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还有一个德国人活下来,战争就将继续——德意志第三帝国》
第2节

作者: 修武兴国
收藏本书TXT下载
  好,现在希特勒手里捏着三大资金,他的底气也跟着足了很多。按照原先的计划,希特勒将他手里的资金撒到这几个领域中去了:
  1,向工厂下订单,购买修高速用的各种材料以及支付建筑工人的工资;
  2,重整军备需要汽油和橡胶,希特勒投资给一些大化工企业,让这些企业研发人工合成的汽油和橡胶;
  3,购买粮食和启动高级福利计划。
  待得政府的采购金落到另外企业家们的荷包里,企业家们立即建立新的生产线,招收大量工人,着手开始生产各式各样的产品。工厂生产出来的各式产品有的用于国内生产建设,有的用于出口还债。
  在希特勒的努力下,整个德国一片繁忙和生气勃勃的景象。工人们终于又有工作了,老板也给工人们发工资了;工人们有了工资,自然工人们的家小就有饭吃了。
  不可否认,繁荣再度回归了德国。德国人感受到了生活中的变化:物资充足,物价稳定,社会太平,人们各司其职,忙碌而充实,前景无限美好。
  如此美好的生活是希特勒带给德国人的,那么德国人对希特勒的观感如何呢?
  德国人民的眼睛当然是雪亮的,广大的德国人看到希特勒确实实现了他的誓言,现在德国人真的都有工作了,也都有饭吃了,德国人觉得希特勒是纯爷们,说话带种,完全算数,没说的,德国人都很拥戴希特勒和纳粹党。
  本来单单有事干,有饭吃这两项就足以让德国人感激希特勒,希特勒推行的另一项政策无疑让德国人对他的感激指数又攀升了好几个百分点。

  希特勒推出了一个专门为普通工人服务的休闲计划——“通过快乐获取力量计划”,这个计划以政府资助的方式为普通工人提供了便宜的国内和国外假日旅游,戏剧表演、展览会、运动会和远足旅行。
  借助政府的资助,绝大部分工人只要认真劳动,就可以花微不足道的钱去享受闲适的假日旅行、欣赏上层人士才有闲和有钱看的歌剧表演、参加运动会以及结伴远足。
  政府推行这个计划,说白了就是希特勒专门用来讨好德国工人阶层的,德国的工人数量众多,且在生产中至关重要,为此希特勒无论下多大的血本也要把德共的工人阶层给哄好。
  为了进一步讨好工人,希特勒甚至提出了一个更具有吸引力的蓝图:希特勒表示国家高速公路建成以后,将对所有的德国人开放。政府将提供一种廉价的汽车——大众汽车给德国人,希特勒希望每一个德国家庭都拥有大众轿车。
  无可否认,在希特勒连番糖衣炮弹的猛烈攻击下,德国的工人阶层被希特勒给收买了,德国工人对社会民主党和德国***的忠诚正在消散,希特勒及纳粹党在德国工人阶层中威望与日俱增。
  这个时候,如果德国中央广播电台的记者跑到德国的街上随便找到一个路人,并向这个路人提问:“请问,您觉得自己幸福吗?”
  这个路人只要还有良心就会说:“我很幸福,党的政策好,纳粹党好。”
  这个时候,我想说句公道话,至少从1933年——1939年,希特勒还是为德国人带来了很多的好处,这一时期的德国人还是很幸福的。
  当然,我也要对德国犹太人表达一下我的同情之情。
  经过希特勒全心全意的整顿,截止1935年,德国的经济全面好转,德国的失业现象已经绝迹,德国人对希特勒和纳粹党充满了拥戴之情。
  希特勒见德国内部已经稳固,就立即铺开了重整军备的大计,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希特勒是如何打破《凡尔赛和约》以及《洛迦诺公约》的束缚,逐步将德国的军事力量恢复过来的。
  日期:2013-03-24 16:47:34
  第二节  纵横捭阖——外交胜利——重整军备——撕毁《凡尔赛和约》
  希特勒在德国一顿猛搞,把德国的经济搞的蒸蒸日上,德国人民也幸福安康,德国各界人士提起希特勒,无不翘起大拇指,夸奖希特勒是上帝派来拯救德国的天使。

  对这些评价,希特勒当然十分受用,只是希特勒把德国可怜巴巴的10万国防军一看,他的心情就不免大受影响。
  拜《凡尔赛和约》所赐,德国的武装力量被整的很惨,毫不客气的说,德国国防军充其量只能算个仪仗队,其主要作用就是告诉世人德国还是有军队存在的。
  手里就这几个兵,希特勒认为且不说搞定英法,平了苏联什么的宏伟军事目标,就是隔壁波兰打过来,希特勒也只有买船票跑路的份儿。
  面对这么个悲剧的现实,希特勒的内心里酝酿着一个计划:老子要把德国军队扩大100倍,吓死英国,教训法国,踏平苏联。
  只不过在当时的欧洲,德国要扩军可不是德国的内部问题,那可是协约国高度关注的国际问题。
  希特勒要是没把英法的态度搞清楚,他就冒冒失失地喊上一嗓子:“我宣布德国扩充军队,更新装备,要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军队。”

  英法,尤其是法国说不定立马就派出一彪人马把德国给平了,到时候希特勒出师未捷身先死,那就划不来了。
  话说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希特勒作出任何决定纯粹就是赌博,且输了永远不会翻盘。后来我才发现,希特勒靠的不仅仅是魄力和运气,还有他超乎寻常的政治判断力,对国际局势的敏锐观察力。
  一战的时候,基于要搞定共同的敌人——德国,英法美并肩作战,把德国整死了。后来在处置德国的时候,美国总统威尔逊希望法国人留点余地,好歹德国也是法国的邻居,希望法国不要把德国整得太惨。
  克列孟梭受到他狂热的选民的感染,硬是把德国给整成了一级伤残,后来法国还找了一溜盟友,把德国来了个大包围,时不时得就敲打德国一把,把个德国弄的苦不堪言。
  威尔逊觉得法国人是一群心胸狭隘的小人,他让美国退出了协约国集团。1920年,美国参议院拒不承认《凡尔赛和约》,美国也不再管欧洲的事情,美国回到美洲,过自己的小日子去了。
  现在,协约国只剩下英法两个掌门人了。
  在对待德国的态度上,英法两国完全不一样。英国人隔着海峡朝对面欧洲大陆一看,才赫然发现,大事不妙,对面就只有法国一家实力超群,无人能及,这个情况不科学,法国人太强了,我们英国岂不是不安全。如此,英国人打算拉德国一把,恶心一下法国。
  1930年代,英国对纳粹一再让步,绝不是什么单纯的绥靖政策,而是英国一贯坚持的“大陆均势政策”、“避免欧洲大战政策”、“遏制苏联政策”的三重奏。
  《我的奋斗》这本书我相信英国的政治家们应该看过,作为德国的大独裁者希特勒的政治指南书,英国人没有不看的理由。
  一开始,英国的政治家们看到希特勒对世界上的民族进行等级划分时,他们先是嗤之以鼻,觉得希特勒在胡扯。
  不过,英国的政治家们终究忍不住好奇心,想看看希特勒是如何评价英国人的。结果英国的政治家们发现希特勒认为盎格鲁撒克逊人也是第一等级的高等种族时,虽然觉得很荒谬,他们还是觉得希特勒这小子还算有点眼光。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