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赶到医院,医生诊治之后说是这个孩子的胃口不太好,又着凉,所以导致发烧。先打一针观察一下吧!
当弥裳醒来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清晨。玲正在旁边守着,看到她醒过来,高兴地抓住她的手说:哎呀,你可醒过来啦!都急死我了。
说着,用手去摸她的头。好了好了,我觉得你好像烧退了。我去叫医生啊!
弥裳愣愣地盯着天花板,费力地想事情的经过。脑子里有点乱纷纷的,她好像记得自己在教室里,然后,……怎么一下子就到了这里了?哦,好象是潘老师背着自己来着。
医生给她量了体温,说,还好。再打两针,好好休息一下就好了。
玲叽叽喳喳地说:哎,你怎么搞的啊!发烧到三十九度八啊!把我坏了都!把潘老师也吓坏了呢!
潘老师?弥裳转头,看病房里并没有潘岳轩的影子。玲看出了她的心思说:潘老师回去上课了。再过两天就放假了嘛,所以,学校里需要处理的事情很多呢!潘老师守着你一整夜,七点多钟才走的。
哦,弥裳想,哦……对不起,老师。
她想到自己之前对于潘老师的误会,禁不住心力感到难过。她对玲说,我们回去上课吧!我没事的。说着就要撩开被子坐起来。玲赶紧按住她,说:喂,你不要动啊!医生说了你应该休息!天这么冷,你可别耍性子啊!你可把我吓坏了。整个就是一个小火炉……
玲望着她,笑着说。孩子就这样,两个人都有一种亲密无间的感觉,弥裳这一病,也得算是一件“大事”了啊,虽然还不算是“生死与共”,但是却也算是“共患难”过了。
弥裳笑了。眼睛好看地弯着。玲说:弥裳哎,你这一病啊,怎么我觉得你比原来还可爱了呢!
弥裳还没有力气说太多的话。她捏了捏玲的手,说:你回去吧!帮我谢谢潘老师啊!我真的没事了,何况这里有医生呢!
玲说,那可不行。潘老师说了,你得有人“看护”。知道吧?现在我是你的“自己人”,有“自己人”的话,嘿,病会好得快一点呢!
说着,门一开,潘岳轩走了进来。
日期:2016-04-10 11:08
第十九章 早知恁么当初 4
潘岳轩的脸色有些苍白。弥裳想:一定是老师为自己担心,守护自己一夜,累的。
玲见了轩老师赶紧站起来,弥裳挣扎着起身。潘岳轩赶紧对她摇手示意她不要动,然后回头对玲说:杜玲同学,你先回去上课吧!我今天没有课了,我在这里待一会儿。你不要耽误学习。谢谢你这样关心宇文弥裳。
玲看看弥裳,不自觉地吐了下舌头。说,好吧!老师那你辛苦了!然后趴到弥裳的耳边轻轻地说:嘿,宇文弥裳,好好养病啊,赶紧好起来,别让老师和我还有同学们担心啊!
然后,她向潘老师道了再见,吧嗒吧嗒跑了出去。
弥裳脸红了。
好像她真的没有准备好,单独与这个自己一直错待误解的老师单独相处。她张口结舌,不知道自己是该先道谢,还是接着昨天道歉。
潘老师好像看出他的心思,摆摆手让她不要说话。他说:宇文弥裳,你,可以告诉我联系方式吗?我想,我是不是应该把你生病的事情,告诉你的父母?
弥裳低眉,似乎眼睛有些潮润,她想了想,轻轻地说:潘老师,我,我可以请您不要告诉我的爸爸妈妈吗?我不想,他们为我担心。
潘岳轩有些动容。
十六岁,这还是孩子们绕膝取娇,环庭争宠的年纪,更不要说生病的时候了。可是这个看上去瘦瘦弱弱的女孩子,她在为自己的父母着想呢!
这时候弥裳接着说:潘老师,我想医药费一定是您帮我垫的吧?我想……我可以,——过些日子再还您吗?……
潘岳轩望着她。孩子眼睛大大地睁着,渴望征得他的首肯。也许在她心里,他的回答就是决定一切的关键:她除了生活费之外,肯定没有多带住院的钱——谁会料到自己会生病住院呢?那双从白被单下探出来的眼睛,略带乞求,甚至还有些哀恳的味道了。
他于是回答道:医药费是咱们学校垫付的,你不用担心。
他没有说实话。且不说孩子们并没有公费医疗的优待,就是有,昨天晚上他也没有那个时间。只是他看这个孩子迫切的神情,那纯真的、稚气、迫切的盼望,他不想让她以为给她交医药费,就是一种恩惠。这个孩子把别人对自己的帮扶看得太重了些,那种急于报答或者说补偿的愿望,从她的眼里,人可以一览无遗。所以,这个孩子既不是优裕的家庭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也不是那种刚愎自恃的人,你看她这么小,就知道为父母着想了。
他感到欣慰。那个在他心中悬着的疑问,虽然还没有得到满意的回答。但是他几乎可以确定,这个孩子不具备那种令他反感的品质。这样的一个孩子,如果以后成才,那才是德才兼备的。
潘岳轩这样想着。
他重视学生的人品,重视在智育的时候,不忽略德育。他认为人之为人,智虽有助于显德,但是德才是立身的根本。德者,得也。在生活的过程里我们得到的那些优良的教益和熏陶,使人具备美好的品德。智力相当的两个人未必可以作为朋友,而品德美好的个体,却可以相安相慕。因此人间美好的前提不是科技经济如何发达,而是人类中的每一个分子,都注意提升自己的品质。
他停止了思索,感到自己可能想的有些远。他知道这是自己心中那种渴望亲育人才的本能心态在作怪。他在对学生感到态度上,可以做到对所有的学生和蔼,但是在他心里,他对学生也有从德才智诸多方面的划分。他有时候也想,是不是自己这样做有些不妥。但是他随即想到孔夫子都教育我们要“因材施教”,不知其材,何以教之?至于公平本身,其实,给每一个人应得的评价,应该是公平的前提吧?
对于学生耐心细致他是可以做到的。但是对于学生一视同仁——这句话,要么是狭义的,即指教师的外在态度与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关心;要么,就是理想的,因为,不可能也不应该把所有的人都看作抽象意义的概念,只有概念的人,才可以说是“同一”的。因此,那只是一种理想。
人是不同的。不仅不同,而且形形色色,良莠不齐。
教育到底能够做多少?他有时候充满信心,有时候又心怀忐忑。孔子门徒三千,不过才七十二人名世者而已。
潘岳轩自己也很奇怪,为什么自己会有这样的观点。因为他并不是希望自己教过的学生都记得自己报答自己,正如他不愿意宇文弥裳认为自己为她做了很多一样,他对任何其他的学生也不怀施恩望报的企图。但是他还是会注意学生的人品和才华各个方面,因为人是立体的,他既不是一个点,也不是一个圈。理想的人格应该是德才学识周备的,如果要形容的话,那应该是一个球体。各个方面,都有理想的长。既不歪斜,也不倾侧。这样的话,行事为人,才少乖离。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