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梦而战:从法务助理成长为高级公司律师(1)》
第2节

作者: 佴东成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至今我清楚的记得,1999年6月26日那天下午,我一个人呆在宿舍里正睡觉,有电话(当时宿舍已装校园电话)打了进来,接电话后方知是系年级办打过来的,是找我的,要我立即到年级办去一趟,但没有说是什么事。我平常是不去年级办的,年级办也从未找过我,当时在想,快要毕业离校了(学校已要求7月初离校),出啥事了,是不是不能正常毕业了。我忐忑不安地去了年级办,被告知我被工行宁夏分行录用。谢天谢地,好在这不是什么坏事,但疑问又来:我从没有向工行投过简历,也没有亲戚熟人在工行,工行为什么会录用我,不会有假吧!想想学校是不会说假话的,于是就相信了。然而,疑问仍未解。为此,还打电话问家里人,是不是他们托人给办的。家里人也是百思而不得其解。这个疑问直到我被选聘到省级分行法律事务处工作后才得以解开:1999年5月,工总行召开专门法律事务工作会议,会上工总行时任主管副行长李礼辉要求各省级分行加强法律事务工作;会后宁夏分行认真贯彻会议精神,首先着手解决法律专业人才不足问题,当时到各大学招聘已来不及,于是直接到宁夏“大分办”从各大学发回学籍中去选人,并按照原户籍所在地和优先男性的原则,为当时四个地市分行各选了一至两名法律专业毕业生,我就这样被幸运地选上了。

  我被工行录用引起了轰动,大家纷纷投了羡慕的眼光,因为当时银行的福利待遇好路人皆知。听说系里的那位姓史的女副主任曾以我为例告诉学弟学妹们,天上也会掉馅饼。天上会不会掉馅饼,我不知道,你要说那是掉馅饼,我也不好反驳。但我要说的是,天下没有相同的树叶,凡事发生讲究个“天时、地利、人和”,青年学子们切莫效仿,以免耽搁你们的大好前程。

  日期:2013-10-13 08:25:31
  初识庐山真面目
  远房堂哥是当地建行的行长,他老家是我老家的邻居。每次他回老家都车来车往,好生让人羡慕。由此我对银行有了份好奇,但从没想过要探个究竟,脑海中的银行只是个能给人贷款的地方。上高中时,学校的操场旁边有一家工行,每次在操场做课间操时,就能看到对面的这家工行。当年未走进过银行,也未想过要进银行工作,现在居然被工行录用,让人觉得离奇,也许是上天的有意安排吧!

  1999年7月上旬,带着母校的期望和同学的祝福,我踏上了去工行报到的行程。当时还专门买了个公文包,把自己“武装”了一下,一则便于携带毕业证、学位证、派遣报到证等证件,二来多少可剔除我身上的寒酸气、学生气。

  记得在去首府银川的大巴车上,我见到了姓卜的高中同学。卜同学见我夹着个公文包,便问我要到哪里去?要干什么?我只告诉他去银川。之所以没告诉他我要去工行报到,是因为对被工行录用仍持有疑问,且担心会有变数,因而对能否顺利进工行我没有十分的把握。也许是我过于谨慎,但谨慎不是坏事,反而应成为法律人的美德和一种职业习惯。
  当年在距银川不到一百公里的小坝“中转”了一下,并住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一大早,便在哥哥(他在小坝工作)的带领下,先坐大巴车来到银川,后又打的去工行,结果“的哥”错把我们拉到了工行营业部,于是又让“的哥”按门卫告诉的地址把我们拉到工行办公大楼下。这是我第一次走进银行,办公大楼不高就十来层,装修也十分简单,没有想象的那样高大、豪华、气派。乘着电梯来到六楼人事处,一个中等个子偏胖、操着一口浓重的陕北口音的中年男同志(后来才知姓韩)接待了我们。他没有直接打发我们,就预示着工行录用我不会有假。在审核了我的证件和派遣报到证后,他告诉我们将来要把我分配到固原行,并把我带到了五楼另一个处负责人的办公室。

  结果他是带我去面试,这是我没料到的,原以为只是来办理个报到手续,就可直接上班了。面试官是三个人,除了人事处男同志外,另外两个是这个处的正副处长,正处长中等个子偏胖,带着一幅厚近视眼镜,操着一口浓重的陕北口音,副处长也是中等个子,好像当时已有点驼背。后来才知,这个处为资产风险管理处和法律事务处,两个处合署办公,正处长姓李,毕业于陕西财经学院,是改革开放之初宁夏从外省引进的高级知识人才;副处长姓祖,分管法律事务工作。

  因事先没有作准备,也从未参加过招聘会,对面试是比较陌生的,加上我生来比较腼腆,当时就比较紧张,毕恭毕敬地坐在门口的沙发上。
  “学过政治经济学吗?”正处长问道。面试就这样开始了。好在问题不难,我怯怯地据实回答:“学过。”心里嘀咕着接下来的试题可能会变难。

  接下来的几个试题仍与经济有关,没想到不怎么难,按照自己的想法一一作答,也没看出领导们是否满意。
  结束时,正处长问人事处的男同志:“下面地市行接受没问题吧?”
  人事处的男同志说道:“没问题。”
  接着他们又问我:“怎么电话联系你?你家离银川远,下次面试你就不用来了。”
  我老家没装电话,想着接电话等消息方便,就说:“我先不回固原,暂时住在小坝哥哥家,打他家电话可联系我。”并告诉了他们我哥家电话。
  上班后回想最后这句问话,觉得自己当时没能理解透。它其实表明我面试已通过,等着电话通知正式上班吧!若当年直接回固原老家,可能无需参加第二次面试,当然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担心与顾虑。人在紧张时刻,或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脑子往往会“短路”,分析和考虑问题难免会有疏漏。因此,提前做好准备就显得十分重要。
  第二次面试比第一次要正式些,地点在会议室,面试官除前边三位外,还增加了人事处的一个副处长,参加面试人员有四个,三男一女,是同时参加的面试。因人多我就特别的紧张,虽回答了面试官的提问,但对于问什么、怎么答,现在已想不起来了。
  第二次面试结束时,面试官没有说行还是不行。这使我担心起来,害怕面试通不过、工行不要我了,自己将成为无处去、无处落户的“口袋”户口。这咋办呢?遇事时中国人的惯性思维是拖人帮忙说情,于是就找转业后在银川工作的远房堂哥(系前边建行行长的哥哥)帮忙。他忙是给我帮了,但我是否因这个忙而被留下的,已难以考证。

  7月底(好像是28日或29日),终于接到了电话通知,让我到银川办理报到手续。悬着的心终于踏实了。于是,赶忙到银川办理了报到手续。我被分配到固原行工作。
  苏轼在《题西林壁》写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的理解,这句话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须是带着目的实践,切不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我的这段经历,只能算是初识“庐山”真面目吧!现在招聘不再只是面试,程序、内容越来越繁杂,没有“过五关斩六将”的本事,恐怕很难脱颖而出,青年学子们一定要做好充分准备,切莫“大意失荆州”。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