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部金融史2——贫富之刀》
第49节

作者: 天圆地方的困惑
收藏本书TXT下载

  ——冶铁技术冠绝天下,号称“中国绝手”的铸剑师谢平创造了“横法钢”,用这种钢练成的刀剑弹吹之间可以隔断十五根头发;
  ——所产瓷器胎质坚硬、型制美观、釉色青翠,有的甚至与宋代官窑所差无几,唐人这样夸赞东晋瓷器“九秋风露越窟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造纸术真正得到应用,东晋人能根据不同用途把纸加工成青、赤、缥、绿、桃花等颜色,就是这些纸张造就了一代书圣王羲之……
  《南齐书》这样记载这个时代:太武年间,江南百余年未有兵锋之灾,家家都经常设宴款待客人,到处都是沃野良田,人们不辞辛劳的从事农耕,只要一郡粮食丰收,数郡则无饥饿之虞。荆城是南楚最富有的城市,扬州则是吴地最富裕的地方,两个城市的纺织业足以衣被天下!
  日期:2013-01-08 20:37:44
  钱,国之重器,不可轻废
  中国史书如同今天的影视剧,历史人物都具有鲜明的脸谱,好人长相威武、坏人长相猥琐,单凭长相就能判断一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
  桓温在晋明帝年间登上历史舞台,《晋书》对这位中兴名臣却毫无尊敬之意,把他描写为“长着一双三角眼、胡须像刺猬一样”,一副典型的奸臣模样,也许是因为东晋终为桓温的儿子桓玄所灭的原因吧。
  桓温(公元312-373年),属于中下层士族,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司马睿的孙女婿,南康公主的丈夫,也就是传说中的驸马爷。从明帝开始,桓温历经五代帝王,官拜大司马、统帅内外诸军,是东晋中期第一代有能力统领全局的人物。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东晋一代桓温是第一个有能力建立“大一统”的皇权的人(篡位),是曹操、王莽一类的人物,所以,他才成为京剧中又一个大白脸。
  在中国货币史上,桓温曾经提出了一个很离谱的设想——废弃钱币,改用谷帛作为交易媒介。
  针对桓温提到的这个极其离谱的建议,当时的祠部尚书孔琳之就以无可辩驳的雄论驳斥了桓温的建议:古代圣王把没用的东西来交换有用的东西,这样有用的东西既不会损毁,又可以省去物物交换运输的麻烦。现在的铜钱正好起到古代龟贝的作用,历代使用的铜钱今天绝不能废弃(制无用之货,以通有用之财,既无毁败之费,又省难运之苦。此钱所以嗣功龟贝,历代不废者也)。
  从古至今,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桓温的货币知识为零,还是孔琳之识大体、顾大局,认识到了货币运行规律的真谛。钱币是国之重器,当然不可轻易废黜。
  真的是这样吗?
  孔琳之当时还说了一句话,这句话在有意无意间被很多人忽略了:贫穷的人要仰望富人,天下才能安宁;如果骤然废弃货币,那么士族高门就会丧失所有财富。孔琳之属于士族高门,他知道桓温废弃货币的真正用意:尽管数十年“土断”只是剥夺了北方士族土地,以皇权的强制力遏制了土地兼并。但是,士族高门手里还是照旧留有大量货币,要消灭士族势力,最重要的就是剥夺他们手中的所有财富,直接废弃货币当然就是最好的选择。

  剥夺士族高门财富、彻底斩断他们侵占土地的能力,这才是桓温废力主废弃货币的真实意图。

  况且,桓温被逼出此狠招,是因为士族高门不厚道在先。
  东晋朝廷没有铸币权,流通货币全靠私铸(也就是“沈郎钱”)和前朝留下来的古钱(也就是一部分五铢钱),两者重量差异实在是太大,相当一部分五铢钱被人减凿。
  所谓“减凿”,就是把完好的古钱去掉一块,再把原来的五铢钱染上铜锈,这样的钱被称为“剪边五铢”。当然,被凿下来的铜材或铜屑会被重新铸造成“沈郎钱”重新进入流通。最狠的做法是,把完好五铢古钱用利刃圆凿切割,将之一分为二,成为一大、一小两枚钱币,大钱大环被称之为“艇环钱”、小钱小环被称为“鸡目钱”。
  由于东晋一朝货币奇缺,被减凿后的“剪边五株”购买力降低非常有限。这样减凿货币的人既得到了一部分铜材,又保持了原来货币的购买力,实在是一笔稳赚不赔的好生意。

