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这样学(二)内功篇『黄帝内经』》
第31节

作者: 归然子2016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6-07-25 18:03:49
  我们再来说一下仲景为什么要写《伤寒杂病论》,又为什么能写出这么一部牛书。
  我们每个人最宝贵的就是生命,没有了生命也就没有了一切,我们要珍爱自己的生命,而不能为了一些物质上的享受而去拼命的工作,为了名利而不要命。
  仲景说: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仲景说的大概意思就是:当今世上的人,不知道学一些养生之道让自己健康长寿,只知道荣华富贵,如果你命都没有了,哪里还有机会享受荣华富贵。
  仲景说的非常对。
  命很保贵,但是我们的命一般都是被病给拿下的,当然了别人生病去世,可能对我们并没有什么感触,而我们自己亲人的早早去世对我们绝对会有所触动的,历代很多医家都是因为自己亲人的去世而发奋习医的,而仲景学医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仲景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年,其死亡者三分又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辩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仲景的意思是说:我的宗族人数很多,有二百多人,但自从建安初年以来,还没有十年,就死亡了三分之二(死亡的人数还是相当大的),其中死亡的人数中十个里面有七个是因为得伤寒而去世的,看到这么多亲人的去世,于是发奋习医,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参考《素问》、《九卷》也就是《黄帝内经》,《八十一难经》、《胎胪药录》并平脉辩证,创作出《伤寒杂病论》十六卷。
  这应该就是仲景创作《伤寒杂病论》的主要原因。
  那么仲景为什么能创作出《黄帝内经》呢?
  我不否认某些人在某一方面存在着天才能力。
  仲景说:“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仲景的意思是说:我天生就擅长方术。

  天才加勤奋等于成功。
  其实学医要懂得人的生理,而人的生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若非聪慧之人真的很难学会。
  仲景说: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腑腧,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至哉!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
  仲景的意思是说:人禀天地之气而生五脏六腑,经络相连,至精至微,很难理解,若非有高妙的才识,很难明白其中的道理。所以从古到今名医比皇帝都少。
  中医学起来确实有点难度,仲景自己写的《伤寒论》更加玄奥,不过《伤寒论》讲的很系统,把人体从外到内分成了六道防线,也就是六经,明白了六经,再学习《伤寒论》就比较容易些。所以我们就先从六经讲起。
  日期:2016-07-26 18:17:01
  第二节  伤寒六经
  经云:人与天地相参也,与天地相应也。

  也就是说人是天地生的,具有天地的基因。
  其实确实如此。我们要想弄明白人的生理,就要先弄明白天地的生理。
  那天地的生理是什么,又具有什么样的基因?其实这些我们在内功篇已经讲过了,这里我们在梳理一下。
  天上有什么?
  仰望天空你会发现有日,有月,有星,日月星合称三光。日月星让地球有了光和热,地球有了光和热才有了生命的存在,也就有了我们人类的存在。
  地球上的光和热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的,这种变化就形成了四季---春夏秋冬。但是这种变化很有规律,用一个很有规律的图来表示就是太极图。太极图就是天地的规律,也就是天下万事万物的规律。那太极图蕴含着一个什么样的规律呢?
  估计大家都见过太极图,图的形状一半阴,一半阳,可是阳中有一点阴,阴中有一点阳,阳极生阴,阴极生阳。

  老子和孔子看到这个图后说了一句同样的话---一阴一阳之谓道。
  道确实就是一阴一阳。比如我们的一年就是一阴一阳,夏天热,冬天冷,热为阳,冷为阴,一热一冷就是一阴一阳。但不是从阴一下子变成阳,也不是从阳一下之变成阴,我们不可能从夏天一下子到冬天,也不可能从冬天一下子到夏天。阴阳之间的转变需要一个缓慢的过渡,这个过渡就形成了春天和秋天。
  阴和阳一直处于一种变化状态,也就是一种从生到死的变化,从初生到兴盛到旺极,任何事物达到极点的时候都会变,物极则变嘛,所以阳极变成了阴,阴极变成了阳。
  而阴阳在变化之前都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就是初生阶段,兴盛阶段,旺极阶段。我们按这三个阶段可以把阴阳各分成三份,就成了三阴三阳。
  阴之初生为少阴,阴之兴盛为太阴,阴之旺极为厥阴,经云:厥阴者,两阴交尽也。所以三阴就是少阴、太阴、厥阴。
  阳之初生为少阳,阳之兴盛为太阳,阳之旺极为阳明,经云:阳明者,两阳合明也。所以三阳就是少阳、太阳、阳明。
  一年也就是经历了一次阴阳的变化,春夏为阳,秋冬为阴,阳分三阳,阴分三阴,也就是说一年可以分为六个阶段,这六个阶段各有各的特点。就好比我们人,在童年时期天真可爱,少年时期叛逆,成年之后拼搏奋取。各个时期都不同,但都在成长变化。
  一年是从春天开始的,一年的第一个阶段也就是从春天开始的,春天的特点就是风,各个季节都有风,为什么要说春天的特点是风呢?因为风的特点就是往外疏泄,春天的风就有这个特点,具有生机,把万物都吹醒了,万物都泄了出来,所以一年的初之气就是风。
  春天温暖,过着过着就有点热了,像火一样,所以一年的二之气为火。

