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人豪刘伯温》
第22节

作者: 燕山刀客A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2-25 11:09:39
  六、离奇罢官,从此不再效命元朝
  至正十八年(1358)九月,吴成七被完全消灭了,这是一件很让人开心的事情,可石抹宜孙与刘基却没有多少心情庆祝,因为朱元璋手下胡大海正集结兵力,准备攻打婺州,而守卫婺州的,正是石抹宜孙的弟弟石抹厚孙。
  刘基知道,婺州一克,朱元璋的下一站必定是处州,七个吴成七,恐怕也赶上不这个前乞丐,现如今的吴国公。
  唇亡齿寒,刘基立即建议,让胡深带一万兵马增援婺州。力争将朱元璋势力挡在处州之外。
  可万万没有想到,三个月之后,婺州就完全失陷,而胡深也投降了。石抹宜孙因为弟弟生死不明,非常焦虑。刘基心情十分沉重,他知道的是,与朱元璋的一场大战无法避免,但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厄运不过是刚刚开始,而自己永远没有了与朱元璋交手的机会。
  .至正十八年十二月,朝廷钦差、治书侍御史李国凤专程抵达处州,引发了全城官兵的一片欢腾。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中,李国凤庄严地掏出圣旨,认真地读开来了。
  石抹宜孙跪在下面,无法抑制自己激动的心情,这一定是他生命中最难忘的一天,他被升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从此就成为正二品大员,光宗耀祖,自然不在话下。按理说,这时候李国凤应该宣布“钦此!”石抹宜孙应该磕头并说“谢主隆恩。”并接旨,但据说李国凤并没有停来来的意思,他还没念完呢。
  事情大概是这样子的,李国凤继念道:“行枢密院经历刘基,改任儒学副提举格授处州府路总管判官(从七品),不得参与戎事。钦此!”
  这真是冰火两重天。石抹宜孙升官,作为他的下属和好友,刘基当然也分外高兴。但在剿杀农民军中出力颇多,贡献不小的刘基,就算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不给升官也不能降职吧,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等到了这样一个尴尬的结果。
  不过,到底是经历的风波多了,这次刘基的表现倒相当冷静,没有拿剑抹脖子威胁上司,是马上收拾东西。他给自己的老朋友留下了这样一话:
  “臣不敢负国,今无所宣力矣。”
  通常的历史书都是这么讲述的,而刘基被贬官的原因,还是当年在台州结下梁子的方国珍,在朝廷游说的结果。但历史真相真是这样吗?
  朝廷的决策耐人寻味。一定要注意这个时间;朱元璋刚刚攻下了婺州全境,并改为宁越府。当时是个人都知道,朱元璋下一步要打哪。
  历史是不容假设的,有人说,如果刘基在,朱元璋要拿下处州,肯定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但现实却是,在朱元璋即将与刘基正面PK之时,刘基却被剥夺参与军事的权力,这实在令人费解。
  .这个新任命,刘基完全是万万不能容忍的,十年前,经过六年隐居游历之后,他做的就是江浙行省儒学副提举。正是因为不喜欢这个岗位,他才在两年之后断然辞职,并决定一辈子不做这样的工作。时间过了十年,三千多个日日夜夜的努力,无数次殚精竭虑的投入,让他又回到了原地。这样一个结果对于刘基来说,比将他削职为民,更让自己无法接受。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都是时人阐述自己立场和观点的记述。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文字,基本上都是说刘基是因为朝廷圣旨而被降职。背后捣鬼的是方国珍。但事实上,这个理由经不起推敲。今天我们翻开《故诚意伯刘公行状》《刘公神道碑铭》《明史·刘基传》等等权威作品,都看不到其中描写刘基与朱元璋之间的微妙关系,反而把刘基辞官的责任推给方国珍,实在是耐人寻味。

  首先,提拔石抹宜孙为二品大员,当然需要圣旨,但处罚一个小小的刘基,也需要朝廷下旨吗?而且要和擢升石抹宜孙的写在一起?冷静地想一想,这显然是不大可能的。不是不能节约用纸,是刘基的级别远远不够。
  其次,石抹宜孙他和刘基根本不是简单的上下级关系,而更是生死之交,患难兄弟,石抹宜孙为人正直,为朋友两肋插刀根本不算什么,刘基遭到贬斥,当时掌握一方军政大权,即将官居正二品的石抹,怎么可能袖手旁观,怎么可能心安理得地接这个旨,怎么可能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何况,他马上面对的又不是幸福,而是灭顶之灾。
  再次,石抹宜孙留下刘基其实也是帮自己。朱元璋已经开始进攻处州,多一个人就多一分力量,而刘基带给他的帮助,甚至可以顶几万雄兵。我们马上就看到了,第二年,离了刘基,他就被朱元璋打得节节败退,丢失了处州全境,一直逃到福建,更在次年遇害。即使这样,石抹宜孙也不来求刘基帮忙,刘基也不对好朋友伸出援助之手。除非石抹宜孙对刘基已经完全无法信任,否则他一定会极力挽留的。于人于已,于情于理,他都应该这样做。

