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的仕途外篇:刘备、曹操、司马懿等中国九大聪明人的那些事》
第37节

作者: 闲侃春秋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9-28 08:49:06
  孔子已经很久没听到这么富有哲理的话了,活在世俗当中,能超脱世俗之外很难,这是一个囚禁人心的牢笼。孔子貌似摆脱了世俗的囚禁,其实他没有,用一己之力帮众生脱离苦难是他不能磨灭的理想。
  圣人尚且不能解放自己,何况我们这些俗人。也许,真正能解放自我的只有神一样的老子。
  传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死后有无数人来吊唁,老人哭他如同哭自己的儿子,少年哭他如同哭自己的父母。一位与世无争,用慈悲的心对待他人的老者,赢得了世人的尊敬。
  有个叫秦佚的人,是老子的好朋友,他来到老子的灵柩前,痛哭三声之后,转身便走。众人拦住了他,问:“你是老子的朋友吗?”
  秦佚答:“当然是。”
  众人说:“既是老子的好友,为什么如此薄情寡义?”
  秦佚说:“我哭我的,你们哭你们的,泪水不犯泪水。”
  众人怒道:“为什么只哭三声,是侮辱老子,还是成心炫耀?”
  秦佚笑了,说:“老子曾说‘生也不喜,死也不悲。人都是由无到有,又由有到无,所以死才是这个世界的本源。人的出生,就好比游子远离了故乡;人的死亡,就好比游子回到了故乡。得道的人,把生死看做一样,生就安乐,死就安息。’”
  众人听了秦佚的解释,大眼瞪小眼,惭愧的说:“你是高人,绝对的高人!请问你只哭三声是什么意思?”
  秦佚说:“一哭他的出生;二哭他的死去;三哭他的自然之道,一切来于自然又回归自然。”
  老子走了,他深奥且玄妙的道却流传在中国大地,惠及子孙万代,造福世界人民。
  日期:2014-09-29 15:17:52

  五、司马懿
  人物简介: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辅佐魏国四代君主,后期成为掌握魏国朝政的权臣,多次征讨四方有功,擅长策划奇谋妙策,是诸葛亮唯一的天敌。
  人物性格:高深莫测,老练。
  人物名言:忍不可忍。
  1、远见卓识
  司马懿是生活在曹操影子下面的人,当曹操热火朝天干革命时,司马懿还是个意气风发的少年。由于坐的是末班车,这位奇才没能赶上群雄分割地盘的盛宴,等他出道踏上官场时,别人已经把市场做大了。
  活在别人影子下面是很难受的存在方式,总要看别人的脸,担心自己的饭碗被砸了。活在别人影子下面,大概日子都不是好混,我说的不是宠物,而是有独到才能的人。

  司马懿从小具备成功的基本特征:有大志,有品质,博学,悟性高,关心时事,善于抓住做事的要点。
  因此他不俗的气质常常引起别人的注意,这对他而言既是好事,更是坏事。有位叫杨俊的高官擅长读人,他这样评价司马懿:“此人绝非寻常小孩。”还有一个叫崔琰的官员,对司马懿的哥哥司马朗说:“你弟弟聪明懂事,做事果断,英姿不凡,你不如他优秀。”
  司马懿的优秀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他渐渐有了名气。
  二十二岁那年,司马懿被当地政府选拔为主抓财政的官员,正式进入仕途。他的工作能力确实很强,不久曹操便听到了他的名声,于是派人请他入伙。
  这时曹操正和袁绍争斗,谁胜谁负还不太明朗。曹操控制着皇帝,天下很乱,有不少军阀势力存在,这是一个险局,既阳流汹涌,又暗流汹涌。就好比几群人在相互乱打,曹操硬拉司马懿去帮忙,条件优厚,给银子给房子给位子。
  司马懿顶住了诱惑,不想上贼船,趟浑水,他想等安全系数更高一些,再去风口浪尖上戏耍。还有一个原因,司马懿对这帮闹事的军阀不感兴趣,想辅佐有威望、有德行、老百姓拥护的人,感觉曹操不太像,有必要再观察一阵子。
  这是见利悟害的思维模式,比见利忘义的思维模式高出了十万九千里,选边站不轻易下水是对的,在基层多干几年,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这可以有效避免在官场上夭折,急躁冒进,不如稳稳地走好每一步。
  再说,曹操上面有皇帝,给皇帝干还是给曹操干,这个尺度不好拿捏。万一哪天曹操一不小心摔倒,曹氏团队的下场会很惨。

  司马懿善于防守,他推脱自己有病,拒绝了曹操的邀请。
  “什么?那小子敢不来!跟我玩狡诈!去看看他是不是在装病。”曹操暗中派人去调查司马懿。
  什么叫聪明?比别人想得多,看得远,便是聪明。
  司马懿料到曹操可能会来这么一手,于是躺在床上装病,来刺探情况的官员见到此情此景,以为司马懿真病了,便回去向曹操禀报。
  七年之后,曹操升职为丞相,并剿灭袁氏余孽统一了中国的北方,他所推行的教育、选拔人才、安抚民众等政策也得到了司马懿的钦佩。

  司马懿认为,曹操是最有资格当领导的人,可以去追随他。
  不久,曹操使用强制手段逼迫司马懿入伙,对使者说:“那小子再装病,就把他关进大牢。”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