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果然很有料》
第36节

作者: 京城说书匠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5-08-05 15:54:49
  《宋史.周三臣传》记载,得知李筠祭拜郭威后,北汉皇帝刘钧大喜过望,他立刻派遣使者送来一封密信,并告诉了李筠一个“千古不变”的道理:
  这个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不变的利益!
  李筠,我们合作吧!
  殊不知,当看完这封信后,李筠的反应就一个字:烦!再加上一个词语:闹心!
  我到底是反还是不反?
  李筠仿佛把自己逼上了绝路。反吧,自己心里实在没底,赵匡胤是个什么人,李筠比谁都清楚;而开封城那数十万的皇家禁军,其彪悍无比的战斗力,李筠也比谁都心知肚明。可是,不反吧,自己祭拜郭威的事已经全国皆知了,就连死敌刘钧都忽悠自己造反了。自己还当一个乖宝宝吗,谁还会相信自己呀?
  就在李筠优柔寡断、进退失据的时候,那个在开封城龙椅上的赵匡胤,已经给出了一个标准的答案。
  显德七年(960年)三月,赵匡胤又派遣使者来到潞州,他继续提拔李筠的官职,同时召李筠的儿子李守节入京,让他出任皇城使,负责保护京城的安全(类似于清朝的九门提督)。
  这次大宋使者二出宫,傻子都知道赵匡胤要干什么了!给李筠加官晋爵,是为了安抚这个小子,让他悬崖勒马,不要继续闹事;调李守节入京,是为了要一个人质,顺便看看李筠的表现,是否铁了心要跟赵匡胤过不去!
  然而,对于赵匡胤的这些任命,李筠的回答还是那样暧昧不清,还是那样优柔寡断!
  一方面,李筠继续调兵遣将、加紧练兵,挑明了要跟赵匡胤过不去;另一方面,李筠把北汉交给自己的密信上交了朝廷,并且信誓旦旦地告诉大宋使者,自己绝无二心。
  至于让儿子入京这件事情,李筠也表示完全同意。毕竟这个兔崽子是一个亲宋派,他天天让老子不要造反,搞得老子耳边无法清净。现在正好,把李守节轰到京城,让自己眼不见、心不烦,从此得到一个天下太平。
  当然了,李筠的这种不清不楚、不明不白的处理方式,更让朝廷所有人大跌眼镜。
  你李筠到底要干什么?说你不反吧,你天天内心不服、心存贰志;说你反吧,你又把密信和儿子送来,彻底表明自己的决心。

