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艺儿——聊聊古玩行里的那些事》
第37节作者:
山径之蹊 中原唐代金刚杵几乎没有留存,博物馆也难见实物,而云南省博物馆减南诏国时期一只金刚杵,可以间接反映出中原唐杵式样。这件金刚杵从大理崇圣寺三塔出土,为同期金刚杵之典型器,体量硕大,中股硕壮,收尖的曲线弧度较大,股尖尖锐挺拔,侧股饱满,龙首吐出侧股,侧股弯曲部分弧度极大,八瓣莲台莲瓣肥美,有雕刻纹饰显现脉络。较为独特的是莲台下已经不是人面,采用了卷草纹饰,说明金刚杵由印度风格开始向中原风格转变,但是从总体来看还保留着早期金刚杵的特征。独股杵除了在古南诏国地区出土过一些实物外,西藏和中原密教都没有保留下来,在日本的东密还保留有独股杵式样。独股杵随着仪轨的变化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反而是中原佛教的护法神韦陀天王手中的金刚杵还保留了独股仵的形式。
比较有趣的是,辽代金刚杵也直接承袭了唐代风格,从出土的辽代金刚杵来看,种种细节与东密金刚杵神似。辽柞多为三股开口式,股爪和中股都相对较细,但是侧股的反尖很长,较为独特。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辽中京遗址内的大明塔为辽代鼎盛时期建造的砖塔,其东侧的胁侍菩萨手中所执金刚杵就是标准的辽杵造型。
就材质来看,早期金刚杵多为铁、青铜、青铜鎏金。铁材质的金刚杵多出在北印度、尼泊尔、西藏地区,其工艺多使用嵌金装饰。青铜、青铜鎏金金刚杵主要出土在南诏地区。在收藏和鉴别时特别要注意青铜鎏金金刚杵,此类杵市面造假很多,多用古器翻模,器形不变,刻意作锈,呈现红斑绿锈,只是锈层很浮,没有古锈那么坚硬。
藏传佛教中的金刚杵
公元10世纪,藏传佛教经过后弘期之后再次传播(编者注:前弘期和后弘期是对佛教在吐蕃地区流传过程的分期。前弘期是指从藏王松赞干布兴佛到朗达玛灭佛的200年间,大致是在7世纪中期至9世纪中期。后弘期是公元1270年萨迦法王八思巴统一全藏以后,佛教再次兴起的时期),开始学习北印度和克什米尔地区的佛教仪轨,其中法器的造型风格也逐渐发生变化,整个过程一直持续到13世纪,宗教越来越成为政治的附属,而西藏开始统一并入元朝版图,元大帝忽必烈封萨迦派领袖八思巴为护国禅师,其宗教地位得到极大提高。
整个10世纪到13世纪是藏传佛教造像仪轨发生重要变化的一个阶段,从北印度、帕拉、克什米尔引进的造像风格在藏西、元大都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个阶段的造像充满活力,是外来艺术风格和西藏本土艺术风格相互融合的过程,是西藏造像由单纯的模仿学习到自我定位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的造像非常饱满和充满力度,铸造技术极其高明,大量使用合金铜来铸造佛像和法器,在造像和法器上镶嵌银、红铜、天铁是这个时期的重要特征之一。
仪轨的变化促使法器开始发生变化,此时的金刚杵已经逐渐由开口式演变为闭合式样,仍具有初期的饱满和浑厚,侧股和中股却已没有早期金刚杵的那种力度。股体开始逐渐地收窄并变得有些浑圆,摩羯鱼的上吻开始加长,莲瓣开始出现较为规范的雕刻,变得更加立体和程式化。这个阶段的金刚杵大量使用了合金钏材质,其特殊的光泽和温润感为那个时代所独有。合金铜金刚杵分两类,一类使用双色合金铜铜套嵌铸造工艺,其中股使用天铁做核心,这样的工艺一直沿袭到明代;一类杵身镶嵌红铜和天铁,铸造工艺精细,杵体本身使用合金铜铸造。笔者保存的这两支元代金刚杵就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藏传佛教由产生于7世纪的以五方佛为核心的佛教神系发展而来,五股杵依旧保留着重要的地位。随着宁玛派的“九乘”理论及其仪轨的成熟,以及对前弘时期的掘藏(在藏传佛教中,当宗教面临劫难时,将各种重要法物藏匿起来以待日后重新挖掘出来的仪轨称为伏藏,分为书藏、圣物藏和识藏。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以莲花生为祖的宁玛派的伏藏。掘藏就是指后世的活佛取出先前伏藏圣物的宗教仪轨),九股杵开始盛行,大量使用合金铜和天铁混铸,以四方形天铁为中股贯穿整个金刚杵,其余八股为环绕中脉,中柄之大珠十分饱满。较为特殊的是此类杵内部是中空的,非实心铸造。此时期的九股金刚杵合金铜颜色青黄偏黑,很容易辨识。此后明清金刚杵使用的合金铜颜色偏黄。
从此以后,金刚杵在藏传佛教法器中都以五股和九股进行流传,直接影响明清两朝金刚杵的造型。明代延续了部分元代的佛教仪轨,但大量增加汉族风格元素,形成了独有的明代风格,所以,明代法器也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明代永乐和宣德皇帝对藏传造像和法器非常关注,往往在颁赐的法器和造像上留有刻款。
明式法器以官制御赐的最为精美,细节清晰严谨,器形体量硕大,用料上乘讲究,大多鎏金,鎏金厚重,颜色鲜亮偏红,是法器中的上品,也是近年拍卖会上的重点成交之物。永宣法器中,金刚铃上的佛母开脸和同期造像非常接近,开脸甜美端庄。永宣金刚杵工艺细致,多为坛城台阶般叠加,中股顶端收尖,但棱线很清晰,其余各股不论四股还是八股,在股身都有细密的连珠纹装饰,十分华美。从股身侧视,股爪闭合后多呈椭圆形,和以往风格有所不同。摩羯鱼上吻长而卷曲,牙齿和鬣发塑造非常细腻。
清代藏密金刚杵在市面上流传较多,且式样多是元明制式,在工艺和用料上多有简化,股身较早期偏瘦弱,材质也多使用黄铜和响铜制作。明清时期,除了御赐的金刚杵和罕见的玉质金刚杵外,金属所铸的法杵多为各地区自行制造,供寺院僧人修行使用,流传至市面的法器多是僧人常年使用或是藏民随身佩带之物。老旧的金刚杵触手十分圆润,棱角全无,触摸多的部位和触摸少的部位铜色包浆有明显差异。熟旧感是辨别新老的重要依据,新制金刚杵往往通体皮色相同,锈色浮浅,多有刻意作旧的痕迹,细心的藏家都能辨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