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那些事儿》
第35节

作者: 清风朝月
收藏本书TXT下载
  杨广和宇文述之间的交情长达二十余年,初时杨广与杨勇争太子位,杨坚性喜节俭,因此给几个儿孙的俸禄定得都很微薄,身为晋王的杨广为了给父亲和母后留下好印象,在家中力行节俭,每餐菜不过两味,衣服鞋袜全由王妃亲手缝制,宫中每有赏赐,都拿出大半购买书籍,余者用来与文人相交……每年晋王府的开销居然还不及杨勇太子府的十分之一,如此简朴的行为也为他赢得了先帝的欣赏和贤德的美名。

  但当在私下里收买宫中眼线、与世家子弟交往,拉拢群臣,讨好母亲的族人,应付几个姓独孤的舅舅的索贿时,杨广却从不吝啬。
  他得知杨素喜欢东汉蔡邕的字,就花费两万贯巨资从江南购来,做为寿礼送给杨素。为了减轻宰相高颎的敌视,他竟让属下用了足足两年时间寻得《孙膑兵法》,还亲笔誊写了交到对方之手。
  而与史万岁、贺若弼等军中武将的交往更是开销巨大。杨广为了得到权臣们的支持,花钱如同流水一般,但表面上还要做出清廉的姿态,这笔钱全靠宇文述暗中经营一些产业,并以宇文氏整个门阀倾力支持才能供给。为了凑足杨广结交文武百官的钱财,宇文述甚至不惜自毁前程,冒着被言官弹劾的风险大肆收受贿赂,吞没缴获的物资。
  可以说,全靠了宇文述的私下资助,杨广才有财力拉拢朝臣,结交名士,进而在内外诸人的一致支持下击败前太子杨勇,如愿以偿地登上皇位。
  杨广知恩图报,登位后对宇文述极为亲厚,宇文述成为大隋军界第一人,宇文家也权倾朝野。隋炀帝和宇文述有着超脱于君臣的深厚友情,即使在杨广登位后,和宇文述的交情也并未疏远,后来还结为了儿女亲家。杨广登位时的功臣要么侍宠而骄,要么洁身自持,都先后都与杨广疏远。

  只有宇文述还是像杨广未当皇帝前一样,很自然地常进宫和他聊天,给他送些自己喜欢吃的美食。对于杨广来说,宇文述是亦臣亦友的存在。所以多年以来,宇文述在仕途上从无风浪,无论东征战败也好,子孙盗卖军粮也罢,在别人头上都是抄家灭族的大过,在宇文述身上却不过是小事儿一桩。
  要说对身边的人信任、包容,知恩图报,这些性格放在普通人身上都是值得赞扬的优点,但放在一国之主身上却未必是好事。皇帝的本质是政客,政客必须无耻且心狠才能最大程度地攫取利益。
  突厥人把隋炀帝围困在雁门时,局面万分危急,城内本就粮草将断,士兵吃不饱无力守城,负责城防的宇文化及兄弟见情势不妙,竟然想两头下注,盗卖军粮给突厥人,拿炀帝的安危和国家的利益换取城破后宇文家的一条后路。
  后来援军赶到,突厥败退,盗卖军粮的事也被捅出,这本是抄家灭族的大罪,但杨广念着与宇文述的交情,竟然只是降了宇文兄弟的官职,轻而易举地把这件危及自己皇位安全的罪行放了过去。

