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秘史:探究史记背后真相,戳穿中国历史之终极阴谋与谎言》
第37节

作者: 扫地保安
收藏本书TXT下载
  那么,为什么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在那个资讯与交通非常不发达的年代,胡亥、赵高、李斯三个人的阴谋会尽人皆知呢?甚至连造反的陈胜吴广都知道,他们造反时甚至打着给扶苏报仇的旗号呢!显然这是赤裸裸地诬陷、泼脏水!
  我之所以更倾向于认为根本没有诏书这回事,更认为一个情况被忽视了,那就是:假如真有这样的一个诏书,那么赵高有必要这样做吗?

  如果赵高真的想“整事”的话,他完全不必要那么麻烦!如果我是赵高,我会这样做:
  第一步,无论是诏书是秦始皇写的,还是秦始皇口授、赵高执笔写的,反正最后是要在赵高这里用玺之后,发给使者的,所以,赵高可以以转身就毁掉这封诏书,全当没有这回事。
  第二步,写一个传位给胡亥的诏书,愿意的话再写个杀扶苏的诏书。
  第三步,把矫诏拿给扶苏和李斯看,告诉他们这是秦始皇最后留下的遗诏。
  看,就这么简单——没有人知道这是矫诏,目的也达到了。这时候最多只需要劝说下那两位,斩草除根永保富贵,还是把扶苏和蒙氏兄弟杀了为好。然后,顺利说服了他们,干活。
  就是这样,完全可以自己处理了,秘密谁都不知道,何必脱裤子放屁地去跟别人商量!

  日期:2014-11-04 09:20:49
  4.胡亥自毁羽翼
  屠刀一经举起,无血可嗜便饥渴难耐。胡亥继位后,在赵高怂恿下,将其他的兄弟全部处死,看起来这是稳固其王位,但在事实上也将胡亥进一步推向“孤家寡人”的境地,这也进一步方便了将来赵高的控制朝政。
  在一个王朝成立的初期,分封制是有利于稳固政权的;即便不分封同姓王,至少王兄王弟们的存在也多半有利于江山永固。这不能不说是秦始皇之失策。郡县制虽好,但也最好有分封之权宜之计。所以,这不能不说也是秦朝之易亡的重要原因。
  再后来,赵高的所作所为,完全丝毫不顾帝国之安危,所谓秦朝帝国的种种严酷,也都只是在赵高掌政后所为。可以说,赵高指引胡亥的为政方法,完全是将自己的徒弟往沟里带。其种种情形,让人很难想象这是跟随秦始皇几十年,深为秦始皇赞赏的人才的局面和识见——除非他就是故意要这样做。
  在将右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下狱并逼迫自杀,并最终设计害死李斯后,赵高终于得到了胡亥全部的爱,晋位为中丞相。在赵高的导演下,秦二世不问政事,一心贪图安乐享受,最终在烽火四起之时也没有及时警醒——章邯的优异表现几乎挽救了大秦帝国,但由于赵高的弄权,章邯最终也被迫投向了反秦的项羽军的一边,秦帝国失去了最后的机会。
  赵高对秦帝国,唯一没有的就是忠诚。后来他终于走出了弑君的一步,杀了胡亥后又立子婴(他应该是秦始皇兄弟的儿子,而不是秦始皇的孙子)为王——自动降帝国皇帝为王,在他心里根本也没有想去镇压叛乱恢复帝国荣光。

  赵高的最后一步,是与西进的刘邦联系,希望分王关中。这次事情没有按照他想象的进展——事情还没来得及谈成,他就被他原以为可以玩弄于鼓掌间的子婴杀掉了。
  日期:2014-11-04 09:21:26
  5.枪杆子里出政权
  秦末的起义军很多,但真正灭亡了秦的是项羽,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我们知道,与其说项羽是“起义”,不如说他是“复仇”。
  项羽这个人的性格,大约比较浮躁,他自小“学书不成又学剑”,学剑不成又去学“万人敌”的兵法,但却也只是浅尝辄止。他的神奇,只是在看到秦始皇车队的威风八面时,羡慕妒忌恨地说“彼可取而代之”——中国历史往往喜欢将此叫做“少有大志”,但我们不得不说,这也是我们寻常所说的好高骛远、不务正业。
  等到后来,项梁项羽起兵反秦,实在也说不上是“义举”,当然更不能称为“义军”,作为一支反政府武装,他们才真的是血债累累,恶贯满盈。
  首先,在准备起兵时,他们叔侄俩为了争夺对队伍的领导权,刺杀了要跟他们一起造反的会稽守。如果不杀会稽守,他们叔侄就是人家麾下的将领,杀了就可以当老大了,他们选择还没起事,就先作恶!其实这不是他们的第一次,至少不是项梁的第一次,在此之前项梁就杀过人。因此他才和项羽躲避到吴中。在这里会稽守非常信用项梁,结果谁知道这是个“农夫与蛇”的故事,会稽守还没有来得及在接下来波澜壮阔的反秦大业中施展拳脚,就落了个身首异处,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这不能不让人感叹:历史是由无数个偶然造成的,历史不是人民群众造就的,历史书写的都是弱肉强食、成王败寇的故事,用仁义等名堂来总结历史实在是一种愚民的做法。

  其次,在长期战争中,项羽屡次在攻破对方城池后屠城——其中最著名的那一次是秦军主帅章邯投降后,一次性坑杀二十万秦军。后来投降了的秦王子婴也被他杀害,秦国宫室也被他一把火烧掉。事实上后来得天下的刘邦,虽然号称是义军,但这种屠城坑降的事情也没少干。在一次次刀光剑影血流成河的背后,只有利益使然没有仁义登场。
  再次,项羽的手上,同样沾满了其他“革命者”的鲜血。前面说了,他出场后第一次杀人就是为了争夺“革命军队”领导权,而杀害了会稽守通。第二次杀的是顶头上司、楚怀王任命的军事统帅“卿子冠军”宋义,为了斩草除根同时杀害了宋义的儿子宋襄。第三次,是有人劝说他定都关中,建议不被采纳后,那个人嘲笑他是“沐猴而冠”,项羽听说这事后,大怒烹杀了这个其实计谋很高明的说客。第四次,他嫌名义上的领导人楚义帝碍事,就派人干掉了他。第五次,他杀了革命同行韩王成,这一举动给他带来了不易觉察的灾难性的后果——促成了忠于韩王成的张良,再次回归到刘邦身边,并未刘邦定下打败项羽的大计。第六次,他烧杀假冒刘邦从而使刘邦逃脱的纪信,同时期烹杀刘邦将领周苛,杀枞公……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