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描写上海钢贸业兴衰的纪实性长篇小说:浪奔浪流》
第15节

作者: 水哥shuige
收藏本书TXT下载

  应该说此刻正是设立石材加工厂的黄金时机。他认为武夷石材公司设想这个时间段进驻上海,一定可以大展宏图。陈建飞花了一周的时间,总算把可行性报告写完。
  其实他也清楚市场分析报告只是表面文章,跟实际操作差距很大。报告所涉及的内容只不过上海石材市场的基本介绍,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需要进一步调研。这份报告需要钱总定夺。
  日期:2014-10-08 15:28:39
  他在《可行性分析报告》当中着重阐明了上海石材市场的基本构造以及上海未来的发展趋势。报告的结尾这样写道:“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沿海纷纷设立经济特区,而上海直到90年才开始开放浦东。上海似乎被中国遗忘了,可是随着浦东的开放开发,一下子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四面八方的投资客纷至沓来。上海将以此为契机,全面启动建设大潮。我坚信,以上海厚实的工业基础和上海对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上海必然从全国的沿海开放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全国之最。

  上海经过7年的开放开发,经济增长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大量的楼堂馆所、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建筑业的空前发展,必定带动石材行业前所未有的兴旺。
  我们可以预见石材行业作为上海的新兴行业,正处于萌芽阶段,在未来的几年当中,石材业一定供不应求。由此可见,我们选择上海为窗口,大力推广我武夷石材公司的拳头产品不失为明智之举。更重要的是此时进驻上海为黄金时机。因为在全国石材厂家尚未大量进驻之前,在石材大规模市场没有形成之前,就是捷足先登者必然把握了最佳时机。
  综上所述,我认为此时设立武夷石材公司上海分公司,一定很快打开局面。所以我建议公司尽早到上海设立营销机构。晚一个月,不如早一个月,晚一天,不如早一天……”
  日期:2014-10-08 15:29:08

  写完报告之后,陈建飞打电话给钱国强,说:“钱总,你交代的事情已经办好了,就等你来上海一叙。”
  “好的,我考虑一下。”
  钱国强说。
  “你什么时候来上海?”过两天,陈建飞又问。
  “现在不好说,过一段时间吧。”
  钱国强说。
  “钱总,还不能定时间吗?”又过了几天,陈建飞再问。
  钱国强说他正忙于一单美国出口的订单,近期没有时间到上海”

  陈建飞每隔两天打一个电话,连续催促钱国强尽快来上海。
  钱国强还是那句话:“最近公司比较忙,短时间内来不了。”
  被陈建飞逼急了,钱国强就说:“要不然你把《可行性分析报告》寄给我看看再说吧。”
  陈建飞没办法,只好照办。
  日期:2014-10-08 15:32:44
  又过了一周,陈建飞再打电话,钱国强给他的答复还是忙。不说来,也不说不来。陈建飞心想,既然你想到上海来发展,总得安排时间吧。除非根本就不想来。但是听钱总的口气,好像又不是这么回事。
  经过陈建飞再三追问,钱国强才把自己的顾虑说出来。原来钱国强担心投资上海有风险,还没有最后下决心。这个钱总,前怕狼后怕虎。真是魄力不足,谨慎有余。
  陈建飞又不好再说什么,只能等。
  他一边等,一边还在四处活动。几天下来,虽然跑了不少地方,但自己没有思路,口袋又没钱,无从下手。人在没有目标的情况下,日子一天比一天难熬。他担心,武夷石材公司万一不来了,怎么办呢?人总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还是再想想其他办法吧。

  等不来武夷石材公司的钱总,陈建飞只好自谋出路。经过筛选,他确定还是尝试一下石材行业。对他来说,目前也就石材行业比较靠谱。一是不用什么本钱,二是适合一个人单干。
  日期:2014-10-08 15:34:14
  《浪奔浪流》一(15)
  岚皋路往北就是沪太路,穿过沪太路便是灵石路。陈建飞事先考察过灵石路上有好多家石材加工厂,离他落脚的地方很近。正好吴新民的门市部内部厨房想做一些调整,要做一个大理石台面板,他就自告奋勇,主动联系加工。

  陈建飞在吴新民的店里待了一个月,什么事不干,白吃白喝,这样下去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所以他想借此机会,为吴新民做点力所能及的事,起码心安一点。
  吴新民了解他这位老同学目前处在尴尬的境地,空有一身抱负,却英雄无用武之地。他巴不得陈建飞找点事忙,也就随他去了。
  大理石加工的事,当然难不住陈建飞。他之前做过市场考察,了解石材加工厂的方位,现在正好派上用场。他为大理石台面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方案,把大理石单子下到灵石路一家加工厂。一来二去,就认识了灵石路上一个大理石老板陈永茂。
  日期:2014-10-08 15:34:39
  陈永茂去年刚到上海就开了一家石材加工厂。由于本钱不多,所以工厂规模很小,充其量是灵石路边上的一家微型加工坊。
  所谓微型加工坊是一个临时搭起来的采光棚,装两台手摇切边机,手下只有三两个工人,堆场还是公用的。其实,陈永茂也不容易。因为在他在老家,做生意失败,欠了不少钱,不得已来上海打拼。他来上海的初衷就是为了赚钱还债。
  听了陈永茂的经历,陈建飞感触很深。他心想来上海打拼的都是经历人生坎坷,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外乡人。可以想象那些留在老家生活稍微好一点的福建人,谁也不愿意背井离乡不远千里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只有经过挫折抱着破釜沉舟的心态人,才有可能在上海杀出一条血路。
  日期:2014-10-08 15:35:05
  在与陈永茂的交往过程,他很快了解到闽南人多数从事石材行业,全国各地凡是有项目的地方都有他们的身影。当然以上海和北京人数最多。像陈永茂这样的闽南人有数以万计,他们大都分布在上海各各角落,有的开工厂,有的跑业务,有的干施工。闽南人天生会吃苦,石材是他们的老本行。就上海而言,一半以上的生意都掌握在他们手里。
  陈建飞习惯管陈永茂叫老陈。他认为叫陈永茂听起来比较亲切,容易拉近双方距离。在陈建飞的印象中陈永茂是个老实本分的人。他为人诚恳,做事踏踏实实。说来也怪,他们虽然萍水相逢,竟然一见如故。俩人接触几次后,彼此相当投缘,所以就算手头没什么单子,他也时常到灵石路找陈永茂喝茶聊天。希望从他那里学到一些做石材生意的技巧。
  日期:2014-10-08 15:35:32
  交往数次后,陈建飞发现陈永茂做生意很勤快,一个人既跑业务,又当厂长,身兼多职。为了深入了解石材行业的操作方式,他将陈永茂的一举一动看在眼里,记在心中。了解陈永茂的创业历程之后,他很受鼓舞。他认为一个外地人要在上海立足,吃苦耐劳持之以恒是最起码的条件。至于机会,靠自己慢慢挖掘,急是急不出来的。
  陈建飞虽然没有做过生意,但善于观察,并且决心一点一滴慢慢学习。他很快发现闽南人身上的一些优点值得他学习。所谓先做人在做生意。为人诚恳才会结识朋友,有了朋友,自然就有生意。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