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大猷、戚继光现象--俞大猷必须力挺,戚继光可以休矣!》
第18节

作者: 敖岸1021
收藏本书TXT下载

  直到明朝灭亡前,明朝的军事机构也在不遗余力地开品种颇多,形式复杂的管形火器(火枪、火炮)。如崇祯八年(1635),南京户部右侍郎毕懋康著的《军器图说》中,记载有“自生火铳”,就是一种燧发枪,这是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燧发枪;京军三大营的标准装备——线膛枪(直线膛),葡萄牙人于1637年向明政府进献了线膛枪,神机营火器专家用后称赞该枪射程远,精度高,装填方便,上表请示大量仿制并装备京军三大营;大汉奸吴三桂作大明山海关守将时,曾制作过大口径铁芯铜炮,集铁坚、铜韧于一身,提高了大炮的使用性能,这可以说是当时不小的创举,这炮至今有一门陈放在沈阳的辽宁省博物馆。说明几十年间明朝火器技术发展之快,但可惜国家将亡,没有批量装备。另外喷射火器(古代火箭)制造也相当精良,样式、品种达几十种之多;爆炸性火器也相当发达,具体有两大类:一类就是地雷,品种繁多,有石头雷、陶瓷雷、生铁雷等数十种;另一类就是水雷,有水底雷、水底龙王炮和混江龙等兵器。根据大量的史实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先发明和使用“两雷”的国家。

  我国在17世纪中期的明末清初时代,火器的发展程度并不很落后于西方世界,军队的火器装备比例基本上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清军除了初期为了和明军争夺政权,而大力发展和明军一样的火器外,其他的时候,清军简直就是一无是处。满清建国后,军事装备专家仍对火器有相当改良和实验,例如满清政府曾先后开发过三种主要形式的燧发枪,即转轮式、弹簧式和撞击式,只是这些燧发枪做出来不是用来装备军队,而是用做宫廷狩猎时使用的禽枪。乾隆年间还制作过镶骨燧发枪,和同时代欧洲装备的制式步枪几乎没有任何区别,但此枪的作用依然是狩猎用的玩具——世界最先进的武器居然派上这种用处。

  更可气的是,康熙年间的超天才武器发明家戴梓发明出“连珠铳”,一次可连续发射28发铅弹,威力极大,在当时可谓妙绝古今,冠绝中西,比欧洲发明的机关枪早两百多年。又造出蟠肠枪和威远将军炮,他发明的威远将军炮类似现代的榴弹炮,射程远、火力猛、威力大。但鞑子酋长(恕我用此侮辱性字眼)抱着“骑射乃满州根本”这种白痴的念头,愚蠢地将戴梓充军关外,中国的火器发展乃告停顿,终于被欧洲所抛下。康熙还算有点良心,将“戴梓”之名刻在“威远将军”的炮筒上,以示尊重。

  1757年满清政府自欺欺人地发布禁止外国人在华携带火器的布告,几乎是明白的告诉人家——鞑子对火器恐惧。这种恐惧一直延续到1842年英国的远征军司令濮鼎查让中国军官在火炮面前惊得目瞪口呆,四千远征军竟击败了满清二万正规军。1860年英法联军扫荡圆明园时发现,当年英国使团赠送给鞑子酋长乾隆的火炮仍保持完好的状态,随时可以发射,不过好像在华丽的“夏宫”它们只是摆设品。1900年鞑子那群不忘“骑射乃满州根本”的八旗兵在八国联军新式的“连环火枪”(机枪)前被打得尸积如山,而被鞑子们扼杀了探索精神和民族优越感的的中国人却在颠狂的信奉着“神功护体,刀枪不入”。

  看到这里,是不是有种悲哀!综观明代火器发展史,所有现代陆军的兵器,编制都能在那里找到雏形或对应的东西:地雷、水雷、火箭炮、铁丝网、机枪、装甲师、等等。至于要问为什么如此精良的明军会败在刚脱离蛮人行列的后金手中,就无须我多说啦,已有很多人写专著论述明朝的败亡。与明末官场的极度腐败相比,满清从开始到灭亡都散发着两个字——愚昧!这种愚昧和普通的因无知而产生的愚昧不同,就像中国人永远都注重“面子”一样……

  日期:2014-07-09 22:10:55
  *** 大明朝的军事体制
  黄仁宇先生对明朝的军事体制是持否定态度的:“这种军事体制的设计,显而易见,其重点不在于对付敌国的全面入侵,同时也不打算全面进攻敌国。”
  我们鉴别一个厨师的手艺好坏,肯定不能用这个厨师制作的、但是已经腐败后的食品进行评判。同样,评判一个制度的好坏,也只能就制度本身进行分析。
  评判一个制度的好坏,一般来讲,我们可以考察它是否适合当时的环境,制度本身是否完善,是否有执行的可行性,最后是用实践去检验它的效果,并且考察它能否根据实践的成效予以改进。
  任何一个制度,都是由人去执行的。不同的执行者,会收到不同的效果,是因为不同的执行者,其执行的力度会有不同。尤其是在监督体制失效的情况之下。如果这个制度在长期的执行过程中,由于执行者(作为一个国家的军事体制,它的执行者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的腐败而导致制度执行的失败,我们给出的客观的结论,就是执行的失败,而不是制度设计的失败。比如我们工程界,追究一个工程项目的质量事故,是需要分别追究设计责任和施工责任的。

  在这个问题上,黄仁宇先生是混为一谈的。其原因,就是我前面所讲的,黄先生没有把1587年在时间轴线上的点准确定位,也就是没有搞清楚此时是大明王朝的末世和封建社会社会阶段的末世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而且常常将施工的失败归结为设计的失败。这是《万历十五年》错误的主要根源。

  日期:2014-07-09 22:11:39
  军事体制,在历史上有其发展的过程,要之,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军事体制、能够契合(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政治体制以及与国家周边军事形势相适应的军事体制就是好的体制。而上述三点,才是评判军事体制好坏的根本性的标准。
  揆之历史并以上述三个根本性的标准衡量大明朝的军事体制,则我认为,大明朝的军事体制并不坏。
  夏、商朝是奴隶制军事制度,“有田一成,有众一旅”,(《左传?哀公元年》)“众”平时务农,战时按照需要征集,组成以贵族为核心的军队出征。战后解散。是一种全民皆兵、临时征集的兵役制度。
  西周时期“国”、“野”分治。都邑及郊区称为“国”,居民称“国人”;郊区以外的地方称为“野”,居民称“庶人”。国人成为西周军队兵员的主要来源,庶人只有在国人兵员不足等特殊情况下才可以当兵。春秋后期,战争频仍,征兵范围不断扩大,齐国管仲将国都分为士农15乡和工 商6乡 , 其中士农之乡民平时务农习武,战时充当士兵出征,世代相传,是世兵制的萌芽。募兵制开始出现,吴起简募良材,建立常备军,军事训练日常化。吴起之所以能够创造军事奇迹,除了他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在战争中遵循战争规律以外,先于其他诸侯国建立的适应生产力发展和战争形势的军制,也是他成功的关键。

  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与户籍制相结合的普遍征兵制。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