  热了之后就是更热,就像现在热火朝天的,学生都放了暑假,进入了暑期,所以一年的三之气为暑。
  暑热让人很难受,而让人更难受的是湿热,暑天之时地上面很热,但是地下面很凉,这时火在上,水在下,水火交蒸而生湿,暑之后就是湿,所以一年的四之气为湿。
  湿热之后就进入了秋天,秋天之时热和湿都降到了地下,这时候的气候凉爽而干燥,秋天的时候我们的嘴唇一般都会干裂,就是干燥的气候造成的,所以一年的五之气为燥。
  秋天过后就进入冬天了,到了冬天大家都有一个感觉---寒冷,所以一年的六之气为寒。

  冬天过后又进入了春天,接着又是风之气。
  所以一年的六个阶段就是风、火、暑、湿、燥、寒,也就是六气,这六气造就了天下万事万物,这就是天地的基因。
  六气就是天地的基因,这一基因就传给了我们人类,在我们人身上化生了六条经脉,这六条经脉用阴阳来表示就是厥阴经、少阴经、太阴经、少阳经、阳明经、太阳经。这就是六经的由来。
  这六条经脉即走手上也走足上,走在手上的为手六经,走在足上的为足六经,手六经和足六经合在一起就是人体的十二经脉,每一条经脉都有一个能量储备与供应站 ,就是我们的十二脏腑,十二脏腑通过十二经脉来联通,共同协作让我们的身体正常的运转起来,形成了我们人身上现在的一切。也就是六气化生了我们,我们人类就是这样被天地给造出来的。
  日期:2016-07-26 21:05:44

  我们人乃天地所生,所以和天地的生理是一样的。
  天地的生理就是从风到火到暑到湿到燥到寒六气相生,形成一个能够造化出万物的循环系统。所以我们人禀天地之气也是从风到火到暑到湿到燥到寒化生出六条经脉,形成了我们生存所需的一切生理结构。
  我们的生理结构是从里往外生的,而在里为阴,在外为阳,我们生成的第一条经脉,在最里面为厥阴经,一年是从春天开始的,初之气为风,所以我们的厥阴经禀的气为风,春天五行属木,称为厥阴风木。
  春天过后为夏天,夏天为火,我们的第二条经脉为少阴经,少阴经得夏天火之气,称为少阴君火。
  夏天过后为长夏,长夏之气就是湿,我们的第三条经脉为太阴经,太阴经得长夏湿之气,长夏五行属土,称为太阴湿土。

  六气的顺序是风、火、暑、湿,暑之后才是湿,少阴君火之后该是暑怎么成了太阴湿土了呢?因为暑为相火,经云:相火游行天地之间。也就是说相火游行于阴阳之间。厥阴、少阴、太阴为阴经,相火游行于阴阳之间,所以相火在阳经与阴经之间,太阴经之后就是我们的第四条经脉少阳经,称为少阳相火。
  长夏之后就是秋天,秋天干燥,我们的第五条经脉为阳明经,阳明经得燥之气,秋天五行属金,称为阳明燥金。
  秋天之后为冬天,冬天寒冷,我们的第六条经脉为太阳经,太阳经得寒之气,冬天五行属水,称为太阳寒水。
  这就是六经化生的由来,天有六气,人有六经,六经从六气也。
  六经各得一气,在我们人体内就有风、火、暑、湿、燥、寒这六气,我们一般是感受不到这六气的,因为我们健康人的身体是不风、不火、不暑、不湿、不燥、不寒的。在健康人的体内这六气化成了一气,这一气用一个图表示就是太极图,太极图是一种阴阳的动态平衡,这种平衡用孔子的思想来表达就是中庸,孔子盛赞中庸为天下之至德,只有达到中庸,才能长寿长久。下面我们来谈一下我们人体是怎样达到这种中庸状态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