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秘史:探究史记背后真相,戳穿中国历史之终极阴谋与谎言》
第23节

作者: 扫地保安
收藏本书TXT下载
  事实是——孟子超过了先师孔子,他成功在齐国上位了,并且由于他的主张,齐国几乎亡国灭种!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还是先从孟子来到齐国开始讲起,在《孟子#公孙丑章句》中,有很详细的记录。
  齐宣王非常礼贤下士,对待各国来的贤才都给予了非常高的地位和优厚的生活待遇,他复活了稷下学宫,使之成为当时中国的学术中心。对于孟子这样的儒家宗师,齐宣王当然也十分敬重,在孟子来到齐国后,很快就约好了与孟子的会见,但是第一次会见由于孟子的矫情和耍大牌,两人没有见成。
  事情是这样的,在齐宣王与孟子见面之前,齐宣王派了个使者来传话:“我本来想去看望您,可是我生病了不能见风。您能不能在早朝的时候来一下,我们到时候见一见呢?”
  不料,齐宣王这个合情合理的举动,让孟子很生气,他感到自己被耍了,感到齐宣王不够敬重他,于是他居然很傲娇地回答:“不好意思我也病了,不能去上朝。”
  第二天,孟子要去东郭先生家。他的学生、齐国人公孙丑说:“这样不太好吧,昨天刚跟齐王说病了不能出门,今天就马上出去。”孟子回答:“今天病好了不行吗?”然后就跟公孙丑出门了。结果他们走了一会儿,齐宣王就派了个太医来给孟子看病。在家看家的孟仲子一看没法交代,只好说孟子病好了,去上朝了。然后马上派了几个人去拦截孟子,让他赶紧上朝,千万别回家。

  孟子不甘心就这样去见齐宣王,又不能回家,只好到朋友景子家睡一晚上。了解了事情来龙去脉后,景子说:“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这个批评不算含蓄,算是打在孟子的要害上,要知道儒家最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一套了,现在人家齐宣王很敬重你,可是你孟子却不敬重人家,真的很不应该这样啊!
  孟子一听这个批评,马上急眼了,“呔,你说什么呢!”然后他立刻使出了他招牌的狡辩术,“齐国人没有一个与齐王谈论仁义的。难道是他们觉得仁义不好吗?不是。他们心里想的是:‘这样的王哪里配和他谈论仁义呢?’这才是他们对齐王最大的不恭敬。至于我,不是尧舜之道就不敢拿来向齐王陈述。所以,齐国人没有谁比我更对齐王恭敬了。”
  景子说:“我说的不是这个,我是说你要有基本的礼貌吧?像《礼经》上说的,君王、父亲有召唤,作为臣、子,就应该赶紧的,这才符合礼,您呢倒好,听到齐王的召唤反倒不去了……”
  孟子回答说:一个有作为的君王,是不能随便召唤有德行的大臣的,如果有什么事情需要出谋划策,他应该亲自去拜访大臣。齐桓公对于管仲就不敢召唤。管仲尚且不可以被召唤,更何况连管仲都不屑于做的我呢?
  日期:2014-10-21 08:59:30
  孟子和齐宣王,毕竟还是相见了,齐宣王不像他英武的父王,毕竟眼皮子还是要浅些。跟孟子交谈过几次后,他被孟子彻底镇住了,任命孟子为卿,对孟子非常之倚重——但是,传统的观点一般都说:孟子并没有得到齐宣王真正的信任,原因之一是,齐宣王的宠臣王驩一直在打击排挤孟子。

  这种说法,可真的是不负责任!根据《孟子》等书确实可以得出结论,王驩是孟子在齐国的有力的竞争对手,但要说王驩品德恶劣、排挤孟子,就纯粹是意淫了,至少连孟子本人也没这么说过!有这样的两件事,下面我们一起分析。
  日期:2014-10-21 08:59:57
  之一,《孟子#离娄》里记载,孟子到了齐国后,孟子最得意的门生,鲁国人乐正克也来到了齐国,并去探望老师孟子,结果孟子大发雷霆,以乐正克没有第一时间来看自己为由,将他狠狠地训了一顿。其实乐正克很冤枉,他到齐国后,安顿好住宿事宜,马上就去看望孟老师的,孟子如此求全责备,难免让人感到很委屈。
  其实,孟子只是借题发挥罢了,真正让他生气的,才不是学生来得早一点晚一点,他自己就不是这种锱铢必较的腐儒。问题出在,乐正克来到临淄,是跟王驩一起来的!乐正克不知道,孟老师是把王驩当做竞争对手的——王驩本来是当盖邑大夫,朝野间的风评很好,并且他也是个知名的礼仪专家,所以他这次来临淄,是应齐宣王之召,来当主管国家礼仪事务的右师的!要知道,这可是儒家的专业,有别人也来当权威滋味总是很别扭;更何况,看着学生乐正克兴奋地描述着一路上跟王驩谈天说地、相洽甚欢,孟子眼前仿佛出现了少正卯慷慨激昂演讲的样子,台下的人群里很多都是孔子的学生……

  由不得他不怒火中烧了!当然,孟子训学生是很有水平的,他平静下来后冷冷地问乐正克:“难道你跟我学习这么多年,就是为了混口饭吃吗?如果不是为了混饭吃,干嘛要跟王驩混到一起?”听了这话,乐正克才明白过来,原来孟老师发火是因为这个啊,看来乖乖地跟王驩保持距离,孟老师才会满意。
  这个事情,人们习惯于解释说是因为王驩品德卑下,孟子十分鄙视他,所以不高兴学生跟他在一起。这么说,实在太牵强附会了!
  孟人这个人,性格孤傲狡辩,目中无人。同时又特别尖酸刻薄,从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或局限,这些即便在《孟子》中也都可以清晰地看出来,但说王驩如何不好,这个毫无根据,要知道连管仲这样的贤达的伟人,他都瞧不起!可知他对人的评价是不尽可靠的。
  之二,《孟子#公孙丑章句》记载:孟子为卿于齐,出吊于滕,王使盖大夫王驩为辅行。王驩朝暮见,反齐滕之路,未尝与之言行事也。公孙丑曰:“齐卿之位,不为小矣;齐滕之路,不为近矣。反之而未尝与言行事,何也?”曰:“夫既或治之,予何言哉?”
  意思是,孟子作为正使、王驩作为副使,一起去滕国。结果他们两个人,朝夕相处的一路,孟子竟然从来没有与王驩说正事。学生公孙丑很奇怪,就问他:您当这么大的官,走这么远的路,怎么都不跟王驩说事呢?最关键的一句来了,孟子的回答是:“夫既或治之,我还说什么呢?”孟子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显然,如何理解“或”字,是其中的关键。

  “或”,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是——“以凡人各有所守。皆得謂之或。”我理解其意思,就是大家都把自己该干的事情做好了,就是“或”。那么孟子的回答意思就很明显了:我们大家各自干好自己的事情就好了,还用多说什么呢。
  传统的解释是这样的——孟子说:“王驩独断专行的把事情都做了,我还说什么呢!”这种说法,真是替古人担忧,替孟子耍小脾气!
  孟子哪里是能吃亏、能伏低做小的人呢?考诸《孟子》一书,他连各个君王都丝毫不假以辞色,怎么就能对作为自己副手的王驩逆来顺受呢?按照他的脾气,他是随时都会摔脸走人的,他是会雄辩地给对方扣一顶大帽子的!所以说,所谓王驩独断专行的说法,不符合孟子的一贯为人。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