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宪王朝--袁世凯是怎样炼成的》
第21节

作者: 洹上野老
收藏本书TXT下载
  在人生中的两次争取练兵权上,袁世凯都不会放过,也没有放过,这是他的兴趣,更是他的梦想,他的追求,他自小夜读兵书,长夜孤灯,坚持不懈,为的是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一天。在政治圈里混,除了手握兵权,还有什么能比这更有吸引力呢?哪怕只是做一回实习。

  说起“枪杆子里出政权”的理论,自古以来,谁都不敢自称鼻祖,历史上觊觎军权的多的是,不然当年孙策也不会拿传国玉玺去换袁术的三千步兵、五百马匹了。
  如果说袁世凯的崛起始于小站练兵,那么其练兵生涯,则始于朝鲜。
  活了二十三岁,等了二十三年,如今,这一天终于来了。
  日期:2013-11-14 19:07:23
  袁世凯亲自挑了一千壮丁,采用淮军旧式方法进行操练,并将这支队伍命为新建亲军,随后他又从旧军中挑选五百人,编成镇抚军,所有武器都是清廷赞助。这次练兵,袁同学其实也就练练手,朝鲜用他也相当于外聘,但他自己没这样认为,既然争取到了就要认真对待,只有理论没有实践的军事家不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也不可能成为出色的军事家,苦读了那么多年,正是一展才学的时候。

  练兵这段时间,据袁与老家的通信中说,他在朝鲜这些日子是又黑又瘦,整张脸上除了眼睛简直是一个色儿,加上他个子不高,这形象能在异国他乡一下找三个老婆,也是相当不容易。有想了解他此时风采的同学,可以找一下他在朝鲜野外的那张照片,几乎可以不用辨认,整张照片中最黑的那个就是了。不可否认,正是袁世凯这种将每一次机会都当成救命稻草的态度和精神,他才会把每一件事都完成得那么出色。

  半个月后,在阅兵仪式上,李熙对军容军纪大家赞赏,同时他也有了让袁做朝鲜军事顾问的想法,不过这件事并没有成,他去请示了吴长庆,老吴很委婉地拒绝了。
  朝鲜方面负责协理练兵事宜的是金允植,早在他在回朝鲜的兵船上第一次见到袁世凯,就已经被这个年轻人忽悠得晕头转向,两人越说越投机,金也愈发为袁的风采所感染,无奈年龄差别太大,拜把子太吃亏,从那天起,金允植便把袁当作最好的朋友。
  从壬午政变开始,到接下来的甲申政变,金允植和袁世凯“未曾一日相离”,经过细心观察,金觉得这小伙子所言不虚,果然不是一般人,直夸袁同学“豪慨似宗悫,英达类周郎”。宗悫是南北朝时期名将,周郎自不必说了,智勇双全的人物,而且风流倜傥。金允植作为一个外国人,对中国那么了解,是不是感到奇怪?不必奇怪,中华文化圈里自古以来汉文化就影响巨大,老金又从小学习儒家思想,经史子集无所不通,诗词歌赋无所不能,甚至写日记作文章都用中国的文言文。

  这有点太夸张了吧。

  不夸张。所以,尴尬地讲,在这方面我们甚至不敢肯定他和袁世凯同学孰高孰下,但可以肯定的是,自从接触了袁世凯,金允植暗下决心,这个朋友我交定了。直到袁去世那年,老金还与他保持着书信联系。可见,金允植对袁的友谊不仅仅出于其个人魅力和政治因素,还在于他骨子里就流淌着浓厚的中国思想。
  袁氏得老金盛赞不是偶然,连后来与他绝交二十年之久的张謇在给袁保龄的信中也说过,你家世凯啊,虽然没多少文化,但论起才能,那可是谢幼度一类的人物(故举动辄不胜有识之求,而其材,固公家谢幼度也,方戍敌国,幸属慎之),我们团队里能有他这么个人,实在是幸事。谢幼度即是东晋谢玄,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他就是主要领导者。“草木皆兵”亦出于此。
  袁同学受到的类似评价还有很多,仔细收集的话,你会发现,它们涵盖袁氏各个方面,有政见,有用人,有性格,有待人接物,甚至还有个人魅力。所有这些评价中,其中最为匪夷所思的来自一个年轻人,至于是谁,待当事人出场,我们再一一呈现。
  日期:2013-11-14 19:10:51

  四 出身行伍,却非莽夫
  朝鲜小弟的事情刚刚处理好,另一个小弟越南又出事了,老大哥清廷夹在这一北一南两者中间,确实够折腾人的。
  1883年12月,中法战争爆发,战场在越南北部的山西地区(非中国山西省)。和日本的计划类似,法国妄图以占领越南为跳板,入侵云南边境,从而步步为营,南进中国。当时中国抗法主力主要有云贵两地的清军和刘永福的黑旗军。
  黑旗军起于太平军兴起后不久,也有说法是黑旗军原属太平军一支,不管哪种说法,大家都是在造反,刘永福和洪秀全又是广东老乡,后来太平天国失败,清廷在全国范围内力剿反清武装,刘永福无处栖身,移师越南,因其队伍旗帜为黑色而被称为黑旗军。

  交火两天之后,法军占领山西。
  陆上交火的同时,法军还出动了海上力量。
  1884年5月,法舰兵分两路,一路入侵福建马尾港,一路开往台湾基隆。
  8月,马尾海战爆发。
  法方统帅为远东舰队司令孤拔,中方领导也不少,有闽浙总督何璟、福建巡抚张兆栋、福州船政大臣何如璋、福州将军穆图善,总之福州的地方大员都到齐了,另外还有一个知名度较高的钦差大臣张佩纶,头衔是会办福建海疆事宜大臣。
  仗还没开打,清廷先给中方海军做了最高指示,说“彼若不动,我亦不发”,无论发生什么事,就是不能先动手。听起来清廷的立场很君子,但加上背景却是另当别论了,背景就是法国军舰已经闯进马尾港来回转悠了几个来回了,在干什么?当然是熟悉地形。
  这下清廷的政策就成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依然嬉皮笑脸”。这不是调侃,清军也确实这样做的,哪怕对方在眼皮底下再活跃,官员们依然是一副彬彬有礼和蔼可亲的君子形象。为了彻底打消顾虑,张佩纶和何如璋两人还特意嘱咐,如有违抗,虽胜尤斩。

  这种预防疫苗打下去,想胜利简直是天方夜谭。
  事实也是如此,张何二人的作战思想造成清军严重被动,一仗下来,南洋水师几乎全军覆没,张佩纶逃跑的时候连鞋都没来得及穿,就这种风骨和气节,再“清流”又有什么用呢?另一战场,法军舰队炮击基隆,随后登陆,台抚刘铭传奋力抗击,法军暂时退回海上。
  看来书生误国不是没道理的,打仗还是得用久经沙场的老将。
  1885年初,两广总督张之洞奏请冯子材开赴广西,帮办境外军务。3月,年近七十的老将冯子材在阵上手持长矛,咆哮杀敌,清军士气为之大振,取得著名的镇南关大捷,并连破文渊、谅山两城。
  就在这时,李鸿章“当机立断”,决定乘胜即收,张之洞两次上奏陈言撤兵之害,均被朝廷严辞拒绝。两个月后,李在天津与法国签订《中法合约》,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还签订了史上第一个奇葩的屈辱条约。不可否认,李鸿章在和谈这方面,果然是有着一定天赋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