  最后,方国珍是和刘基有过节,但可不是什么坏事都是方国珍的主意。至元十八年的方国珍,已经是没有多大追求的海盗,他占领了富庶的台州、温州和庆元三路之后,又接受了招安,和石抹宜孙已经不打仗了,小日子过得满不错,他搞刘伯温还有多大意义?方国珍最后的归宿,也说明了他和刘基并没有什么血海深仇。
  综上所述,笔者有理由相信,与方国珍相比,刘基背后的黑手就是朱元璋,而决定拿下刘基的,不是朝廷,而是石抹宜孙自己。后来的学者大大肆强调刘基与石抹宜孙的友谊,正是为了抹平人们对朱元璋的疑惑。
  当然,这绝对是一个艰难的决定。
  谁受益最多,谁的嫌疑也就最大。在石抹即将面临与朱元璋的直接对抗,面临从政生涯的最大风险时,他的得力助手刘基却离开了他,后来甚至投到敌人的帐下。失去刘基的石抹很快丢掉了地盘,丢掉了性命,丢掉了一切。而得到刘基的朱元璋,不仅占领了整个处州,甚至夺取了整个天下。
  一失足成千古恨,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历史学家一直在为尊者讳,不愿意讲述刘基与朱元璋可能的直接对抗,不愿意透露朱元璋是用了不光彩的手段,先从石抹宜孙身边赶走了刘基,然后又装出最大的诚意邀请他,把他收到自己的帐下听命。
  日期:2014-02-25 11:10:28

  刘基的好朋友宋濂,在婺州已经投靠朱元璋,宋濂比刘基只大一岁,浦江(今属浙江金华)人,也曾受教于刘基的老师郑复初,与刘基相互投缘,惺惺相惜。
  朱元璋命知府王显宗开郡学,让宋濂讲授《五经》,不久又让他辅导大儿子朱标,可见朱元璋对宋濂的信任。
  宋濂不可能不在朱元璋面前提起刘基。以朱元璋的性格,使出什么反间计,也是合情合理的事情,而他首先想的,莫过于宋濂去写劝降书了。或者,模仿刘基的语气和笔迹,给朱元璋写一封投降信,也不是多难的事情。
  当然,朱元璋绝对不是想要刘基的命,而是希望先把刘基从石抹宜孙那里赶走,然后再把他搞到自己手下。这样一个迂回的过程,比让刘基直接从石抹宜孙那里投降过来,双方都更能接受,而不至于给时人留下太多把柄,给后人留下更多非议。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上述一幕。

  真相只有一个,而且已经永远尘封于地下,成为了千古之谜。我们只能通过留下的蛛丝马迹,加上自己的理解,做出自己的怀疑。
  不管怎么说,刘基与石抹宜孙的友情,是实实在的,是不可否认的。当石抹宜孙再翻看《唱和集》时,心情也是极度复杂。
  不管怎么说,刘基从此告别了元朝官场,再没有为这个政权卖力。这一年,刘基四十八岁,自二十三岁考中进士以来,在官场沉浮二十五年,四起四落。最好的年华奉献给了朝廷,朝廷却任他无奈地老去。
  刘基真的愿意就此隐居,不问世事吗?他的思想,真的彻底转变了吗?
  最后,让我们做个简单的盘点,看刘基这些年是如何走过的:
  一起:26岁,担任高安县丞,正八品。
  一落:32岁,辞去江西省行省掾史。游历与治学四年。
  二起:38岁,担任江浙行省儒学副提举,从七品。
  二落:41岁,辞去江浙行省儒学副提举。
  三起:42岁,担任浙东元帅府都事,从七品。
  三落:43岁,免去浙东元帅府都事,这是唯一一次免职而非辞职,并且羁管于绍兴。

  四起:46岁,复出担任江浙行省都事从七品。后被升为行省郎中,从五品,这是刘基仕元二十五年的最高官阶。
  四落:48岁,被重新任命为江浙行省儒学副提举,愤然辞职。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