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宪王朝--袁世凯是怎样炼成的》
第47节

作者: 洹上野老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12-19 19:48:56
  二 省长上任三把火
  经历了戊戌政变,慈禧又长了心眼,决定进一步将京畿军队集权中央。
  1898年冬,荣禄奉旨对所调各军优化重组,直隶提督聂士成的武毅军改为武卫前军,调驻芦台;甘肃提督董福祥的甘军改为武卫后军,调驻蓟州;四川提督宋庆所部的毅军改为武卫左军,调驻山海关内外,袁世凯的新建陆军在原有七千人的基础上扩军三千,被改为武卫右军,仍留小站,同时,荣禄自己另募亲军一万人,编为武卫中军,驻守北京南苑,各军统称武卫军,归荣禄节制。
  德国兵驻胶州湾以后,列强一哄而上,俄、美、法、英,无不想着趁机捞一把,一大群人走在街上,看见一堆钞票蜂拥哄抢,有一个人没抢着就会觉得吃亏,认为是丢钱了,像郭德纲说的出门不捡钱算是丢,列强们也类似这个心理。
  当然钱包被抢的这个人不会愿意,但这人是个女生,没有多大力气,作为她的家庭成员一分子,义和团不愿意了,在这种情绪的渲染下,山东成为多事之秋的多事之地。

  1899年4月,湘军老将、两江总督刘坤一给荣禄写了一封信,建议向德国开战,将其赶出山东半岛,别人也就不敢轻易来了。这时候列强还在看着德国这个表率,暂时没有对中国这个软柿子下手,如果有了强硬的态度,或许后面的结局会有些许改变。
  刘坤一之所以让荣禄雄起,是因为他看中了荣禄的武卫五军,其时武卫军刚刚扩军重组,加起来有五万余人,其中袁世凯原为新建陆军的武卫右军纪律严明装备优良,且有一万余人,战斗力最强,加上山东和邻近各省的清朝经制军,对付人数上占劣势的德国驻军完全有胜利把握,德国远在欧洲,仓促从本土调兵援助也不是一日两日可以完成,若清廷打一个闪电战,绝对成竹在胸。这是刘坤一的看法,而且他认为,“若我以疾雷不及掩耳,或者可以有功。及此不图,将成后悔”。

  荣禄对刘坤一的这个建议是动心的,尽管从结果来看,中德并没有打起来,但荣禄还是做了一些军事部署,一是严防,二是威慑。而提出这个想法的人,正是袁世凯。
  在对付今天的外交摩擦中,大多时候我们的行动是抗议,抗议不行,就参照对方国家的实力,到他们家门口军事演习。当时清廷还没有这个实力,即使想秀一下肌肉给对方看,也只能选择在自家门口,虽然有点窝囊,但对于晚清帝国,也算是个好办法了。面对强国德意志和蠢蠢欲动的西方各国,袁世凯只能向荣禄献一个这样的计策。
  1899年5月1日,荣禄密令驻扎小站的武卫右军以操练为名,开往山东。至于史学家们说的这时就已经是去镇压义和团,则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清廷除了允准荣禄调袁世凯去德州、沂州一带,还谕令毓贤在山东严查义和团,防止其滋事。
  5月7日,袁大帅兴高采烈地率领自己三年来精心操练的新军从小站出发,赴山东军事演习。

  不就是一个军演,至于那么高兴吗?按照他和荣禄的计划,这演习其实也就是演给德国人看的,袁世凯的实际任务是驻防山东,密切关注和侦察德军动向,做好随时作战准备。辛辛苦苦练了几年,正想找个人练练,也好检验一下训练成果,现在终于有了实战机会,不光是练练,清廷很久没打过胜仗了,如果新军凯旋,收复国土,他老袁和麾下将士除了有惊人之举,还有不世之功,嗨,想起来就激动。

  这是袁世凯的新建陆军第一次开向抗战第一线。
  可慢慢地,老袁的兴奋劲儿就消退了,半个月过去了,荣禄那一点表示没有,不光没啥动静,听说还快要让他回去了,回哪?还回小站。这不是玩人吗,跟着一个窝囊领导干,真是一点刺激都没有。
  5月21日,老袁给徐世昌写信抱怨,“此来将士均甚高兴,志在一打,如又了事,必挫锐气。总之大局无复望矣”。可能他也想到了,这一仗之所以虎头蛇尾不了了之,关键还是听慈禧的一句话,慈禧这一年六十五岁,算起来也是老年了,人上了年纪,就喜欢怀旧,也就没有当年搞政变的那个野心和心情了。
  我们仍从后面的事态发展来看,这一次,慈禧是错了,但恰恰在几个月后,她老人家忽然心血来潮,宣布跟诸国开战。这我们就被她搞糊涂了,我说慈禧,人少的时候你不战,等八国聚到一块了,你忽然来精神了,有劲儿了,是想等他们到齐,准备一块收拾吗?如果这次你打了,赢了固然大好,不会有后来的八国联军和京城沦陷,你慈禧也不会有那一场别开生面的百姓生活体验。即使打输,还会有比随后的《辛丑条约》赔得多?条件会比那苛刻?一个德国当然比不上八个国家的胃口。

  显然,作为最高指挥官,这都是慈禧自找的。
  该战的时候不战,需要冷静和理智的时候你忽然立志要雄起了,你这志气和情怀是多么的不合时宜。都说冲动是魔鬼,你可真是糊涂和冲动了一回,你一旦冲动,全国人民就要受你的连累一块接受冲动的惩罚了。
  多少年来,我一直奇怪于一种现象,惧惮于一种怪圈,原因在于它不露声色的可怕。犯错误不可怕,人就怕陷入南辕北辙的固执和努力之中,你越是觉得自己要奋勇向前,你离正确的原点和方向也就越远,你的错误也就越远,这种“努力”多么可悲。
  一定意义上讲,选择大于努力,这句话是有道理的。
  南辕北辙的孜孜努力和奋发图强,只能叫执迷不悟。
  我们只能接受事实,而不去假设历史。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酝酿了几个月的中德之战,终于在中方的怯懦下宣告流产。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