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皇后萧燕燕,慢随大辽从中兴到盛世》
第35节

作者: 云蒙居士2011
收藏本书TXT下载

  萧燕燕边用素手附着耶律贤的眉边不慌不忙道;“我们应该派兵支援刘继元,我们若是不插手眼睁睁看赵匡胤灭了汉,那么下一步可能就是幽云十六州,失了北汉算不得可惜,若失了幽云十六州那对于咱们大辽而言就仿佛断去了一只胳膊,如此我们如何与宋抗衡?只有咱们通过支援北汉与宋交战方知其实力如何,我想赵匡胤派出的并必然是其精锐,兵法常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这次我们出兵为的就是摸清宋军的实力,从而做到知己知彼,以应对之后可能的两国交战。”

  尽管燕燕说这些时是温声软语却给耶律贤一种刚毅之感,让他顿时茅塞顿开,当即便有了定夺,支援北汉。耶律贤打发走了汉使后就忙着调兵遣将,最终耶律贤决定要南院宰相耶律沙、冀王敌烈率兵去援助北汉抵御大宋。耶律贤派一王一相相出战可以说是用心良苦,一来是要北汉觉得我大辽对你的重视,二来要大宋知犯我附属等同犯我大辽,虽然说宋与辽已建立帮教,相互来往,然情归情,事归事,涉及国家利益辽则是寸土不让,寸土必争。同时耶律贤也希望士兵们了解朝廷对此事的重视,要他们在战场上好好表现,只有自己拼尽全力去兑付同样拼尽全力的敌人才能摸清楚对方的实力和自我的不足。

  南院宰相耶律沙,字安隐,其先祖依附于遥辇氏,而穆宗应历间已做到了南院宰相,而到了耶律贤机位之后耶律沙曾总览西南边事,由此可见此人有一定才敢。
  简单的说一下遥辇氏
  遥辇氏在辽太祖阿保机建立大辽之前的百年里统治契丹一族,其实契丹的源头奶是东部鲜卑族,公元三百四十四年由慕容部建立了前燕,然后攻克了宇文部落,而契丹先祖也受此连累逐出部落,之后柚木与漠河与土河一代,经过了百年的发展之后到了大唐时契丹被大贺氏统治,这大贺氏领导的契丹在大唐与突厥之间周旋,属于墙头草,那边硬哪边倒,唐太宗李世民评定突厥之后契丹则成了大唐真正的顺民,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大贺氏的统治未曾长久,遥辇氏逐渐崛起,等大贺氏联盟政权被彻底瓦解之后遥辇氏成了契丹新的统治者。遥辇氏联盟统治了契丹百年多便被耶律氏所灭,之后耶律家族便不光成了契丹新可汗,阿保机更是建立了大辽国,翻开了契丹崭新的一页。

  日期:2014-02-08 15:41:11

  三十四江山依旧笑春风
  上篇
  上回说到宋皇赵匡胤派大将党进与潘美率兵攻打北汉,好不气势汹汹,北汉主刘继元急忙派使臣至大辽求救,经过一番斟酌之后耶律贤决定出手援助北汉,于是派南院宰相耶律沙与翼王耶律敌烈率兵赶赴前线,就此宋与辽友好的关系蒙上了一层灰色的沙,宋军与北汉军几番搏杀多以北汉败绩为主,党进乘胜而进直逼北汉都城太原,在城里的刘继元忙遣驸马卢俊赶往大辽继续求援。党进直逼太原城的消息传到东京汴梁(开封),赵匡胤龙心大悦自不必说。

  宋军围困太原城的这一幕亦如保宁初,遥想当年宋军围太原城,亦要水淹太原城,若事成北汉焉能苟延残喘至今,是辽景宗派当时的北院大王耶律屋质率兵援救,击败了宋军才保全了北汉,当年之困今日再次重演,敌人依旧是当年的敌人,青山依旧,只是流年改。
  党进围困太原城正在春风得意时忽闻大辽援军将至,一听大辽要插一杠子党进及潘美都有些愁楚,辽是一个可怕的对手,他们不敢怠慢,赶忙写奏章向朝廷求援,对于辽赵匡胤也不敢等闲视之,在接到党潘二人的奏章之后急忙调兵遣将,派兵马监押马继思率兵赶往河东去支援党潘。这一波的援兵派出去之后赵匡胤觉得还是不妥当,为了万无一失又命晋、隰巡检穆彦璋赶赴河东,足矣见赵匡胤力拿北汉之决心。

  与保宁初一样北汉与大辽并和一处将围困都城的宋军鸡腿。
  当兵临城下之困解除之后刘继元急忙遣使臣带重礼至上京对辽景宗表示感谢,感谢大辽救我北汉出危难,若一个国家的安危全靠他国的支持,身为一个统治者不想自己如何富兵强国而是靠给他国皇帝当孙子而成全自己的一己之私,那么这片国土迟早会换了主人。
  世上的事向来是充满变数的,亦如一盘棋,输赢难定。
  很多时候我们把要做的事计划的十分周全,而就在我们拼尽全力去做的时却突然生了变数,这突然的风和雨可能会打乱我们全部的计划。

