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宪王朝--袁世凯是怎样炼成的》
第59节

作者: 洹上野老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2-13 12:28:27
  军事方面,革军制。
  继甲午和庚子之后,清政府再次认识到国家军队的脆弱,吃一堑长一智,这次清廷又想到了练兵。1902年1月,清廷命袁世凯兼任练兵大臣,编练新军。
  一提到练兵,这又合了老袁的胃口。1902年2月,袁世凯改募兵制为征兵制,在小站时期征兵章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改,派王士珍、王英楷等人到各地征壮丁六千人,编为新练军。6月,又增加马、炮、辎重等兵种,于1903年编为北洋常备军左镇,1904年改为北洋常备军第一镇。从此,袁氏军系与“北洋”二字联系在一起。

  袁世凯的常备军制,兵役三年,三年中全饷,军饷直接发给家属,若是临阵逃跑,找家属问罪。三年后退伍为续备兵,在家该干啥干啥,军队发少量饷银,每年10月操练一次,再三年后转为后备兵,月饷依次减少,每年操练一次,四年期满后转为平民,停饷。若有战事,续备兵和后备兵都要参与。常备军制大大减轻了国家的财政压力。
  练兵处设提调和军政、军令、军学三司,经袁世凯推荐,徐世昌为提调,刘永庆和袁嘉谷为军政司正副使,段祺瑞和冯国璋为军令司正副使,军学司正副使由王士珍和陆建章担任。军队的行政机关为军政司,下设兵备、参谋、教练,由刘永庆、段祺瑞、冯国璋分任总办。
  1902年底,因袁氏练兵有方,慈禧命其从八旗兵中挑选三千名加以训练,以守卫京师,练成后编为京旗常备军。1904年,京旗常备军由原有四营扩大为协,铁良任京旗练兵翼长。
  1904年,日俄战争打响,这又刺激了清廷的神经,庚子那年就有人建议将都城迁到西安,这次慈禧又差点迁都,地域上直隶与东北接壤,老太太再次想到了袁世凯。
  老袁向慈禧说明了利害,当今局势,要想免受战乱,以防万一,至少要有万人拱卫京师,另需五万兵力驻守边防要地,可如今我直隶境内就是加上刚练成的京旗军,也才两万多人,照目前情况来看,至少还需三万兵力,要是日俄真控制不住,打到这边来了,到时候我也没辙,这情况您也都了解。袁世凯这一说,慈禧自然会有些警觉,扩军一直都是敏感话题,但仔细想想,又不无道理,还是大事要紧,我可不想再跑到西北去充军。

  很多评论家说袁氏此举是野心使然,其实也有一定的现实因素。
  1904年,袁差人在山东、河南等地招募兵丁,凑上直隶地区的零散淮军,编练成北洋常备军右镇,后改为北洋常备军第二镇。同年增募第三镇。次年2月,袁将两宫回銮时驻扎在南苑、海淀的姜桂题部和此前并入武卫右军的江南自强军,合编为北洋常备军第四镇。5月,武卫右军先锋队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协兵力,被编为北洋常备军第五镇。
  1905年2月,袁世凯提议将全国军队统一番号,将原有常备军改称为陆军。陆军最大编制单位为“镇”,每镇约一万两千人,相当于今天的师;镇下设两“协”,每协四千人左右,相当于今天的旅;每协设两“标”,每标一两千人,相当于今天的团;每标设三营,每营六七百人,和今天营的规模和名称一样;每营设四队,每队百余人,相当于今天的连;每队设三排,也和今天的排大致相当;每排设三“棚”,每棚十余人,也就是今天的班了。

  5月,袁世凯将京旗常备军改为陆军第一镇,驻守北京北苑;将原北洋常备军第一镇改为陆军第二镇,驻守保定、永平;将原北洋常备军第三镇改为陆军第三镇,驻守保定,东北建省后,随徐世昌移驻吉林、长春等地;将原北洋常备军第二镇改为陆军第四镇,驻守天津静海;将原北洋常备军第五镇改为陆军第五镇,驻济南;将原北洋常备军第四镇改为陆军第六镇,驻北京南苑,辅卫京师。
  至此,袁世凯的北洋六镇全部编练完成,六镇总兵力约七万人,训练全部采用德、日操法,装备也多从德国进口,北洋陆军面貌一新。1905年10月,袁从六镇新军中抽调两万余人,在直隶河间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近代化军事演习,时称河间秋操。1906年10月,清军举行更大规模的彰德秋操,参加方为南北新军。在两次野外军演中,北洋新军表现完美,赢得了中外媒体的赞同。
  按照清廷的计划,十年之内,要在全国编练三十六镇新军,约四十五万人,可惜直到王朝覆灭,也只练成了十四个镇。北洋六镇中,除第一镇由旗人组成,袁世凯不能直接控制,其余五镇皆为袁氏旧部,不用自己的人,那还跟你瞎折腾干什么?
  当然,不用你的人你也要折腾,此时,忠君爱国思想在袁氏脑中仍占主导地位,他的北洋新军也确实起到了稳定满清根基的作用,至少是目前。至于后来,若没有载沣先动手、武昌事起,袁世凯做一辈子“忠臣”也不是没有可能。

  军队是练成了,一下多出来几万人,军饷成了问题。当初李鸿章留下的淮军“公款”已经消耗殆尽,没有钱靠什么养兵?这年头,不光物价上涨,还动动都要钱。还好,在袁募兵之前,清廷已经给他准备了一部分,庚子后各省向中央募款,朝廷没花完,剩下的一百多万两白银都被拿去练兵,练到最后,那点余款也就只够增编一个新练军了。
  还需要多少钱,袁世凯心里有数,百八十万的他也看不到眼里,那都是小打小闹毛毛雨,他跟徐世昌说,要练成数十万精兵,非得有个千把万不中。那么多银两怎么去凑,对待这种问题,政府的手段一向简单,增加各种税捐,任务由各省分摊。
  诸省督抚开始并不买袁世凯的账,你老袁练兵,跟我有什么关系,你也就是挂着羊头卖狗肉罢了,别人不知道你的小算盘,我还不知道吗?这国难刚过,你张口要一千万两,你那不是要钱,是要命。命令下去多日,各地官员仍无动于衷。
  经过朝廷再三施压,各省砸锅卖铁凑了白银几百万两,明显还有差距。这时,袁麾下最佳幕僚杨士琦提议说,盛宣怀的洋务办得不错,作为大清最成功的官商,听说他名下的企业也有不少,尤其是铁路和轮船招商局,就是坐着数钱的摇钱树,可那都是央企,也就是国家的,钱都让他挣,现在也该轮到咱们了,再说了,咱干的是正事儿。
  经过一番权和谋的较量,盛宣怀毫无悬念地输给了袁世凯。有了这部分收入和之前的开平、临城几大煤矿及银行,袁又在直隶首次发行了“省债”,不光解决了军费问题,甚至北洋集团后来的发展壮大,都是靠那些摇钱树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来源。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