  理论上,无论货币如何减凿,只要能承担货币职能就可以了,总比废弃不用的好。如果减凿集中于某一个阶层,却一定会引起财富重新分配。
  但凡减凿古钱获利,手里必定有相当数量的五铢古钱;仅仅减凿一枚五铢钱,估计废品收购站都不会要那点铜渣;偶有刚富裕起来的寒门素族,只能开山冶矿、铸造新币。手里具有巨额五铢古钱的人,恰恰就是桓温最讨厌的一个群体——士族高门。士族高门的购买力越来越强,黎民百姓乃至皇族可控制的资源就会越来越少,最后一定会打破原本脆弱的权力平衡……
  桓温看到了问题的所在,却没有给对药方。
  朝廷连铸币权都没有,要废弃货币谈何容易?何况,这本就是一个馊主意,货币制度承载了几近千年的经济运行,岂能由皇帝一道诏书自动消失。西汉王莽只是想以龟贝替代货币就搞得天下大乱,更不要说东晋时代皇族权柄远不如西汉。举朝反对之下,桓温废弃货币的建议最终未能推行(朝议多从琳之,故玄议不行)。
  在士族高门货币优势的冲击下,晋穆帝年间前期土断成果几乎丧失殆尽,朝廷直接控制的人口数量急剧下降。
  现在,我们给出两个案例以说明当时的情况。
  案例1:晋帝室彭城王司马玄隐匿流民,查实后司马玄被桓温送进了监狱;
  案例2:会稽王氏隐匿民户,查实后,被隐匿的流民尽得土地,从此归朝廷统辖。
  这是两个史书上最常见的例子,现在,我们稍微丰富一下两个案例的数据。彭城王司马玄一共隐藏了五户民户,结果这位皇族王爷被抓紧了监狱;会稽王氏隐匿了三万户口,那个反对废弃货币的孔琳之就是会稽士族高门,仅仅是喝个酒、道个歉,别说监狱就连城管的面都没见。
  结论:这个时候士族高门的势力很可能已经超越了皇族,长此以往,皇族又将沦落为舞台的配角。和平年代土地兼并最多引发流民潮,此时,前秦已经吞并了鲜卑燕国,就等挥军饮马长江岸了……

  日期:2013-01-09 21:50:15
  尽管桓温不是一个合格的货币理论家,却实在是一个铁腕政治家,既然温和的货币改革行不通,桓温就迅速拿出了更狠的方法——即东晋最著名“庚戌土断”。与晋元帝、晋明帝年间的土断不同,庚戌土断不但要斩断士族高门与南迁流民的联系,而且要清理士族高门隐匿的所有民户。
  “庚戌土断”是东晋历史上最彻底的一次土地改革,脱离士族的农民从此要向朝廷服兵役。桓温征召寒门子弟,在自己出镇的兖州、徐州、扬州建立了一支所向披靡的军队,这支军队后来的发展对中国历史走向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我研究的领域是金融,我的职业却是教育。
  所以,在这里我必须强调桓温的一份奏折——《七项事宜疏》,在这封奏疏中桓温坦言了当时官场七大弊病,并提出了一些改革方案,最核心的一条:让东晋寒门素族接受教育,给他们晋身之阶。在这篇传世的奏疏中,桓温以雄浑的文笔论证一个道理:士族高门把持教育会弊端丛生,要想富国强兵、光复中华只有一个途径,那就是兴办教育、实现社会阶层流动。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