  就在赵匡胤雄翘首以盼的等着收复北汉的捷报传来时而他的生命却走到了尽头。
  公元九百七十六年大宋开宝九年,即大辽保宁八年十一月注定要载入史册,成为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烙刻在当时人与后世人的心里,结束了五代乱世,开创了大宋基业的一代英主赵匡胤崩与万岁殿,享年五十岁。
  那个雪花飞舞的寒冬深夜,万岁殿内灯火通明,赵匡胤与其弟晋王赵光义一番长谈,兄弟二人对烛把酒,谁料一阵玉斧之声打破了雪夜的沉积,但见窗上长影摇摇之后一切恢复了之前的平静,不久晋王离开,子夜时分赵匡胤便安然离去。
  谁也不会想到晨起还生龙活虎的赵匡胤会突然撒手而去,亦如晴空万里的天际突然打了一剂响雷,突然的让人措手不及。赵匡胤去时不过五十岁尔,正是知天命的年纪,算不得人生的黄金岁月,然如今他也算帝业成,江山定,等收复了北汉之后他就可以把心思全心全意的投入到强国富民,将大宋王朝推向盛世,然而上天却和他开了一个莫大的玩笑,让他如这冬夜里飘落的雪花一样无声无息的离去,从此人间再无赵匡胤,大宋皇朝将翻开崭新的一页。雪的无声无息留给人的是堆砌的美丽,而赵匡胤的悄然离去留给他的臣子们无尽悲伤,还有遗憾,所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莫过于此,赵匡胤的离去同时留给当时机后人无数猜想,只因他走的太过突然,那斧声烛影是一道解不开的谜题,困惑了多少人。

  是非功过未定论,唯有盖棺方知情。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虽夺了后周孤儿寡母的天下有些不仗义,然是他结束了五代乱世,让如一盘散沙的中原逐步归于一统,天下安,则百姓安。赵匡胤武人出身,当年跟随后周世宗柴荣征战沙场,从而得以建功立业,他称帝之后在收复个割据政权时知人善任,涌现出了一批名将,譬如潘美,曹斌,党进,等,他能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在之后大宋的历代帝王里在无有如匡胤这般胸怀与才智,正因如此没有赵匡胤的大宋王朝从此拉开了武将悲剧的序幕,那太平本是蒋俊定,不许将军见太平道出了大宋多少武人的无奈与心酸。赵匡胤还曾为武术业做出过贡献,据说他开创大洪拳,而三百多年后明太祖朱元璋根据大洪拳又开创了一套小洪拳。

  (求围观,求留言
  日期:2014-02-09 10:55:32
  三十四江山依旧笑春风
  下篇
  赵匡胤去世突然,之前并未册立储君,其膝下长成的儿子有德昭,德方,继承帝位的却非匡胤子,而是其手足晋王赵光义,自打甲天下开始之后历代帝王的传承都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者少矣,除非帝无子,而且也未曾宗室里头过继,那一朝帝去,位传其弟,然赵匡胤有子,而且子长成,按照惯例该有他的儿子德昭或德方来承继大统,可谁都没想到第二天在赵匡胤灵柩前继位的乃是晋王,五代至今虽说亲王尹京者便有继位的可能,赵光义被封为晋王,而且一直任开封印,老皇帝对他也器重,不过之前赵匡胤并未直接说自己百年之后要将帝位传给弟弟,再说他有儿子,而且儿子也非朽木,他没有理由不把自己辛苦创立与经营的锦绣江山传弟不传子,虽说兄弟如手足,然儿子如骨肉,论亲属远近手足再亲也抵不过父子骨肉。赵匡胤悄悄的去,而赵光义则顺理成章的继位,这一切看似自然而然,可在这波澜不惊的背后却是我们所不见的惊涛骇浪,春日吴越王入东京,赵匡胤则命其长子德昭迎之,吴越王非等闲,德昭则是代表大宋代表皇帝去迎吴越王入宋,能代表国家代表皇帝者储君也。不日赵匡胤又任命自己的另外一个儿子德方为检校太保,贵州防御使,当时德方不过十五岁,三月赵匡胤便去西京洛阳,洛阳牡丹甲天下,然对于赵匡胤而言洛阳是自己最初的记忆,他的父亲赵红殷曾在洛阳任职,赵匡胤的童年是在洛阳。赵匡胤幸洛阳实际是有迁都之意,他早已看出了弟弟光义的野心勃勃,在开封的多年经营赵光义早已羽翼丰满,如今匡胤若想动他,实属不易,这就好比一只狼在幼年时候你若不将它掐死,等其长成在想杀他就没那么简单,赵匡胤想若将都城迁至洛阳,那就可以甩开光义的势力圈,如此德昭便能经营自己的势力,从而与光义抗衡,赵匡胤迁都的意愿遭到大臣反对,如此只好作罢,如此可见赵匡胤把很多事给简单化了,牡丹欲开君便来,牡丹落时君离开,赵匡胤怎么也不会想到今生今世这国色天香的牡丹最后一次为他绽开,为他零落。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