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余晖 蜀汉帝国的最后十年》
第5节

作者: 陟云子
收藏本书TXT下载

  延熙十六年夏四月姜维率众围南安,直到十七年春正月才回成都;

  延熙十七年夏六月姜维又出兵陇西,直到十八年春又回成都;
  延熙十八年夏姜维率军出狄道,经历洮西大战之后姜维并未收兵,转年因胡济失誓不至而于段谷大败,直到十九年秋八月后才回成都;
  延熙二十年诸葛诞在淮南反抗司马家族专权,姜维率兵出骆谷。按诸葛诞是四月甲子起事,司马昭是六月甲子出兵,姜维得到消息应在这两者之间并快速做出反应,这次姜维直到景耀元年才回来。
  粗粗统计了一下,在这五年的时间里,姜维在成都的时间约占总时间的31%~35%,也就是说姜维只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成都处理公务的,而他本身又无开府资格,很难想象一个专心弄权的权臣会花那么多精力出外打仗而毫不担心内部政局变化,可见姜维自始至终都问心无愧,且无论是在此前还是此后均无弄权的打算。
  日期:2015-12-01 10:19:10
  09
  如果不是姜维,那会是谁呢?在统计蜀汉朝臣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了一个人,他就是蜀汉尚书令、镇军将军陈祗,他才是这次事件的最大受益者。如果这次刺杀真有一个幕后指使者的话,我们宁愿相信是陈祗所为。
  说起陈祗,我们先从他的姓名谈起吧。陈祗的祗读音“支”,本意为“敬”,在今天不是一个常用字,但在当时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公文常用字,如刘备册封刘理为梁王时诏书中有“祗顺天命”,刘禅立刘璇为太子时有“祗恪道义”等语,使用频次非常之高。王莽代汉之后,在全国大力推广单字名,所以东汉三国人名以单字居多,直到西晋末年双字名才渐渐增多,这样单字名配上常见姓,重名率就会大大增加,如三国时有三个李丰,分别为袁术部将、魏中书令、及蜀汉李严之子,又有两个马忠,分别为蜀汉镇南大将军、吴国将领,又有两个李恢,分别为蜀汉庲降都督、魏中书令李丰之父,又有三个张休,分别为吴国元勋张昭次子、在街亭之役中作战不力而被诛杀的蜀汉将领及籍贯汉嘉的蜀汉官员。陈祗的祗在当时就是一个姓名常用字,如果我们将视野扩展到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这段时间,就会发现如下人名:益州人自称黄巾的赵祗、魏国屯田的枣祗、东吴张温之弟张祗、蜀汉广汉太守何祗、晋左军将军光禄大夫傅祗、司马炎之子受封东海王的司马祗等等。顶着这样一个大众化名字的陈祗,早年生活并不幸福。他很小就没了父亲,因为母亲是司徒许靖的侄女,所以带着他投奔了许靖。但许靖去世得很早,又因当年逾城出逃而被刘备鄙薄,后来刘备虽然听从法正建议任命许靖为司徒,但职责仅为“敬敷五教”,真正权力实为有限。因此许靖留给陈祗的政治遗产并不多。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在当时的大环境下,两个人初次见面谈起家世,自然都会用这样的起始句式:“家父是……”或者“家祖是……”,而像陈祗这样的出身,开口如果说:“我的外祖父是许司徒的哥哥。”对方肯定会觉得很绕,不符合正常的认知原理,但如果不是陈祗反复将这句话挂在嘴边,陈寿肯定不会知道这一层关系(《三国志•蜀志》中很多重要人物都因为资料缺乏而无传记,如王谋、费观等,可见当时陈寿搜集资料并不丰),可见陈祗很看重自己的这个身份。

  陈祗虽然并未从许靖那里得到太多政治资源,但他却是一个善于拉关系、交朋友的活络人物。在这些朋友的吹捧下,陈祗在弱冠时就广有声名,并被提拔为选曹郎(尚书台属官)。他的这个职务多年没有变动,直到费祎秉政之后,因为发现陈祗这个人矜厉威严,又对多种技业颇有心得,故此在董允去世后越级让陈祗担任了侍中。这是陈祗政治生涯中最重要的一个台阶,从此以后他开始有机会接近刘禅并逐渐用自己的想法影响这个庸懦的君王。

