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变:两晋王朝皇位交接的人性解读(上)》
第15节作者:
江湖庙堂abc 接着便离去。晋武帝听说后大怒,责问向雄:“我让你恢复同僚的情谊,你为什么还是绝交呢?”
向雄说:“古时的君子,任用人时合于礼制,辞退人时也合于礼制。而今天的君子,任用人时恨不能把他放在膝盖上爱抚,辞退人时又恨不能把他丢到深渊下坠死。我不与刘毅成为敌人,已经是很万幸的了,又怎么能恢复友好关系呢?”司马炎也只好听任他这么做。
跟向雄的恩怨分明相比,刘暾的耿直逼人也是出了名的。
刘暾任侍御史的时候,他虽然位卑,但是敢于弹劾朝廷重臣。司徒王浑的主簿刘舆犯了法,将要被押解到廷尉那里去判罪,王浑想要为手下开脱,打算私自放了刘舆。刘暾知道后,指责刘舆假公济私。王浑大怒,拂袖而去。刘暾上奏弹劾王浑没有大臣之节,袒护手下。
后来一次武库发生火灾,当时皇后贾南风表亲郭彰任尚书,率领百人只顾自保而不救火,于是刘暾就严肃的去责问他。郭彰于是大怒,威胁说:“我能剪掉你小子头顶两边的头发。”刘暾则愤怒地说:“你竟敢侍宠作威作福,还有王法吗?”于是请索纸笔上奏,郭彰于是不敢再说话,众人亦为郭彰解释,刘暾才不坚持。而自此以后,昔日表现得奢侈的郭彰亦变得简朴。
永康二年(301年),赵王司马伦在上一年铲除贾后集团并掌握朝政后就篡位,自立为帝,并让刘暾假征虏将军,但刘暾不接受。不久刘暾响应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及成都王司马颖所发起的讨伐军。当年晋惠帝复位,刘暾任尚书左丞,在朝严肃,令朝内清正严明。不久兼领御史中丞,奏免东安公司马繇和王粹、董艾等十多人的官职,获朝廷嘉许,即迁任御史中丞。后转任中庶子、左卫将军、司隶校尉,又奏免武陵王司马澹及何绥、刘坦、温畿、李晅等人。
后来,刘暾儿子刘更生娶妻,而刘暾妻已死,按家法而要媳妇去扫墓,于是刘暾就带着家属宾客,载着酒和食物出行。不料此时被一直对他有看法的洛阳县令王棱借题发挥,向当时主政的司马越声称刘暾是要带着家属叛归盘据并州的刘渊。刘暾知道后,未到墓地就已折返,并以正义斥责司马越,竟令司马越十分惭愧。
明明白白做人,明明白白做事,西晋另一名大臣崔洪一生都在践行着这句话。
明在礼制上。晋武帝时候,长乐有个叫冯恢的人,他的父亲是弘农太守,这位父亲非常喜欢自己的小儿子冯淑,想把爵位传给他。冯恢深知父亲的这种想法,所以父亲去世后,冯恢回到故里故意装聋作哑,于是他的弟弟冯淑得以继承爵位。有人认为冯恢的做法高尚,超越世俗,极力推荐冯恢。但是,崔洪却不这样认为,他上奏晋武帝,指出冯恢虽有让去爵位的善举,但是破坏了长子袭爵的伦理纲常,两相比较,善是微善,错是大错,翟婴不明轻重,不辨是非,应当免官。晋武帝觉得有道理,予以免去了翟婴的官职。由此,朝野上下,无不对崔洪心生敬畏。
明在做人上。后来崔洪当上了吏部尚书,为官廉政清明,公正无私。崔洪曾经推荐雍州刺史郤诜为左丞相。一次,郤诜上奏责难崔洪。崔洪对别人说,我推荐郤诜,而他现在却弹劾我,是我自己拉开弓箭射自己啊。郤诜听后,说:“当初赵宣子任韩厥为司马,宣子的奴仆犯了军法,被韩厥处死。赵宣子对大夫们说,大家应该恭贺他,韩厥的确能够担当大任。崔洪是为国家推举贤才,我是凭借才能做官。做官就应该秉公办事,怎么能徇私情呢?”崔洪听说后,更加看重郤诜这个人,引以为知己。
明在生活上。崔洪生活朴素,从不谈论及钱财,手上也从不拿珠宝等贵重之物。一次汝南王司马亮宴请公卿大臣,用琉璃做的酒杯行酒至崔洪,崔洪不接。司马亮问他不接的原因,崔洪搪塞说:“我担心手拿玉器,不能快步疾走。”
向雄、刘暾、崔洪,也许这三个人只是西晋历史的一个很小插曲,他们对政局的稳定、社会的清明、国家的富强起不了多少作用,但它至少让我们感到西晋还有一丝亮光,一丝希望。历史不是叫我们哭的,也不是叫我们笑的,乃是让我们明白的。读这三个人,我明白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人要活在自己的良心里。任何一个有良心的人,实际上就是一个对自己应当做什么和不应当做什么有理性和明确的自我觉悟的人。
不知道您赞同不?
