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流涌动:中国Hold住了!》
第38节

作者: 玄甲守夜人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太过锋芒毕露,凭借强大的国际贸易实力积攒了大把大把的美元。美国看到形势不妙,不仅本国对日经常项目收支连年出现巨额赤字,世界各国也没出息地把美国输出给它们的美元转手以对日贸易逆差的方式输给了小日本。根据美国的统计数据,自七十年代中期开始,美国对日贸易逆差比率(占美国对外贸易逆差总金额的比重)常年超过20%,八十年代巅峰时达到58.6%(日本方面统计的最高值为39.5%),

  1987年日本对美顺差总额为598亿美元;美国方面采取措施后,双方贸易往来此消彼长,但日本方面尽管顺差时降时升,依然在1998年创造出了顺差630亿美元的历史最高纪录。

  于是,急了眼的美国人就跳出来收拾日本了,因为这小子不仅生产的各种工业品质量没得说,威胁到美国产品的市场,而且日元还坑爹地对美元构成了潜在威胁。纺织品配额大战、汽车大战、钢铁大战、农产品大战、金融和知识产权谈判,美日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几个回合下来,综合国力远逊美国的日本撑不住了,加上自身经济结构和政策也有问题,终于乐极生悲,在度过辉煌的巅峰期后于九十年代中期迎来了不期而至的平成萧条。

  为维护美元霸主地位和输出政策,美国对付对手日本使出了浑身解数,对日本电子产品征收100%的惩罚性关税,启用超级301条款、单方面制裁、施压日本开放国内相关市场、要求日本提高进口商品服务总额中美国的比重,并最终凭借知识经济战略一举击倒了日本,巩固了美国经济和美元的地位。
  进入新世纪后,国际贸易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我们中国现在是引人注目的出头椽子,不仅对美贸易长期保持顺差,还成了海外美元和国际游资的吸铁石。
  这种态势在让我们自豪的同时也必须小心警惕,日本的前车之鉴告诉我们,美国不可能甘心中国崛起扰乱其美元输出的国策,势必将动用各种手段遏制我们。论经济实力和斗争技巧,坦率说我们远不如当年与美国对抗的日本,所以未雨绸缪,我们必须着意防范人民币汇率和中国经济可能出现的大的动荡。

  日期:2013-07-20 14:52:28
  ◎复杂的方程:货币、物价与市场
  消费是维系人类生存和经济活动的支柱,交易是连接生产与消费两端经济活动的中枢,市场是实现交易的场所,货币是交易活动的媒介,物价是交易物品的市场价值。这些经济要素之间呈现着相当复杂的连锁关系。
  【消费曲线】
  先给大家形象演示一下居民消费和物价的基本关系。
  假定小A每月收入2000元,他支付房租、交通、通信、购买食品和日用品等基本生存项目花掉了1500元,那么只剩下500元可考虑额外的项目,或者是储蓄。物价全线下跌了,他维持必须的基本生存开支只需要支付1000元,这时他就有能力购买更多更好的食物,买自己喜欢的衣服和鞋子,约会女朋友看电影、逛公园、下馆子。这就属于典型的消费扩张和升级行为。不仅小A自己觉得生活更美好了,买衣服的、开电影院和餐馆的也从中受益,因为小A的消费项目中从前是顾及不到他们的。

  相反,假如出现了恶性通货膨胀,小A维持基本生存的底线支出上升到1800元,那么他为了剩下一点点钱应付不测,很可能就购买更少或价廉质劣的食品,衣服和鞋子不敢买了,看电影和下馆子更是奢侈的消费。如此,食品商就受到了影响,影院、餐馆就更别指望小A这样的顾客光顾了。这在经济学上叫做挤出效应。

  抽象成常规的经济学理论,我们可以如此描述:
  ①价格消费曲线(Price Consumption Curve,缩写PCC)决定物价和消费呈负相关的关系,价格越贵,消费越萎靡不振,价格便宜则消费量增长。
  ②当收入发生变化时,消费曲线也将相应调整。大家的可支配收入上升,消费曲线将整体上移,反之则下移。
  (附图:消费曲线)
  日期:2013-07-20 14:58:51
  【物价波动的因素】
  物价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商品服务的供求关系和市场的货币流通情况,西方经济学家一般支持费雪公式描述的模型。
  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欧文?费雪在其《货币的购买力》一书中提出了描述交易的基本方程式:MV=PT,也可以表示成P=MV/T。

  方程中的M代表一定时期流通中货币的平均数量;V表示货币流通速度;P表示商品服务价格的加权平均数;T代表商品服务的交易数量。
  这个公式表明物价体系的水平是由当期的加权货币流通量及交易规模决定的,而交易规模是交易双方意愿的平衡,即反应了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
  简单来说,费雪效应往往体现在两个方面:
  ①在流通货币数量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生产扩张、供给增强,将导致物价下跌和消费扩张;生产萎缩将引起供给不足而物价上涨,稍后引起社会总消费的萎缩。
  ②在既定收入不变的前提下,市场流通货币增多,物价将上扬,刺激生产扩张但压迫消费的空间;流通货币不足将引起物价下跌,后续反应是消费升温和抑制供给方的热情。
  消费和供给是市场自动调节的,由无数的双方交易者的多不胜数的交易行为来决定态势,属于典型的离散系统;而流通货币的数量除了平均周转次数即流通速度受到市场情绪的影响外,还有一个基本参数,就是货币当局控制的货币发行数量。

  日期:2013-07-20 15:04:39
  【货币发行的原则】
  货币是市场进行交易的中介物,对货币发行者以及整个社会而言相当于一种债务,因为持币者有权用货币交换自己看中的东西,相当于提货凭证。
  那么,货币总量就必须和货物数量基本对应,换句话说就是社会的债权债务关系必须相对平衡,否则便将出问题。
  常规理论认为,央行发行货币除了满足具备一定的发行保证金之外,数量上要和经济规模匹配,多了、少了都将影响币值稳定,破坏社会债权债务关系,也直接影响着货币本身的信用。
  多数经济学者认为,在信用货币时代的今天,应该信奉货币中性理论的假说,即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只能影响到一般价格水平,不影响实际的产出水平,尤其从较长的时间段来观察。因为,市场的交易双方都是自利的,双方的预期、博弈和修正终将导致官方货币政策的无效。
  这一广为人们接受的理论从根本上修正了凯恩斯主义对货币供给的不良影响,凯恩斯学说认为政府应该主导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发展(即总产出和总消费达到更高水平的平衡)。
  于是就有了中性货币政策这一基本货币政策概念,要求货币当局对货币供应量既不人为扩大,也不刻意紧缩,从而使货币在经济活动中保持中立地位,不造成物价体系和供求关系的无端波动,完全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经济平衡。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