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家坟》
第6节

作者: 赫园海棠
收藏本书TXT下载
  眼下正是秋收后期,大块的地都收回了,只有边边沿沿的小块地还没有收完,一颗一粒都要归仓,都是一年的汗水。
  累了一天的父亲,回到家里,感觉肚子空很空,便站在灶房地中央,伸手摘下空中吊着的干粮筐,伸手拿出一个二碗大小的玉米饼子,重新将那筐吊回还在悠荡的木钩子上。
  饼子一掰两半儿,叠在一块儿,咬上一口,从心里觉得香。站在碗柜前,就着咸菜,三下五除二,一个大饼子就下了肚子。
  三十九岁的父亲,正是男人的好岁数,能干,有头脑。中上等身材,剃光头,方脸形,眼睛不大,却有神。一身青布衣裳,肩膀已经磨得花白。父亲说话有分寸,处事得体,平和的眼神里透出一种勇敢和智慧。风里雨里,为生活奔波。在古城村号称赫家老二。
  眼看太阳已经贴在西山梁上,父亲伸手从窗台上拿起一把镰刀,吐点吐沫在刀刃上,用两手指捋上去,在两指尖上留下一点点黑灰。刀像人,劳累久了,也会变得瘦小单薄,可这把刀却不然,是太平镇狼氏铁匠铺里的老货,虽然年头也有些久了,但刀口处依然锃明瓦亮。
  父亲握着刀把,将镰刀抛在空中,刀在空中转了个圈子,刀把又准确地落在手里。边走边有节奏地打着口哨,用指甲背贴在刀刃上,轻轻荡荡,拉出细细的白白的粉沫儿,又扑地一下,将它们吹散了。
  父亲干活前总要这样试试刀快还是不快。正经的庄稼把式都有自己的招法,那后街的郭凤玉更有惊人的绝活儿,绝得惊艳透顶,每磨完刀,他会伸出舌头,用舌尖在刀刃上来回地荡,试试刀锋,那架式十分刺眼。
  父亲认为,男人,就应当像这把刀,即使磨弯了,磨小了,磨没了,都要有一种刚劲。父亲回手将镰刀别在后腰间,扛起一米八长的大钎棍出了大门,沿着门前那条土路向河西大步流星地走去。
  八月十五都过了二十天了,天气一天天地凉下来。一夜霜就打得蔬菜瓜果打弯变色,冬天很快就要来了。秋收不光人在忙活,就连老鼠也紧着往洞里倒腾粮食。 河西山坡上一小块豆子还没收回来,那是一块背阴地,潮湿,熟的晚。要是阳坡,豆荚早都崩开了。父亲一边走一边算计着,这会儿上去,两袋烟功夫就能放倒,捆了,两趟足能背回来。
  父亲两脚生风,小跑一样,到了河边,脚刚踩上小木桥,就听后面有人喊:“老赫二哥,二哥,赫老二,你慢点走,我和你说个事儿,慢点....... 有好事儿........”
  父亲急忙收步,差点失去平衡,三步两脚赶紧退下桥来,站在河边上,回头答应道:“好事?有什么好事啊?”
  来人气喘吁吁地追赶上来:“我说二哥,你怎么跑得比兔子还快啊?”