日期:2015-07-17 19:34:53
十六、没有自信心注定没出息
除了人格以外,人生最大的损失,莫过于失掉自信心了。——培尔辛
287年的一天,在京城洛阳上东门前,突然传来一阵阵悠扬的啸声。这啸声音韵高亢激越,还带着稚嫩的童音,十分动听,吸引了附近的许多人回过头去看。可是,人们看到的却是一个十多岁的孩子,身躯瘦弱,衣衫褴褛,而他深深的眼窝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一幕恰好被路过此地的大名士、西晋尚书王衍看到了,他的心里别扭极了,在王衍看来,“啸”是上层士大夫的癖好,是他们抒发感情的特殊方式,也只有他们才有资格吟啸。他回到府上,对左右的人说:“刚才那个胡人小孩,我听他的声音感觉到有突出的志向,恐怕将来会成为国家的祸患。”当手下的人快马去抓捕时,恰好那孩子已经离开,免遭了毒手。
谁也想不到的是,就是这个小孩和他的小伙伴们,居然成了西晋的掘墓人。人永远不要看不起别人,二十三年后,看不起别人的王衍就被这个小孩战败并所杀。
这一年,很多人跟王衍有同感,西晋帝国被一股焦虑所弥漫着。眼看着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不断地向内地迁徙,走在街上,到处是胡人,放佛感觉汉人生活在异国他乡。魏晋之际,在北方汉族人口锐减的情况下,胡人内迁形成高丨潮丨。他们主要是受到春种秋收、安居乐业、生活稳定的农业文明吸引,加上当时北方气温下降、灾害严重,纷纷内迁,居住在关中各州。
早在太康元年(280年),当晋武帝司马炎消灭吴国统一天下的时候,官员郭钦向晋武帝上书,提出要解决胡人南迁问题,他说:“戎狄强悍,历来是个祸害,现在它们虽然臣服于朝廷,一旦形势有变,他们就会很快攻下晋朝大部分地区,所以我们应派猛将率兵,将他们强行迁回边疆,以绝后患。”
可能是把话说的太严重的缘故,不少人认为是郭钦故作惊语,以博取名誉罢了。晋武帝把它搁在一边,朝廷上也没有丝毫反响。
但后来的形势变化出乎朝廷的意料,北方南迁的各族人数达到数百万,关中地区户口百万,其中少数民族就占了一半,主要包括活跃在中亚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的匈奴、魏晋时期生活在上党郡的羯、秦汉时从大兴安岭南迁的鲜卑、西北部游牧民族的氐、分布在川、陕、甘一带的羌等,历史上泛称为“五胡”。
怎么看待这么多的少数民族进入黄河流域呢?按现在的观点,这未免不是件好事,因为加强了民族融合,促进生产发展。这是历史发展的趋势。然而这是现代人的一厢情愿。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