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用战略眼光读『西游』》
第43节

作者: 老夫无奈
收藏本书TXT下载
  大圣看出来了,唐僧不喜欢猴头,只喜欢猪头;大圣肯定也看出来了,猪头不是来帮着取经的,和小白龙一样,都没有操什么好心——玉皇一直盯着大圣呢;大圣十分明白,现在的取经队伍,自己是劳苦大众,他们几个,要么是网络间谍,要么是思想颓废的动摇分子;大圣必须时时小心,一是小心唐僧紧脑袋,二是小心猪头使绊子。
  这是取经队伍里的小局。
  大圣经过三场大战,现在心里是什么滋味?是不是还想着去争玉皇的龙椅?
  经过观音院和高老庄两个雷鸣般的提示,唐僧现在怎么认识取经大业?
  这是关于取经的大局。
  对唐僧来说,前面的提示,一个系列来自玉皇那边,包括家破人亡(唐僧并不知道是观音全部设计、指挥)、金星扔纸条、在高老庄帮着昧良心人干昧良心事儿;一个系列,来自本组织,包括观音拒讲真经、观音院比宝。

  第二个系列有点儿弱:都跟观音有直接关系。很自然,观音是组织的二流成员,她无论怎么样,都不代表本组织就是什么样。
  取经队伍从高老庄出来,唐僧和大圣,一定都心事重重。这是个战略机遇期,来点化的人,一定和这两个系列不沾边。
  乌巢禅师露面。
  乌巢就是乌鸦窝,他住在树上,一个乌鸦窝,就能栖身。
  他不需要灵山那样的高大上建筑和排场,也不需要观音院那样的别墅和观音正宅里的超级保安、善财童子,更不需要家里放十二柜子袈裟。
  二十三回:八戒道:“哥啊,你看看数儿么:四片黄藤蔑,长短八条绳。又要防阴雨,毡包三四层。匾担还愁滑,两头钉上钉。铜镶铁打九环杖,篾丝藤缠大斗篷。似这般许多行李,难为老猪一个逐日家担着走,偏你跟师父做徒弟,拿我做长工!”
  一个西天取经的和尚,却折腾到要有人专门挑着担子、骑着白龙马,才能走路,这架势,不像取经,倒有点像大规模走私。对这位住在鸟巢里的禅师来说,更是奢侈得离谱。老吴这是在骂谁,看官一定心明眼亮。
  谁是个正宗的宗教理论大师和实践家,谁虽然不能做到利国利民,却完全可以人畜无害,不需要任何哲学头脑,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观音院和高老庄的板子,在这个时候,结结实实打在唐僧的脸上、也打在大圣的心头。
  乌巢禅师住在浮屠山,这浮屠,就是佛陀,那么,浮屠山,就是佛之山了。
  乌巢禅师把他自己当成一句话,告诉取经队伍:住在鸟巢上,就是真经!
  看官,请允许重复一遍:
  乌巢禅师把他自己当成一句话,告诉取经队伍:住在鸟巢上,就是真经!
  乌巢禅师对唐僧说:回去吧,改换门庭也行,别往前走了。

  这位禅师还传授了《心经》,什么意思?心中有佛,到处是佛。四处乱跑求佛,与佛无缘;背着宝贝求佛,与佛无缘;帮着恶人作恶而求佛,是侮辱佛;见财起意谋财害命而求佛,是恶心佛……看来,佛的队伍里面,也有走火入魔的,也有南辕北辙的。就看人的眼光和认知高度了。
  除了二师兄,唐僧和大圣,都做到了睁着眼睡大觉。
  唐僧:西天取经的路,怎么走?
  乌巢禅师:问大圣吧,他熟悉去灵山的路。

  这句话,是揭露大圣身份:大圣在灵山求学,大圣的授业恩师,是如来。
  十九回:行者闻言,冷笑道:“我们去,不必问他,问我便了。”三藏还不解其意,那禅师化作金光,径上乌巢而去。长老往上拜谢,行者心中大怒,举铁棒望上乱捣,只见莲花生万朵,祥雾护千层。行者纵有搅海翻江力,莫想挽着乌巢一缕藤……八戒道:“师兄息怒。这禅师也晓得过去未来之事,但看他水怪前头遇这句话,不知验否,饶他去罢。”
  这是大圣出道以来,第一次被当众揭露身份。大圣很生气,他在花果山的所作所为,受谁指使,一清二楚;他和恩师在大闹天宫中的双簧,暴露无余;恩师指示他悄悄练好功夫,再来跟玉皇争龙椅的战略部署,被这位跟鸟住在一起的禅师扔在了光天化日之下。
  毫无疑问,乌巢禅师这一招,也是对西天取经的当头棒喝。
  大圣老羞成怒,动蛮了。他“举铁棒望上乱捣”,却“只见莲花生万朵,祥雾护千层。”

  看官,一棵树会有多高?大圣手里的家伙儿,叫如意的金箍棒,会长会短,他往死里乱捣,却只能看见万朵莲花,千层祥云,他拿着棍子来回搅,却“莫想挽着乌巢一缕藤”。
  实际上,如意不如意,是看功力差别大不大,差别太大的话,如意的东西也不如意了。换言之,大圣和那个住在鸟窝里的同门比起来,功力上的差别,犹如霄壤。可以说,大圣在师父那里学到的那点微末武功,在这位禅师面前,连个笑话也算不上。
  这是大圣的第四战……只怕,大圣的授业恩师,也未必是鸟巢居士的对手。
  就这点功力,还想玉皇的御座?这不是白日做梦是什么?

  乌巢禅师揭露大圣身份后,显示了自己的高明武学,也就是说,这位住在鸟巢上的人,不是给大圣展示武功,而是给大圣的授业恩师展示武功;对唐僧而言,如果前面的所有提示,都算温文尔雅的话,这位乌巢禅师的提示,就算是大声呵斥。
  二十回:偈曰:法本从心生,还是从心灭。生灭尽由谁,请君自辨别。
  这是唐僧后来的《读书笔记》,说得在理。不过,浮屠山下,连人家乌巢禅师的行为语言、说出来的话,表达了什么意思,都理解不了,哪来的“从心生……从心灭”?实际上,是“无从生也无从灭”,傻站着傻听。
  这是又一场考试,唐僧和大圣,又一次让考趴下了。
  别忘了,来到这浮屠山的时候,二师兄说了,他跟这住在鸟巢上的佛教大师颇有来往。一般而言,层次和级别差不多的人,才会有共同语言,在一起喝茶聊天,也就是说,二师兄的武功,比大师兄不知道高出多少倍。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二师兄学成出师后,玉皇对二师兄破格接待、破格提拔重用的原因:老猪的战力,不是大圣这种武学境界的人,可以望其项背。
  大家都认为二师兄是个笨蛋,说明二师兄的演技好。既然,猪头的演技那么好,我们上当的理由就很充分:咱不跟骗子一般见识。
  从观音院到高老庄,再到浮屠山,一连三场大考,上考战略境界,中考文化认知,下考逻辑思辨,既有偏题怪题,又有正题浅题,既考格局视野,又考道德感悟,几百年来,进出考场的,应该不下一个亿,究竟考倒了多少耳聪目明的读者、专家名流、网络解读高手,那就只能看各人的理解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