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通俗幽默学术史——国学史话》
第21节

作者: 邺下风流在晋多
收藏本书TXT下载
  汉文有道恩犹薄,把贾谊调回来后,文帝把他叫到未央殿的正室“宣室”里,贾谊还以为有什么军国大事询问,没想到谈到半夜,文帝也只是问了一些他自己最关心的鬼神话题。贾谊刚刚调回,心气很足,对着汉文帝大侃到深夜,反正都是没影的事,聊吧,这才是神聊。汉文帝只听得膝盖往贾谊面前蹭,一幅小孩听鬼故事的样子。这个动作给后世那些发牢骚的文人留下了话柄: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尽管听课如此认真,汉文帝也并没有一下子重用贾谊,而是让他担任了自己喜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家教,职位还是太傅。

  可惜的是,梁怀王骑马时从马上摔下来,死了。贾谊很内疚,认为是自己作太傅没尽职,时时哭泣,一年后,也死了。年仅32岁,
  可以相信,如果不是这次校车事故,贾谊的机会还很多。这位融合众家而形成自己独立思想的政治家让人十分痛惜。
  最让人常提的是贾谊那篇总结秦帝国灭亡教训的《过秦论》,他把秦帝国这个庞大固埃一下子瞬间倒台总结为四个字:仁义不施。
  从陆贾到贾谊,都在反思秦朝灭亡的原因中把儒家的仁义提到了新的高度。

  一种新的思潮正在呼之欲出……
  贾谊的文章,被人编集起来,起名《新书》。
  说到陆贾和贾谊的这些新书,不禁让人想起儒家那些旧书。顺着渊源,我们还是先到旧货市场溜溜吧。
  自从废除挟书律的命令下达后,儒家书籍可以大胆抛头露脸了。经过盘点,这些书中损毁最严重的是《尚书》,因为李斯交待过:不是秦史记,要全部烧掉。《尚书》不是秦史记,是古史记,异类,所以惹火最多。

  到汉文帝时,提倡文教兴国,想找一个能治《尚书》的,谁知天下无有。别说能治《尚书》的人,连《尚书》本书都找不着,都让秦始皇的烧光政策给弄光了。就在大家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时,忽闻海上有仙山,传来了好消息。
  这“山”是指山东。经多方打听,山东济南有个书生,能治《尚书》。这个“治”是古话,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能精通传讲《尚书》。在那个年月,“山”一般指崤山,山东指崤山以东,跟今天的山东有区别。不管怎么着吧,总算找着了这么个人。
  日期:2015-03-29 13:20:06
  这伏生名胜,原来是秦朝的博士。秦始皇烧书时,他偷偷把书藏到了自家墙壁里面。后来天下大乱,伏胜在外流亡了一段时间。汉朝建立后,伏胜在秦朝的博士官作废了,博士文凭也过期了,汉朝不承认。他就回到老家,从墙壁里找出他的《尚书》。据他说,不知是被老鼠咬了,还是被水泡了,丢了数十篇,只剩29篇。伏胜就拿着这残存的29篇在家乡教授。
  文帝知道后,立刻宣召。有人提醒他说伏胜已90多岁了,已老得不能来京,要是硬要他来,没准走到半路,受点风寒,我们想就地取材都来不及。文帝一想也对,于是令太常署掌故晁错去伏胜家受书。晁错本是学法家的,因为文章写得好,成为太常署的掌故。掌故是个正科级官,顾名思义就是掌管过去的东西的。
  这次出差很光荣,因为晁错即使后边什么事也没干,他的名字也要刻在中国学术历史上。偏偏晁错又很争气,后来削藩,又干了中国历史上惊天动地的一票。
  晁错到了伏胜家,伏胜老得已口齿不清了,伏胜女儿也帮着伏胜整理传授,这就是“伏女传经”的佳话。
  伏女是我们这部国学史少有的几个女性,和她帮忙传述的那部《尚书》一样,弥足珍贵。

  晁错回京后向文帝详述了受业情况,得到文帝称许,升晁错为太子舍人,这是个很有潜力的职位。晁错这次出差传书,影响到了他以后的政治生涯。
  下面说儒家的第二本旧书《礼》。
  儒家的礼书在秦火中也难逃一劫。汉朝建立后,有个叫高唐生的在鲁地讲授《礼》,他手中的《礼》书烧得只剩17篇了。
  鲁地是孔子的故乡。《礼》书虽被烧,但习礼却一直未断。李斯也没有明令禁止演出。
  刘邦打败项羽后,各地都投降了,只有鲁地不降。原来项羽曾被封为鲁公。刘邦引兵围鲁,兵临城下,鲁地的儒生仍然置若罔闻,照旧每天作儒学功课,讲诵习礼不断,弦歌之音不绝。刘邦在城外喝着西北风听演出,吹得牙根痒痒,恨不能屠城,把这群儒崽子全宰了。但对这帮儒生的气节也不得不佩服。***在解放前夕说“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估计刘邦此时在前线会议上也会指出“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儒生。”不过,他没想到的是,他最后被儒生教育了一番。

  最后还是刘邦耐着性子派人把项羽的人头用圆通快递送来,让人举着项羽的人头来让鲁人看,鲁人一看主人公真的挂了,这才开城投降。这事总算圆满解决。要不然,刘邦一使性子屠城宰儒生,刘邦又会背上千载骂名,儒生一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双方的合作会大大推迟。中国历史起码会改写好几章。
  最后插说一下,鲁地的演礼是全国最好最标准的,以至于叔孙通为刘邦制定朝仪时都要到鲁地来借这些大牌演员。
  日期:2015-03-29 17:19:14
  再谈儒家的第三本旧书:《诗》。
  儒家典籍中的《诗》在秦火中几乎毫发无损,这并不是没有烧《诗》,李斯重点点名的就是《诗》《书》,撂到火中的《诗》《书》竹简最多,冒得火苗也最高。
  但《尚书》是一部非常拗口难读的书,没有多少人愿意读。而《诗》却由于押韵,可口可乐,又口耳相传,好多人都背诵在心。
  加上中国本身又是个诗的国度,在过去那些日子里,没有市场经济,人们不用到处跑着挣钱,吃饱了没事干就唱上句“帝力于我何有哉”,抒发抒发。大致情况可想象一下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场景。所以当时想学诗的文学小青年很多,《诗》三百篇里就有好多诗歌爱好者的作品。当秦政府的焚书令下达后,许多人就把《诗》藏了起来,有许多人早已默背在了心中。
  事后一清点,《诗》完好无缺,而《尚书》就惨了,如果没有伏胜那一时机灵,没准就绝户了。
  在当时学《诗》的众多文学小青年中,有一位小青年名叫刘交,他的名字很少人知道,可他哥哥的名字无人不晓,那就是汉朝一哥刘邦。

  刘交就是刘邦的小弟。刘邦不喜欢读《诗》《书》,在乡镇上当黑猫警长,是个大大咧咧的人。他的小弟刘交却从小爱读书。估计刘邦他爹刘太公当时心里想,怎么你小子也不爱读书,就好好上班给你弟弟攒学费吧。刘交就这样出外读书,和鲁地的穆生、白生、申培一起跟浮丘伯学《诗》。
  浮丘伯是荀子的先生,师资力量雄厚,刘交算是跟对人了。本来学得很好,谁也没想到,没等毕业,秦始皇和李斯就用法西斯手段把他们的书给烧了,课也不让念了。刘交与申培等同学只有互道珍重,匆匆别去。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