  李筠呀,李筠,你自己说,你把这些东西送到京城,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向赵匡胤示威,为了让赵匡胤放心,还是为了麻痹赵匡胤的所有警惕?
  你到底是反,还是不反?给一个痛快话行不,你也算是一个男人!
  殊不知,这个开封城里万人之上的赵匡胤,已经给出了一个标准的答案。
  当面对李筠的儿子李守节后,赵匡胤劈头盖脸,毫不修饰地骂道:“太子,你咋来了(太子,汝何故来)?”
  可想而知,这句话就是一个十万伏特的晴天霹雳,谁听见了,都会被直接劈死!李守节吓得屁滚尿流,他跪在地上不停地磕头道:“陛下何出此言?一定是有人栽赃陷害,离间我父亲跟陛下的关系!”
  一听这话,赵匡胤也懒得跟他废话,把脸一沉,随后对着李守节痛骂道:“不要在这里强词夺理了。那个老贼把你派来,就是想让我杀了你,然后借此起兵。然而,我不会上这个老贼的当。我今天放你回去,你告诉那个老贼,赶紧负荆请罪、归顺于我,否则我百万雄军即刻启程,杀得你等片甲不留!”
  说完后,赵匡胤也没工夫跟这个人废话,他就摆了摆手,叫了两个侍卫把李守节拖走了。当然了,虽然保住了一条命,李守节还是惊魂未定,甚至一肚子委屈。
  老爸,我真是你亲生的吗?犯得着对我这么狠吗?非要赵匡胤杀了我祭旗!这个问题,你今天必须给我解释明白。
  书归正传,李守节怎么跟老爸对骂,咱们暂且不表,我们唯一知道的是,赵匡胤把话都说到这个份儿上了,看来战争已经不可能避免了。这片中华的土地上,又要掀起一场血雨腥风的殊死较量了。
  日期:2015-08-06 09:56:10
  到底是很傻,还是很天真
  建隆元年(960年)四月,原后周昭义节度使李筠,在经过了100多天的思想斗争后,终于起兵造反了。
  虽然在历史的档案里,李筠干这笔造反的买卖,是生平的头一回,然而,《下河东》里唱得好:“王登基二十年干戈未定,乱五代尽都是各霸称雄。”
  为了成功造反,李筠立刻干了三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派人收集、编纂、书写赵匡胤的罪行,痛骂赵匡胤出身卑微,对柴荣忘恩负义,欺负人家可怜的孤儿寡母等等。从根子上追究宋朝的不合法性,进而打击赵匡胤人马的士气与信心。
  第二件事情,李筠绑架了赵匡胤的使者以及那些不服从自己的将领。他将这些人打包送到了北汉,以表明自己的决心,更希望北汉能够借此机会出兵。
  第三件事情,李筠秘密派人前往后蜀,他想去说服那里的孟昶出兵。但是很不幸,这个使者虽然没有背叛他(参考后蜀,这点很重要),却让宋朝的刑警队员们立了头功。
  当然了,哪怕上面三件事情李筠都干成功了,也无法改变事情的结局。因为这个原因很简单,既然李筠要造反,他只能真刀真枪地去干,去跟赵匡胤打一场殊死的战争,才能完成自己最终的目的。
  咱们都知道,自古以来,要想在战争中获胜,无非就三条——“天时、地利、人和”。所谓的“天时”跟“人和”,这些都是虚无缥缈的东西,鬼知道都是一些什么玩意,而唯独这个“地利”,那才是货真价实的筹码。
  这个货真价实的“地利”,它更是李筠手中最大的筹码。
  李筠镇守的潞州,古称上党,高居太行山之脊,史称 “居天下之肩脊,当河朔之咽喉”,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而李筠的手下,更加不乏深谋远虑之辈,谋士闾丘仲卿就直言不讳道:
  “大梁(开封)兵甲精锐,难与争锋,不如下太行,直抵怀、孟,塞虎牢(三英战吕布那地),据洛邑(洛阳),东向而争天下。”
  要知道,闾丘仲卿的建议完全正确,这也是赵匡胤一直忍耐李筠的根本原因。
  对于赵匡胤而言,如果李筠这么干了,他完全可以割据今天河南省的沁阳、孟州、荥阳、洛阳一带,成为一个富得流油的土豪,同时可以与北汉、契丹联合,对大宋形成三面夹击之势。到了那个时候,不敢说大宋帝国危在旦夕,但也绝对能被折腾得可以。

  然而,对于这么一个最强的进攻套路,李筠却选择了自废武功,他直接把这个建议毙掉了。因为对于他而言,所谓的“地利”,那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老子拥有“天时”和“人和”,这些才是硬道理!
  那么,这个所谓的“人和”是什么?
  李筠告诉闾丘仲卿,什么叫做开封兵强马壮、难与争锋?就算这些都是真的,那又怎样?因为这些兵马,将来都是老子的东西!
  欲哭无泪!闾丘仲卿都想直接投降了。

  这是一个什么狗屁道理?试问他们听命于你,一百多天前干吗去了?再试问一下,如果现在是周世宗本人转世重生,还会有几个人倒戈归顺、倒打一耙?
  当然了,这番言论,仅仅是李筠自信的开始。
  “人和”的问题解释清楚了,现在咱们谈谈“天时”吧。要知道,此时此刻的我,才是这个世界真正的主宰,因为“吾有儋珪枪、拨汗马,何忧天下不平哉!”
  这里所谓“儋珪枪”,不是李筠的神兵利器,而是一个叫做“儋珪”的擅长使用长枪的将领。而所谓的“拨汗马”,是一匹能够日行700里的宝马良驹,据说逃跑时候很给力。
  看见没有,就是这么两样东西,居然成为李筠跟赵匡胤叫板的最大本钱!当然了,每次我看见这两句话的时候,都会觉得很眼熟。

  是吧,真的很眼熟……
  后来,当我重新翻阅历史书籍的时候,我终于找到了这句话的原型:“吾有画杆戟、赤兔马,天下谁敢近吾身!”
  据说,当年喊出这句话的人,貌似没有履行这个诺言,他最终兵败被俘,在白门楼那里被人活活吊死。
  可见,此时此刻的这个李筠,他就是三国时期吕布的转世投胎!一样的天真无邪、一样地妄逞匹夫之勇,一样地很傻、很天真……
  李筠的故事告诉我们:见过“猪跑”的人,吃过“猪肉”的人,虽然对这个操作流程烂熟于心,但也会犯错,变成一个“大猪头”。
  从这个方面看,李筠真是一个猪头。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