  为上位者有上位者必须遵循的游戏规则,如果连危及到自身安全的行为都可以容忍的话,那以后其他人谋反,也就失去了应有的忌惮,反倒会给自身招来祸患。
  隋炀帝重情念旧,知恩图报,他争夺太子位时主要靠杨素和宇文述二人相助,登基后不仅对这二人大加封赏,委以高官,还把长女嫁给宇文述之子宇文士及,把杨素之子杨玄感破格提拔为礼部尚书。
  结果正是他最信赖恩待的这两家害惨了他,在第二次远征高丽的关键时刻,眼看高句丽顶不住了,杨玄感却在后方举兵造反,与高句丽夹击隋军,害得隋军功败垂成。而深受皇恩的宇文化及和宇文智及,更在江东煽起兵变,杨广死在他们手中,大隋也莫名其妙地覆亡。
  随着项上白绫的不断收紧,杨广的眼前浮现出先皇杨坚、前太子杨勇、征伐高丽的将士、京杭沿岸劳作的男丁、还有他那不能忘怀的江都美景……杨广有幸被史学家树立成最具有代表性的亡国昏君形象之一,他的荒诞事迹被编撰成册,作为后世帝王警示和约束自己行为的反面教材,杨广确实是中国历史的背面里很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但是我们翻看隋前273年的南北分裂史,我们发现近300年的历史里充斥着刀光剑影、腥风血雨,动辄灭种族诛,总是一姓灭了另一姓,甚至是皇帝灭了本宗,北魏拓跋、北周宇文、北齐高姓、南朝萧齐、南朝萧梁、南朝刘宋哪个善终,弑父、屠亲、淫母、杀子、诛忠、擅杀哪项不是滔天罪过,哪次朝代更替不是集体斩首就是全族投河,其惨烈、无道、丧伦、灭理哪个不甚愈杨广。
  为什么独独到了国家升平的大隋杨广身上,就激起史官们这么大的义愤呢,只能说作统一史的人历经长期黑暗的分裂时期都突然恢复了骨气和良知,全都成长为极具正义感的文学家。
  他们善于修饰和美化一切被认为是真、善、美的东西,也同样善于抨击和毁灭一切他们认为假、恶、丑的事物,只有等到你逼着他们摸着良心说句公道话时,他们也只会模棱两可地用上辨证法告诉你:“昏君不见得就一无是处,昏君作的事也不见得都是坏事”,也还算老实。

  我们就顺着史官们的思路,还原一下被后世追谥为“炀帝”(炀—去礼远众)的杨广到底是个怎样的男人:杨广之过——杨广的“七宗罪”:第一宗罪——弑父。
  杨广秘杀其父隋文帝杨坚这在史书上并不是言之凿凿的事实,史书只记载杨广派其心腹张衡入宫,杨坚“俄崩”,于是所有的怀疑都指向了最大的受益者杨广,这也被史家视为杨广的第一大罪,因为在他们看来**尚能侍老舔犊,所以杨广弑父的行为简直连**都不如,就更别说他的父亲还是皇帝了,起码就先违反的“三纲”的前两纲,平常人只要犯上一条就是死罪,杨广一人就占了两条,简直死有余辜。

  可是有必要提醒大家不应该忘记的是这么一个被否定人格的人在弑君弑父之前是堂堂大隋储君,是法律意义上合法的皇位第一顺位继承人,并不是什么贩夫走卒、土匪流寇,是隋中央参照多项考核标准进行反复衡量和考察才确定下来的,换句话说就是公认的品德优良、行事可靠的国家继任领导人,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出现呢,何以世人全都看走了眼,杨广变得前后判若两人呢?
  这要从杨广复杂的性格说起,在成为太子之前,杨广极力隐藏他贪婪、**、凶残、挥霍无度的本性,表现出谦虚、简朴、温和的一面,同时他还不断离间太子杨勇和杨坚的父子感情,逐步笼络皇帝身边的人心,最终骗取了隋文帝的信任,罢黜了原太子杨勇,将他立为太子。
  随着年龄的增长,杨广对皇位的渴望更加急切和热烈,这时杨坚也病倒了,就在其病重之时,权臣杨素修书给太子杨广报告皇帝病情的书信被当作奏折阴差阳错信地送到了隋文帝手中,病中的杨坚自然是气得浑身打颤,偏巧此时荣华夫人衣衫不整地跑进来向杨坚告状,哭诉杨广轻薄于她,杨坚直到这时才认清杨广的豺狼性子,立即密诏前太子杨勇,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