  父亲用镰刀指着西山道:“我这不是急着收完那小块豆子么,再不收就崩了。粮食进了仓,我要去边里太平镇卖点货,换点家用,天冷了,家里大人孩子等着买布做棉衣呢。”
  这来人便是郭凤玉,手里握着一杆红缨长鞭,天还没大冷就戴上掉毛的狗皮帽子,忽闪着两只帽耳朵,眯着笑眼。眼睛本来就小,一笑只有一道缝儿了,露出两排不是很白的牙齿,喘吁着,道:“你急什么,我就几句话,耽误不了你多少功夫啊。”
  “行,你快说。你不是去清水农会儿上干活儿了,怎么回来了,不干啦?”
  郭凤玉道:“回来了,不去了, 我说我病了,心口痛。我不爱干那活儿,咱心软,干不了那个事儿。”
  “那你找我,什么事儿?快说。今儿可没功夫和你唠闲嗑儿,这一天忙的,脚打后脑勺儿,一家老小在等着我呢。”
  郭凤玉笑着说:“得了吧,还一家老小呢,我今年三十八,你有三十九了吧?”
  父亲点头。
  郭凤玉接着说:“都快四十了,连个‘屋里的’都没有。你还能蹦达几年,一大家子,哥五个靠你一人支巴着,这冬天马上来了,黑夜多长啊,你又光棍眼看有十年了吧,一个人晚上睡空被窝,啥滋味?不想女人?”
  父亲道:“想女人?实话告诉你吧,我一天累得两裤腿泥巴一身臭汗,晚上头一靠枕头就打上呼噜了,震得房梁都颤,还想什么女人啊!”
  郭凤玉摇头说:“不信,不信。你看你们这赫家大院,听老人说从前可红火了,人支儿旺。你再看看现在,人少喽,你们哥五个,四个光棍子怎么能香火相传?”
  父亲不耐烦了大声说道:“你说什么啊,我还有小侄子呢。你有事快说,有屁快放,别耽误我功夫。”

  郭凤玉凑近说:“二哥,你跟兄弟我说实话,想办人儿不?”
  父亲大笑,道:“这沟里沟外,哪有个什么人哟,要是有,我早给我那两弟弟娶上人儿了,不会害得他们快三十岁还着光棍儿呢。”
  郭凤玉眼睛迷起一道缝儿说:“有,我说有准有,我这手头就有个人儿。还是个不错的人儿。”
  父亲道:“当真?”
  郭凤玉道:“我骗你,是孙子,咱哥俩从小在一起,我不能眼看着你没媳妇儿,一个人睡冷被窝。”
  父亲一扬手道:“冷不冷被窝,我倒是不寻思,只是我一天到晚,两腿泥土,一身臭汗,没个女人给收拾,洗涮,也不能总用嫂子。再说,我也得再生上一男半女,不至于老来门前寒酸啊。”
  郭凤玉啪地拍了父亲肩膀说:“这就对了!我就是这么想的。我说的这个人啊,你认识,你肯定认识。郭凤玉神密地比划着。”
  父亲急着说:“谁?”
  “急了吧,急了吧!”郭凤玉又不往下说了。
  “你别和我卖关子了,说不说,不说我走了,真是饱汉子不知道饿汉子饥,拿光棍开玩笑啊。”
  郭凤玉笑道:“二哥,别急,好饭不怕晚,就是围子里老寇太太的二闺女,叫玉清那个。”
  ..........
  父亲惊讶,差点没坐在地上。
  日期:2015-05-20 18:07:00
  第六章
  这郭凤玉和我父亲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哥们。从小到大,几乎天天都来我们家坐一会儿,或是站一会儿。或是早上,或是晚上,有时饭前,也有时饭后。家里大事小情,无一不关照。农闲的时候,有时晚上一坐到深夜,和我父亲两个人盘腿坐在中屋子的热坑上,聊啊侃啊,没完没了,南朝北国,天文地理,边里边外,沟上沟下,郭凤玉把从小到大看到的,听到的都复述一遍,我父亲听得极有兴致。

  这时候,他们会总要提及太平镇。
  太平镇,与我们清水乡比邻,两乡之间,隔着柳条边。太平镇属边里,清水属边外。从古城村去太平镇,马车要走三个小时的路程。
  太平镇,因为是古镇,又有山货洋货交易场,对我们清水乡古城村来说,就是大城市。很多清水的人逢年过节都要到太平镇置办货物,因那里有集市,有很多铺子,可以买到当时世面上流行的上层货。
  一提起太平镇,郭凤玉眼睛有神,道:“要说起那太平镇,我最熟悉了。那镇上的大户,就数江家。”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