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描写上海钢贸业兴衰的纪实性长篇小说:浪奔浪流》
第1节

作者: 水哥shuige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10-07 23:23:00
  《浪奔浪流》一(1)
  九月刚过,天气说变就变,中午还是晴空万里,一转眼功夫乌云密布,大雨瓢泼,让人措手不及。吴新民望着窗外,心中暗暗叫苦。他已经连续三天接不到生意,看情况今天又是一个白板,从早上到现在非但没有一个客户上门,就连桌上的电话也懒得响一声。
  他翻了翻了昨天的《新民晚报》,找不出十分有趣的内容,又拿起9月份的销售单,发现这个月销售额竟然大部分空白,心里直打嘀咕,照此下去的话,公司迟早要关门,不禁心怀惆怅,唉声叹气起来。
  回想两年前雄心壮志,停薪留职跑到上海开了一家钢材贸易公司,本来打算赚到一笔钱后衣锦还乡,现在看来前途不容乐观。
  他的公司属于股份合作公司,股权由四个亲戚组成。实际上,当时来上海经商的大部分福建人都是合伙联营,并且集体选择钢贸行业。他们以朋友结伴同行,或以家庭为单位,举家来到上海,亲邻相帮,注重乡谊,织成一张庞大、牢固、可流动延伸的社会关系网络。
  先期到上海打拼的福建人一旦奠定事业基础,便承担起将家、族、村的同乡人引出山村的职责。于是数以万计的福建人陆续来到上海创业。而在福建钢贸人当中,又以闽东人居多。闽东人最先从事钢贸行业的当属周宁人,他们开始只是模仿同乡的生产生活模式,一般集中在相近的行业,以血缘地缘为基础,以业缘为纽带,形成独特的创业群体。创业之初,这样做的好处是,大家同心同德,不计个人得失,由此度过最艰难的起步期。

  吴新民来自福建福安市,模仿同乡的经营模式,开设钢贸经营部,钢贸生意属于门面生意,实际上每天大部分时间蹲守门店。这几天没生意,几个股东都闲得发慌,找亲戚家串门去了,店里只剩下吴新民一个人。他正准备进厨房生火做饭,突然看见门外站着一个人向他的办公室探头探脑。
  那人估计已经发现里屋的确有人,就轻轻敲了门,示意吴新民把门打开。
  吴新民迟疑了一下,伸伸懒腰,起身把门打开。平常这种情况都是店里的老汤代劳,突然想起业务经理老汤早上出去还没有回来,实际上这个时间店里只有他一个人。

  他开门的一瞬间,见门外那人平头圆脸,酒糟鼻,厚嘴唇,两颗虎牙微微发黄。他咧着嘴笑问:“你们这里卖钢材吗?”
  吴新民听到这话,不敢怠慢,忙把那人迎进门,一边让座,一边陪笑说道:“我们这里就是钢材经营部,当然卖钢材。”
  那人坐定后,向左右看了看,见店里只有吴新民一个人,又问道:“你一个人?”
  吴新民说:“哦,其他同事都出去了。”
  那人好像对他的回答十分满意,又问:“你是福建人吗?我这两天去过周边几家店都是福建人。”
  吴新民说:“我也是福建人,做我们这一行的多数是福建人。”
  那人说:“我看你谈吐不凡,跟他们大不一样。”
  吴新民问:“有什么不一样?”
  那人说:“你的老乡一看就知道文化程度不高,对我爱理不理的。”说着就掏出一张名片递给他,说:“我是上海中环物质公司的采购员,我们急需采购一笔钢材,型号都写在这里了,你看一下你们这里有没有货?”说完又递给吴新民一张写满钢材型号的纸头。
  吴新民接过名片一看对方叫王有才。他们公司离他的门市部比较近,最多三站路程。再看纸头上罗列的各种钢材型号,足足有十一种。他粗略估计了一下,这份订单大概有500吨的采购量。
  就钢材经营部而言,吴新民的门市部所在位置并不理想。他的前后左右都是钢材门市部,经过层层截流,漏下来的客户都是小鱼小虾,一般不大可能接到大生意。他自开店以来大多数的订单数量都不会超过50吨。如果做成这一单生意,就相当于十个小生意的总和。
  他马上意识到这是一条漏网的大鱼,既然游到自己眼前,就绝不能错过。

  他一边呈上自己的名片,一边说:“王经理,这些型号的钢材我们这里都有,但不知道你对供货期有什么要求?”
  王有才接过名片看了一眼,说:“供货时间蛮紧的,原计划月底要全部供完,不过你如果一次完成不了,可以分两批供应。吴经理,咱们供货期的问题等一下再说,关键先看价格,价格如果合理,我们再谈供货时间。不瞒你说,我在来你们这里之前已经问过好几家钢材店,都是因为价格谈不拢才没有做成,希望你们这里能给我一个实价,省得我再跑了。”
  从王有才的一番话,吴新民总结三个要点,第一,对方要货比较急;第二,对方经过货比三家,对价格比较敏感;第三,要他的报价,就是给他一个机会,希望他好好把握。
  吴新民心里十分清楚目前的钢材的价格十分透明。客户只要多跑两家建材门市部询价,很容易摸到底价。他想既然人家已经经过多家比价,那他报出的价格就一定要把握清楚,否则这条大鱼又会从他手边悄悄溜走。
  他当然不希望这种事情发生,尤其是现在业务青黄不接的时候。当然,话又说回来,既然叫生意,总归要留赚点利润,否则做再大的订单都是白搭。他判断别人家的报价,按钢贸业的惯例,常规钢材至少要加10%的利润,不过也有例外,主要看数量多少。针对这份订单,他不敢加太多,打算加8%的利润,先探探对方的底细。
  陈建飞说道:“王经理你放心,价格方面肯定让你满意。为了表示诚意,我一定给你最优惠的价格。”
  王有才问:“你现在能把价格报给我吗?”
  吴新民说:“当然可以,不过你要稍等片刻,要不你先喝杯茶,给我十分钟。”
  说着吴新民就为王有才泡上一杯绿茶,然后专心编写钢材报价单。
  从王有才的清单上看,要的货还比较杂,各种规格加在一起总共十一种。他一一对照进价,在每一种型号的钢材上加上相应的利润后,准备加盖公章。
  王有才见状,马上说道:“吴经理,报价单先不要盖公章,你把报价单给我看看再说。”说话间不经意露出狡黠的眼神。
  这种眼神看上去十分耐人寻味,但吴新民当时并没有多想。
  王有才迅速浏览了一下报价,然后将报价单还给吴新民说道:“吴经理,你们这份报价还有下浮空间吗?”
  吴新民并非新手,对各色各样的采购员有过接触,十分了解这些人无论报什么价位他们都会嫌高,就算你报出全市最低的价格结果也是一样。以吴新民的经验不大可能在第一次报价的时候就一降到底,一般情况都会留出下浮空间,先报一个次高价,试一试对方的反应,然后再做进一步调整。

  生意场上互相试探是常识。他虽然心里有准备再次让步,但嘴上却说:“我报的都是实价,而且我们保证都是国标的材料。如果还有别家比我还便宜的话,我敢断定他们用的一定是非标的材料。王经理,非标的钢材你们要吗?如果可以用非标的代替国标的,价格方面肯定便宜不少。”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