,但做就是做了,可怜的动物再次获得自由、困境中的人们也获得了珍贵的援助。无聊的我,也只不过是天真的梦想着大千世界能够更加完美无缺。
  日期:2016-04-28 22:17:39
  九十三、白族的前世今生
  大理,是一座白族人民的自治州。
  此番深入之旅,若不去了解一下这个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岂不是空度时日、虚耗光阴?
  点苍洱海,山水相依。而苍山东侧山麓,广阔的平原地带因为傍近着狭长洱海的西岸,自古以来,就是白族文化的发源地。尽管当代的繁荣,淹没许多传统的元素。但是依山而建的民居还是保留着它原有的历史风貌。很多民居的墙壁上,所书写的“清白传世,紫气东来”,也印证着白族与汉族几百年来的民族融合。
  将历史篇章翻越到那原始的尽头,早在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白族先人就在以洱海和滇池为中心的广大水陆区域内繁衍生息,务农耕作,可见其历史的源远流长。直至唐朝时期南诏国的建立,白族人民才在历史舞台中姗姗来迟,后而扬名立万。再到北宋时期,随后的段氏大理国又统治这片土地达五百年之久,终于让这个生活在洱海边畔的古老民族进入华夏文明史册。
  日期:2016-04-28 22:26:44

  后自朱元璋重创大理,大理便再也没有像其他少数民族地区那样行土司制度,而是与汉地实行相同的管理方法。并最终接受四书五经教育,与汉族形如一家。因此,建国之后,政府除了认可白族的少数民族身份之外,也就未再让其享受与其他少数民族同等的权利。
  如果仅仅说到这些,还不足以证明白族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生存智慧。那么,他们身上所拥有的探索精神,以及时刻保持与外界沟通、渴望交流的先进思想则让世人甚为敬佩。在这片曾经被中原人视为蛮荒的土地上,早在战国时期,就开辟了“南方丝绸之路”,将蜀布、茶叶等物品运往中东地区。又在后来的岁月长河中,开辟出“茶马古道”,跨越千里险阻,与青藏高原互通商贸,着实不易。

  日期:2016-04-28 22:32:23
  经过一天的步行采风,于傍晚时分,来到洱海西边的体育中心广场,享受着一份难得的清闲自在。
  这本是一处仲夏纳凉的绝好之地。水边一片茂密的芦苇荡中,铺架着长长的水上栈道,供行人沐浴清风、凭栏观景。行至深处,一座石碑赫然于前,镌刻“洱海月”三字。石旁,一对即将走入婚姻殿堂的恩爱情侣在此为婚纱照拍摄取景,洋溢着幸福温情。
  离岸边一米的地方,有一根插立于水中的圆柱磐石。我见其略为低矮,便跨着大步跃至其上。背靠洱海而坐,惊奇的发现悬于苍山之上的成片云彩,竟如仙雾一般顺着山坡缓缓飘落,坠入凡尘,弥漫在体育中心的穹顶之上。难道山中仙人要来亲自向我诉说苍洱的古老文明吗?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