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由鬼到神,出身武术世家、25年习武经历,谈谈真实的武功》
第16节

作者: 龙凤珮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11-25 13:26:00
  大学时光就这样慢悠悠地过去,别人都是三点一线:教室、食堂、图书馆,我们练武的多了一个点:操场。
  从大二到大三,我疯狂地练习泰拳和钩腿,又趁陪雅琢回张家口之际,转到内蒙,拜访一些蒙古族的摔跤高手。
  现在想来,我那时一直练的都是外家功,以硬碰硬,这都要归功于当初二舅的指引。
  确切地说,这是一条不归路。
  佛说心无旁骛、无欲则刚,我那时还没领悟这句禅语的意思。我如饥似渴地钻到各种格斗术中,拼劲全力去练,当迷失在各种武功中,也就迷失了自我。
  我生怕自己还有短板,从腿上功夫到手上功夫再到地面缠斗,没日没夜地练。

  但练着练着就会发现:似乎总也达不到最高境界。而且越练感觉自己越空虚,乱花渐欲迷人眼,人的精力有限,想要学尽天下武功是不可能的。
  过度的体能消耗和筋骨挫伤使我伤痕累累。尤其是实战过程中积攒的旧伤,每年都会复发。
  有时下雨阴天,腰疼腿疼,曾经受伤的地方发木发酸,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有些运动员在黄金年龄就突然退役了,有些伤是一辈子的,尤其是骨折、跟腱断裂、肌肉撕裂,这种伤病即便当时好了日后也是祸根。
  有时练完一种武功,我会静静地发呆,生怕自己老去,生怕年华不够,我不知还需多少年才能达到武学的最高境界。
  90年代后期,全国各种武馆和武术学校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散打、泰拳、跆拳道、空手道、拳击、柔术、MMA、截拳道等等各种搏击术应接不暇。各种竞标赛、邀请赛、友谊赛也开始多起来。
  只要学校放行,我就去打。有时战胜,有时战败,但战败多是输在点数上或者体能上,从没让人KO过。

  但毕业前夕的一次国际性质的比赛却让我尝到了生平第一次被KO的滋味。那是我人生道路上最大的转折,也是我反思武学最刻骨铭心的事件。
  日期:2014-11-25 13:44:00
  那是在山东举行的一次国际功夫邀请赛,高杰非撺掇我过去,说有西洋拳手过来切磋。
  打老外,想想总是兴奋的。那段时间,泰森特别火,每当在电视上看他KO对手的镜头我都有一种想和他过招的冲动。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有些人会问:一个是拳击,一个是散打,不是一种运动,怎么打?
  其实任何赛事都有一定规则,只要参赛选手接受这种规则就能打。

  比如国外选手来我国比赛,只要按我们散打的规则打他能接受,那就可以比,我们去泰国,只要你不怕肘不怕膝,那照样可以比划。
  而且不同竞技比赛中,有些规则是相通的,比如散打和跆拳道,大家只要规定好了禁止的击打部位,那比起来是十分顺畅的。
  练拳击的从来不服散打。这似乎是个惯例了。
  散打认为自己有腿上功夫,可以弥补拳法的不足,但拳击运动员认为自己抗击打能力强,我不需要和你太多地比腿功,只要我顶住你的进攻,瞅准机会给你一拳,你就烟消云散。
  日期:2014-11-25 14:16:00
  根据抽签原则,和我对阵的是一位爱尔兰选手。
  这厮长得比海鲜还生猛,胳膊比我大腿都粗,而且我怀疑他串了人种儿,印象中爱尔兰人应该是白人,这厮不知父母是怎么交配的,浑身发紫发棕,一肚胸毛飞扬跋扈,满身的腱子肉撑得要爆炸。
  我靠,我当时想这是75公斤级的吗?是不是称体重时称错了?妈的吃牛肉喝牛奶长大的和我们吃米饭吃蔬菜长大的就是不一样啊!
  上台时,这小子就一路蹦跶,甩胳膊蹬腿的,好像还没比赛他就拿到了冠军。
  高杰拍拍我的肩膀:“别看他瞎**咋呼,没什么真本事!上去干死他!”
  我恶狠狠地点点头。
  对方是练拳击出身,现在改练自由搏击。
  半路出家的,我不怕。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这是我一贯的作风。
  第一局开始。
  对方一看就是拳击手出身,手抬的特别高,对头部的防守非常到位。
  我试着起了几次腿,击打他的头部,都被他死死防住。后来我又不停地抽他的小腿,试图击伤他的左腿,一旦他地盘不稳了,我就有下手的机会了。
  但这厮十分灵活,身体状如牛,动作像猿猴,我一踢,他就躲,有几腿打上了,似乎也没什么杀伤力。
  而且他在我贴近他的同时,偶尔会打出一拳,他的拳很隐蔽,前手拳和后手拳组合得非常好,虚实结合,有时你认为他要出前手,结果他后手一个重拳勒过来,让你不得不撤步。
  日期:2014-11-25 17:32:00
  我当时脑海中一直激荡着二舅当初说的一句话:“千万别落入对方的节奏!”

  所以,我不敢和他拼拳,人家十几年的拳击底子了,拼拳就是找死。
  于是我开始游击战,要么起侧踹,要么起高劈腿,踢一脚就后撤,至少在点数上是占优势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