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腥的帝国——史上最强英雄彪悍登场,追忆那段热血沸腾的光辉岁月》
第43节

作者: 独孤飞骏
收藏本书TXT下载

  后来,又有人向杨坚说高颎的坏话,而杨坚则毫不客气地将那些人罢了官,不仅不怀疑自己的朋友,而且更加信任。他曾极为亲切地对高颎说道:“您就像一面镜子,每次被磨光,就更加洁白明亮。”这既是对高颎的高度信任,也是对他人品的夸赞。一个皇帝能当面如此夸赞自己的臣子,若不是关系甚密,怎么可能做得到呢?关于那个镜子的比喻,你是不是觉得很熟悉?没错,后来有个猛人也用过同样一个比喻,不说你也猜出来了,正是李世民;不过,李世民夸赞的时候,那个人已经死了。

  而高颎也没有让杨坚失望。他没有再要任何封赏,只是象征性地接受了一个“齐公”的名誉称号。对于南征,他也毫不争功,将功劳都让给了前线的将士,“臣下只不过是一个文官罢了,怎敢与前线将领争论功劳?”
  这就是高颎,一个谦虚的人、一个一心为国的人。而他和皇帝杨坚的那种诚挚的朋友关系,也让我们感叹不已。杨坚和高颎就如同那个时代两颗最耀眼的明星,既相互辉映,又照亮大隋的天空,同时也照亮了历史的天空。我们只知道秦始皇和李斯、李世民和魏征,现在,也请大家记住杨坚和高颎,这同样是一对堪称经典的组合。这对组合,和历史上任何一个君臣组合相比都不输毫厘。
  杨素,终于如愿了。
  一直以来,“眼镜蛇”都在觊觎着中央的职位,武职虽然可以掌握兵权,但却无法参与重大事务的决策。一介武夫不是杨素想要的,他需要更大的权力,而进入中央决策层就是他的目标。所以,他一直在努力,但一场“老婆风波”却将他的所有美梦化为了乌有。
  现在,机会再次来临了。
  在南征战场上,杨素的发挥可圈可点,初次指挥水军就获得了不小的成就。而他水陆军协同作战的思维,在那个时代算是比较先进的了,尤其是流头滩一战,展现了他独到的作战智慧。虽然后来与吕忠肃的战斗不太顺利,但最终还是依靠“五牙”战舰大破敌军,使得长江上游尽归大隋,有利地支援了长江下游的战斗。
  在南征诸军中,他的战功仅次于贺若弼和韩擒虎。但他毕竟是武将,战功只能让他获得更高的武职,却无法让他直接进入隋朝权力中央。为了心中的目标,杨素又开始活动了,他的目标就是皇帝杨坚本人,而他活动的方式就三个字:拍马屁。不过,这个家伙拍马屁的方式极为高明,以杨坚之精,愣是没有什么察觉(后有详述)。
  经过不懈的努力,再加上本身确实有功劳,还有高颎的美言,“眼镜蛇”终于入阁了,终于进入隋朝权力中枢了,官职为纳言(内阁重要成员)。这是他一直一来的奋斗目标,现在终于如愿了,他实现了从武夫到决策层的质的飞跃。
  杨素的入阁在历史上不是什么大事,甚至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但是,这在隋朝历史上却有着特殊的意义,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或许是一个需要永远铭记的年份。从此之后,这条“眼镜蛇”将会改变很多人的命运,将成为很多人的梦魇,甚至包括那个天不怕地不怕的隋炀帝杨广。
  日期:2014-10-21 20:03:35
  四十七、论功行赏(二)

  苏威的后勤工作做的相当出色,充分保证了前线将士的吃和穿,基本上没有出现什么差错。事实证明,他是一个优秀的中后卫,足可以担当大任。杨坚当然明白这份差事的辛苦,战争一结束就给这位老兄升了职:尚书右仆射(国务院副总理)。相应的,纳言之职由杨素接替。原尚书右仆射虞庆则不是搞政治的料,杨坚就让他统领京城禁卫军,他算是又干回了老本行。不过,这不是一个普通的武职,而是京城的卫戍司令,甚至比尚书右仆射之职还要重要。由此可见,杨坚对虞庆则还是非常信任的。

  苏威这个家伙刚刚升官,就做了一件相当不地道的事情。
  当时,隋朝的音律(音乐)之事一直没有专人来管,苏威就奏请他的儿子苏夔(“葵”音)来管理此事。这个小伙子本身并不精通音律,所以搞出来的乐器很不咋地,但他老爹是国务院副总理,所以大家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但有一个人看不下去了,这个人叫做万宝常,他的职位是乐工。在如今,搞音乐的人那是社会的宠儿,赚大把的钱、泡n多的妞,但在古代,搞音乐的人是被人鄙视的,属于社会的底层人员,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从事这个行当的。

  万宝常的童年非常不幸,在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因为政治原因被杀,而他也因为政治原因被发配为乐户(一生一世只能做乐工,自己的孩子也只能做乐工)。但是,这样的工作并没有打磨掉这个年轻人的上进心,他不仅喜欢上了这个工作,而且还把它当作了自己的一项事业。经过自己的虚心向学和潜心研究,他已经熟练掌握了乐理和音律,而且对制作乐器也非常在行。
  正因为对音律如此精通,所以当他看到苏夔制作的那些乐器时,便马上提出了自己的不同意见。虽然他的意见准确而中肯,但却全被苏威给压了下去,其他人也随声附和。就这样,苏威以自己的权力压制了不同意见、尝到了权力带来的好处,他似乎从这件事情中得到了快感,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而万宝常只能无奈地“保留”了自己的意见,不过,他没有消沉,而是发奋写出了一部《乐谱》六十四卷,并提出了著名的“八十四调论”。此后,他一直生活在苏威和苏夔等人的压制中,毕生才学无所展,最后凄凉的死去。但是,他的贡献却在唐朝得到了极大的发扬光大,被后人成为“隋代大音乐家”。

  接下来该封赏“大隋双璧”了。

  这两位老兄一回到长安,就吵得不可开交,为了一个有点丢人的原因:争功。
  贺若弼认为自己功劳最大,他的理由很充分:“臣在蒋山死战,破其锐卒,擒其骁将,震扬威武,遂平陈国。韩擒虎略不交阵,岂臣之比!”
  而韩擒虎也针锋相对、毫不相让,他同样有自己的理由:“臣以轻骑五百,兵不血刃,直取金陵,降任忠,执陈叔宝,据其府库,倾其巢穴。贺若弼至夕,方扣北掖门,臣启关而纳之。斯乃救罪不暇,安得与臣相比!”
  就这样,两个人大吵大闹,一直闹到了杨坚那里。杨坚一看两个人的架势,知道谁都得罪不起,就干脆卖了个乖:“二将俱合上勋。”于是,封他们两个人为上柱国(武官中的最高职,名誉性质)。后来,韩擒虎纵容士兵淫乱陈宫的事情被人告发,遭到了言官的一致弹劾,幸亏有杨坚保着,才最终不了了之;看来,功劳大就是有面子啊。
  杨坚是当事人,他可以和稀泥,但我们就用不着这么做了。那就让咱们客观地评价一下这两个人的功劳吧!
  论打仗和谋略,贺若弼当然超过了韩擒虎;用计过长江、城下决战,绝对是名将风范。但是,放到整个战争中来考察,韩擒虎的功劳又超过了贺若弼;直取巢穴,活捉陈叔宝,这是打蛇打七寸、擒贼先擒王,直接就击中了敌人的要害,影响的是整个战争的进程。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