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余晖 蜀汉帝国的最后十年》
第39节

作者: 陟云子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6-02-17 13:58:22
  79
  最后说说蜀汉两位特殊的官员:罗宪和霍弋。这两人本为蜀汉灭亡时镇守巴东和南中的最高长官,在蜀汉灭亡之后各自保全了一个地区,因此受到了司马昭的重视和善待。罗宪在阎宇西援成都之后,手中仅掌握两千人,奉命屯驻永安城。成都陷落的消息传来,城中扰动,在江边的官员皆弃城而逃,罗宪斩杀一名声称成都有乱的人,百姓因此而安定下来。吴国人听说蜀汉倾覆,起兵西上,表面上声称援救蜀汉,其时则要袭击罗宪。罗宪召集城中将士,对他们训话道:“本朝倾覆,吴为唇齿,不恤我难而徼其利,背盟违约。且汉已亡,吴何得久,宁能为吴降虏乎!”于是保城缮甲,告誓将士,厉以节义,莫不用命。

  吴国人先派抚军将军步协率众西上,罗宪一开始临江拒射,但不能抵挡吴国大军,遂派遣参军杨宗突围北出,向安东将军陈骞告急,又令人向司马昭送文武印绶及任子。步协攻城,罗宪出城与其交战,大破其军。孙休大怒,又令陆抗率领三万大军增围罗宪。罗宪被攻前后有六月之久,但救兵始终未到,城中生疾病的人有一多半,情况已十分危急。有人劝说罗宪趁此时突围,罗宪是这样回答的:“夫为人主,百姓所仰,危不能安,急而弃之,君子不为也,毙命于此矣。”陈骞言于司马昭,司马昭派遣荆州刺史胡烈率兵往救,吴军至此方才退去。

  司马昭追叙前功,拜罗宪陵江将军,封万年亭侯。不久武陵四县举众叛吴,罗宪又为武陵太守巴东监军。晋朝建立后册封罗宪为西鄂县侯,泰始三年(公元267年)入朝,拜为冠军将军,假节。第二年春天三月,受司马炎邀请,罗宪参加华林园宴会,司马炎询问蜀汉大臣子弟,并要罗宪推举可任用者。罗宪推荐了诸葛京、费恭等十多位蜀中才俊。罗宪后回驻地,袭取吴国的巫城,并上伐吴之策。泰始六年(公元270年)卒,赠安南将军,谥烈侯。按谥法,有功安民曰烈,当是指罗宪在永安保全百姓一事。罗宪有子罗袭,曾被罗宪派往洛阳,受任给事中,在罗宪死后以陵江将军领部曲,不幸早卒,追赠广汉太守。罗袭之子罗徽,顺阳内史,永嘉之乱时为王如所杀。罗宪之侄罗尚为西晋名将,曾参与讨伐吴国,为建威将军王戎参军。后益州刺史赵廞反,罗尚入蜀平乱,先后与李特、李雄等人大战,死后益州落入李雄之手。

  霍弋则是另一种情况。蜀汉灭亡之后,司马昭仍留任霍弋。这时因为蜀汉初亡,吴国的交趾郡发生叛乱,郡吏吕兴附魏,司马昭遂于公元264年10月21日(咸熙元年九月辛未)以吕兴为安南将军,都督交州诸军事,又以南中监军霍弋遥领交州刺史,并准许他按照实际情况选拔官员。霍弋所用的仍是原蜀汉将领,他上表奏请建宁大姓出身的爨谷为交趾太守,率领牙门将董元、毛炅、孟幹、爨能、李松、王素等率兵相助吕兴,大军未至而吕兴被功曹王统所杀,但霍弋还是攻下了交趾郡,并委任爨谷为太守。晋泰始元年(公元265年),爨谷到郡,抚慰那些新附百姓,没过多久爨谷去世,西晋又用蜀汉将领马忠之子马融为交趾太守。后马融病卒,霍弋更以犍为郡杨稷为交趾太守。晋泰始四年(公元268年),吴国交州刺史刘俊、大都督修则、将军顾容前后三攻交趾,杨稷皆拒破之,郁林郡和九真郡也都归附晋朝。杨稷又遣将军董元、毛炅攻合浦,战于古城,大破吴兵,杀死刘俊和修则,吴兵散还合浦郡。于是杨稷上表称述董元和毛炅的功劳,毛炅被任命为郁林太守,董元为九真太守。霍弋以平交趾、日南、九真三郡的功劳,进封列侯。

  日期:2016-02-19 13:58:24
  80
  晋吴在交州的战斗仍在持续。晋泰始七年(公元271年)夏四月,吴交州刺史陶璜袭击九真太守董元,杀之;杨稷以董元部将王素代领九真太守。吴主孙皓又遣大都督薛珝与陶璜等率兵十万攻打交趾郡,时霍弋已经去世,吴人不复忌惮,且交趾偏处岭南,援军久候不至。城中粮尽援绝,最终被吴国人所陷,杨稷、毛炅皆被俘虏。陶璜因为喜爱毛炅勇健,想要赦免他,但毛炅却欲谋杀陶璜,陶璜于是决定杀掉毛炅。吴国前人大都督修则之子修允也在军中,因修则死于晋军之手,修允为父报仇,生剖毛炅之腹,割取他的肝脏,问毛炅道:“你还能做贼吗?”毛炅仍然破口大骂,遂不屈而死。杨稷被虏后恚愤而亡,晋武帝追赠交州刺史。王素想要逃回南中,亦被俘虏,九真郡和日南郡又重回吴国版图。吴国以陶璜为交州牧,讨平境中夷人。晋国在这场大战中启用的多是蜀汉将领,并且他们的表现可圈可点。向使霍弋当时带兵北上,想必这些将领会有更出彩的表现。

  霍弋去世后,因他在南中所具有的影响力,霍家得以世代镇守南中,霍弋之孙霍彪为晋越巂太守。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