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河汉界------聊一聊秦末汉初那段岁月》
第51节

作者: klingkun
收藏本书TXT下载

  韩信就当什么都没发生过,其他觉得委屈的人也不好说什么。当然了,关键是不敢说什么,万一韩信跟刘邦是真爱,反刘邦就是反韩信,谁没事惹韩信啊。再一个二把手彭越心情很爽,目前为止刘邦没有对不起他的地方,任谁看,彭越都是刘邦的铁杆。当面在梁山泊当社团大哥的时候,刘邦就跟彭越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对社会地位低下的彭越给予了极大的鼓励。而且刘邦说到做到,真封了彭越梁王,谁敢惹刘邦,那就是惹彭越。彭越那是好惹的吗?绝对不是。

  有这两位大王戳着,英布自然也就不敢说什么。这三位天王巨星不反,就没人敢反了。
  下一步,刘邦准备着手有秩序的削藩。这时候,有人隐晦的告诉刘邦,此时动手,很有可能输掉底裤,落得跟项羽一样的下场。
  表达这意思的是个山东人,名字叫娄敬。刘邦一见到娄敬就很喜欢,因为这个穿着羊皮袄见皇帝的人,很有郦食其般不羁的气质。比起郦食其来,娄敬的眼界更宽。娄敬此来的目的只有一个,劝刘邦迁都。
  迁都是一件关乎国本的大事,历朝历代都不会等闲视之。除非皇帝自发想迁都或者被人打得不得不迁都,要不然这事几乎办不成。别说大臣劝皇上迁都了,皇上劝大臣迁都还得连哄带吓,比如北魏孝文帝迁都,还得打着南征的旗号。

  中国从武王姬发建立周朝开始,中国就定下了长安、洛阳双都城的体系。秦朝决定一统天下的时候,就把都城从雍城迁到了长安旁的咸阳。秦朝以后,谁在长安、洛阳建都,谁拿着传国玉玺,谁就是正统。所以在史书里,曹操在史书中被记录在皇帝才能用的本纪中,刘备只能记在传记中。
  南北朝时期比较特殊,南朝拥有传国玉玺,北朝占据长安、洛阳,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后,南北没了意识形态的差异,所以双方都算正统。北宋失去了西域,连长安都算边境了。但是宋明知道洛阳不安全,那也得把洛阳设为西京,不去住也得给洛阳首都的待遇。毕竟传国玉玺丢了,再没了洛阳,那身份有很尴尬了。从南宋开始,朝廷玩了命的淡化长安、洛阳在中国历史上的传奇地位,用以证明自己虽然偏安也算正统。也就是那个时候,曹操从魏武帝变成了窃国大盗,刘先主成了正统汉昭烈帝。

  那在南宋之前,定都在洛阳还是长安有什么标准吗?有。一般来说,皇帝稳定,定都洛阳。皇帝折腾,定都长安。
  娄敬的嗑,就是这么唠的。他说武王姬发建造洛邑城(今河南洛阳)为首都,安置九鼎在此,并昭告天下洛邑为首都,洛邑到各封国的路程几乎都一样。但是,周武王可不住在洛邑,他去了镐京(今陕西西安)。到了周平王时代,镐京呆不住了,只好迁都洛邑,从此王权旁落。
  娄敬要告诉刘邦的就是这些,洛阳哪哪都好,就是目前不能做首都,因为皇上马上就要…折腾是吧…话不能说破,但是如果皇上此时折腾,万一局势不利,洛阳可无险可守,那汉朝刚建立的霸业就悬了。长安有三山之险、崤函之固,进可以征天下,最不济也能退一步固守关中之地,坐拥秦国当年的基业,所以应该马上迁都长安。
  娄敬的话说到了刘邦心缝里,下一步刘邦要跟诸侯们闹意见,老刘想想韩信就后脊梁冒冷汗。万一尺寸没拿捏好,韩信公然造反,而自己的手下又不是韩信的对手,如果打不过韩信,最起码固守函谷关做秦王还是可以的。刘邦是个有底线的人,他的底线就是当面他第一次来到咸阳简单秦始皇车架时的一句感慨:大丈夫生当如此!当个秦王勉强也算是圆了当面的梦。
  于是,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迁都长安。
  其实分蛋糕这个活,谁分都分不匀。包括武王姬发在内,想要把利益分的都满意,那是不可能的。当年的周武王,在可以伸伸手指就能推到商朝的前提下,就是装神弄鬼不出兵。等天下诸侯一再求他,他才“勉为其难”的推翻了商朝。之后又是释放箕子,又是表彰比干,又是分封武庚,都是作秀而已。完事没多久,武庚叛乱的恶性事件就发生了。
  刘邦在娄敬的提醒下,像周武王一样来到了长安,准备以长安为基地,像诸侯们宣战。谁先第一个倒霉呢?下节再聊。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