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轮回和奇异事件——来自海外的经历和研究》
第27节

作者: zhengli_99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11-05 07:51:00
  第二章 续7
  死亡后生命存在的证据
  1.医学上无法解释在失去知觉或临床死亡的情况下,依然能有高度有条理的、清晰的体验。在我们的濒死体验研究领域,濒死被定义为:如果一个人的身体状况没有进行改善,这个人的肉体即将死亡。那些濒死状态的人一般是失去知觉,或者失去呼吸和心跳,临床上被宣布为死亡。
  为了更好的理解临床死亡下依然有知觉体验是多么不寻常,以下的解释能够提供些许帮助:当心脏停止跳动,血流马上停止流入大脑。在血流停止进入大脑后的十到二十秒钟,感知所需要的必要性的大脑活动停止了。大脑的活动可以由专门测量脑电波的脑电图仪(EEG)来测量。当大脑活动停止,脑电图就是平的,意味着没有可测量的脑电波活动出现。
  医学上,我难以构想濒临死亡时有任何有意义的经历出现。人们接近死亡时不是一般来说都是失去知觉了吗?失去知觉这个字眼不就意味着不可能有任何有条理的知觉体验?然而濒死体验者描述的不但不是毫无生气的状态,而是高度鲜活的,有条理的,真正的体验。事实上,濒死体验者说,他们感受到的是一种极度清醒敏锐的认知,完全超越了平时日常生活的状态。在失去知觉的状态下发生濒死体验在医学上是无法解释的。

  2.濒死体验者能够在脱离身体的状态下看和听,而且他们所观察到的往往都是真实的。脱离身体是很多濒死体验者经历的第一个要素。在这种状态下,很多濒死体验者描述出了他们不可能看到的事情,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失去了知觉,或者因为这些事情发生在其他的地方,离他们的身体非常远。这些事件一般会包括看到他们自己毫无知觉的身体,同时看到对他们所进行的医疗救护。这些观察已经在几百个报告里被核实了真实性。

  3.濒死体验会发生在全麻的状态下,该状态下不应该有任何知觉产生。在全麻下,不可能出现清晰的体验,更不用说比日常生活还要敏锐的知觉。濒死体验网站调查里面有十几例发生在全麻状态下的濒死体验。这是发生在德博拉身上的事情。在她十三岁的时候到医院做一个小手术,麻『醉』使她的心跳停止。当她的医生尽力抢救她的时候,德博拉突然发现自己离开了身体:
  “手术的时候我的心跳因为麻『醉』停止了……我飘到了天花板上,能够看到我的身体躺在桌子上。医生发出警告说他们正在失去我。我一点也不害怕,我和几个非常好的人在一起,那时候我认为他们是天使。他们告诉我不要担心,他们会照顾我。我听到了呼呼的声音,冲着光亮我被挤压穿过了黑色的隧道……一个女人冲我伸出了她的手,她很可爱,我觉得她很爱我而且知道我是谁。和她在一起我觉得很安全,我不知道她是谁……手术后过了几年,有一天妈妈给我看我的奶奶的照片,他生我爸爸的时候去世了。就是在隧道另一头冲着我伸出手的可爱的女人。我以前从来没有见过她的照片。”

  日期:2014-11-06 12:47:00
  我发现看我帖子的同龄人比较多,应该都是为人父母了。
  前面推荐了一些对我启发比较深的书籍,今天说一点个人的体会和心得。
  我一直认为孩子,甚至是成人的天性都是善良的,积极向上的。有了这个基本认识做基础,很多对孩子的偏见,不信任都可以避免;也因为有了这个认识,才能给孩子足够的爱和自由,让他自己在成长的道路上学会自律,而不是强按着他按照父母的话去做,一旦父母鞭长莫及,他就会完全放纵自我,失去方向。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犯很多错,我觉得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因为身体不协调造成的;一类是成长过程必然要经历的;一类是关乎道德规范的培养。
  第一类一般是孩子在婴幼儿时期,父母对他们打坏东西,弄脏衣服等等行为大多是可以接受,不会苛责。大概是因为这个时期的小宝宝实在是太可爱了,还没有能力出现叛逆的行为,大人对孩子还是处于喜爱,宠溺的阶段。最多在幼儿的时候,对吃糖等等零食的管理。我是按照尹建莉的建议,完全由他们自己管理,掌握。每天说好吃2块 ,但是糖果不藏起来,而是放在他们方便拿到的最低的柜子里,多吃少吃由他们决定。事实证明,偶尔会多吃,大部分是正常,还经常会忘了吃。

  第二类是孩子们稍微大一些,甚至小学阶段。孩子已经有了独立的人格,有了一些判断事物的能力,有了偏好。父母慢慢发现她/他开始有一些不“听话”了。(为什么我要加个引号,实在是不认为听话是一件值得赞颂的品格,它埋没了孩子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挑战权威的勇气。)这个阶段孩子们思维活跃,却又容易分散注意力。交代的事情答应的好好的,转头就忘记了。不是故意的,而是真的没想起来。

  有一位我非常敬重的大姐,出身名门,毕业于名校,个人修养非常好,写得一手好字。第一次见到她的小孩的时候,他也就是4,5岁的年龄。大姐告诉我他早产,生下来一点点小,在医院住了好久才出院。我看了大姐抱着孩子回家的照片,全家举重若轻地迎接小生命的到来。我那时候也刚刚20出头,还没有和小朋友在一起的经验。带他到水池边洗手,看着他肉乎乎的小手,觉得特别可爱。
  后来他上了小学一年级,有一天放学回来来找妈妈,到了办公室才想起来雨伞忘在学校了。大姐非常生气,大发雷霆。看来小朋友也不是第一次发生这种情况了,蔫头耷脑地站在门边也不敢说话。我后来听到大姐冲他说到:“你回去把伞找回来,找不回来就别回家了。在我心目中,伞比你还要重要!”我站在门外就怔住了。简直不敢相信这是出自于一个母亲的口。小朋友低着头转身背着书包又往学校去了,最后有没有找到伞不得而知。但是他听了妈妈的话,会是怎样的心情,我们都应该能想象得到。

  后来我们组织去外地玩儿,大姐看到很多同事带了孩子,也临时决定回去把因为没做完作业受到惩罚的儿子带过来。然后我们就看见一个头发剃得像狗啃的小朋友,跟在大姐的后面。大姐说,她儿子大概是因为生气不让他去玩儿,她到家的时候正拿个小剪子剪头发呢。大姐气得说,“我就把他拽过来,让大家看看他的寒碜样子!”小朋友毫无表情事不关己地听他妈妈发牢骚。我想他大概也习惯了吧。

  孩子在父母的羽翼下生活,其实是非常敏感,非常渴望父母的肯定的。缺乏了这种肯定,孩子不会怀疑父母,他会首先怀疑自己,觉得自己不够好,或者就是父母或大人说的那样,不自律,笨,不爱学习,懒,馋......我听过看过太多这些负面的评价,加在自己的孩子身上。父母已经忘记了刚刚有孩子时的喜悦,对新生命成长时候的惊喜,取而代之的是苛求,指责,不满,甚至打骂。如果你真的希望孩子成为这样的人,那就无所顾忌地给他们贴上这些标签,他们会按照你的评价成长起来的。

  (未完待续)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