  陈祗年龄比刘禅略小(陈祗去世后刘禅诏书中有“命不融远”之语,而对于54岁去世的诸葛亮则未有年龄方面的感喟,再据刘备诏书中称“人五十不称夭”,可知陈祗去世时一定小于五十岁,又根据陈祗出仕的年龄判断他大约出生于公元212年),善于谄事刘禅,本身又精通数术,因此刘禅对其的好感和依赖不断加深。相比于他的前任董允,陈祗对刘禅的管束和规谏可就差得太多了。董允年纪较刘禅为长,在侍中任上多是以管理者的身份来限制刘禅的后宫生活。刘禅想要多纳几个妃子董允要是不同意,刘禅本人也无可奈何。而陈祗却是一个将“下附上以成志,上恃下以成名”(《罗织经》)的上下级关系学发挥到极致的人物,刘禅的想法还未说出口他已代换为实际行动,两相对比之下,刘禅就越来越恨那个总是跳出来限制自己的董允,也越来越欣赏眼前这个溜须拍马的佞臣。公元251年尚书令吕乂去世,陈祗的仕途再次迈上新的高峰,他担任了尚书令这一职务。尚书令到东汉年间已是“掌凡选署及奏下尚书曹文书众事”(《后汉书》),不仅有选拔人才、管理刑狱、黜陟朝臣等职能,而且这一官职仅对皇帝负责,是不折不扣的总揽一切政务的首席内务大臣。虽然在这一阶段尚书令仍属少府管辖,秩俸也仅有千石,但地位却不断上升。到了三国时期,魏蜀两国尚书令都从少府中脱离出来,蜀汉早年因诸葛亮的权力极大,历任尚书令刘巴、李严、陈震权责相对有限。而诸葛亮死后,尚书令的权力重又扩大,历任尚书令分别为蒋琬、费祎、董允、吕乂、陈祗、董厥和樊建。如果把刘备称汉中王时任命的尚书令法正也算进来的话,蜀汉共有十一位尚书令。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蜀汉人才总量有限,故此一些不太重要的职务常年出现空缺,如三公等荣誉性职衔很长时间无人担任,但尚书令的任职时间却是连贯无空缺的,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职的重要。

  日期:2015-12-02 12:36:45
  10

  陈祗担任尚书令以后,仍然是刘禅的近臣,刘禅也利用陈祗来加强中央集权,两人脾性相投配合默契,逐渐在一些认识上趋于一致。陈祗对那些看不起自己的人予以多方打击,如庞统之子庞宏就因为轻傲陈祗而被陈祗所抑,最终卒于涪陵太守任上。陈祗还和刘禅宠信的头号阉竖黄皓交好,黄皓在董允活着的时候屡屡想要参政,但都被董允毫不客气地压制了下来。的确,黄皓当时担任的只不过是秩二百石的黄门丞,怎么能与位高权重的董允对抗?但陈祗上位后,为讨好黄皓而将他由黄门丞升为秩六百石的黄门令,这个变动虽然并不起眼,却让被董允屡屡教训压制的黄皓看到了希望,以后黄皓超迁为中常侍、奉车都尉,成为蜀汉权势滔天的大宦官,与陈祗这次打开潘多拉魔盒实有至关联系。

  陈祗是个有上进心的五好青年(起码刘禅这样以为),尚书令虽然位高权重,但却不是他奋斗的终点,因为他是处在费祎和姜维之下的。姜维一直担任武职,两人的工作交集并不大,但费祎就不同了。他是事实上的宰辅,大小政事都要有所关注,陈祗的尚书令因工作性质原因,必然有相当一部分是处在费祎的管辖范围内。正是基于这一前提促使我们回头思考费祎被刺后的受益者,费祎没了之后,蜀汉朝堂上找不出一个资历、功绩、才能完全与其相酹的替代者,这样陈祗的位置不必再做任何变动权力却将空前扩大。陈祗深处蜀汉政府的心脏,对这一情况当然清楚。而如果我们再联系郭脩左将军的任命,就会发现任命虽然是刘禅做出的,陈祗却是有可能促使这一任命产生的幕后推手,考虑进这一因素,陈祗的嫌疑无疑将大为增加。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