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大猷、戚继光现象--俞大猷必须力挺,戚继光可以休矣!》
第16节

作者: 敖岸1021
收藏本书TXT下载
  二、带兵的情况。大猷所带之兵,什么情况都有:卫所军;溃逃的官兵;刚收的降兵;临时召集的民兵;狼兵;土兵;僧兵;土匪;奇怪的是,无论什么样的兵,一到了大猷手下,就是纪律严明的节制之兵,百战不殆的胜利之兵。大猷一生,征战垂47年,身经百战,无论兵力有多么悬殊,对手有多么强大,大猷至少能够保持不败!“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孙子兵法﹒军形第四》《淮南子﹒军略训》)这才是天下无敌的境界。反观戚继光,在戚家军组建之前,没有什么战功,戚家军组建之后,战功也远远不及俞大猷。

  日期:2014-07-08 15:23:18

  综上所述,黄仁宇先生的《孤独的将领——戚继光》,其论据有如此之多的问题,由这些论据所导出的结论只能是空中楼阁,一阵风就可以将其吹走。我很怀疑,黄先生是在搜罗史料以说明自己的观点,而不是根据史实得出客观的结论。或者客观地说,黄先生可能是在研究明朝税收制度时,有了自己的一些观点,可是当研究继续深入时,新的史料与这些观点产生了矛盾,而黄先生又不愿意改变自己的预想(辛苦所得,好像自己的孩子,谁会舍得把前一个孩子扔掉,再重新生一个呢?这也是人之常情),于是产生“搜罗史料以说明既有观点”的现象。而这一现象恰好是治史之忌。无论是谁,无论有多大的名气,一旦犯忌,收获的将不是成果而只能是学术的失败之作。但是我们仍然应该给予这样的学者以尊敬,并与那些沽名钓誉的轻浮之辈区别开来。

  好了,下面探讨《孤独的将领——戚继光》所涉及的几个重要的问题:
  *** 大明朝的军事体制
  日期:2014-07-08 19:44:41

  天涯以前的一篇帖子
  中国火器!【转载】
  ----------------------
  因为中国曾经被满清这个只知道“弓马娴熟”的民族统治了二百七十年,所以后代的中国人都产生了一种误会,以为发明了火药的中国,竟然把本应成为先进武器的发明,白白浪费在无义的娱乐上。其实不然,清朝以前的蒙元和明朝两代,都十分重视火器的发展与装备,我不是要故意贬低满清,仅仅是想阐述一下中国在火器方面曾有过的辉煌。
  火枪最早出现在中国,这一点是勿庸自疑的。中国的早期火枪,在10世纪的宋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后经元、明两代发展,至明末本应有所大成,怎奈…………在中国广泛使用火铳后,阿拉伯人在14世纪初,制成了木质管形射击火器“马达发”。而欧洲14世纪中叶,意大利制成金属管形射击武器“火门枪”,以后又发明了火绳枪。要说明的是,欧洲的火枪是自己独立发展起来的,在17世纪的时候,反而对中国的火枪技术有所影响。

  宋朝出现的“突火枪”杀伤力不大,射程仅仅5—10m,在当时多说是吓唬人用。但元朝建立后,重视发展新型火器,至元十六年(1279),集中各地工匠于大都(今北京市),研制新式兵器,重新调整火药的配方,使同样体积的火药,效能提高了约三倍。元朝至顺三年(1332),铸造了铸有铭文最早的铜火铳,长1尺1寸,重28斤。同时还制造出了早期的手铳,但威力小、射程低,基本上没有使用价值,给军官们作为玩物到更合适一些。

  元末战争时期,火炮在战争中被大量的使用,据《明史》记载,元朝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张士诚被明军围困在平江城(今江苏苏州),大将徐达“领四十八卫将士围城,每一卫置襄阳炮架五座,七梢炮架五十余座,大小将军筒五十余座,四十八营寨列于城之周遭,张士诚欲遁不得飞渡,铣炮之声昼夜不绝……”。由此看来,当时的战斗景象是何等的壮观,火铳和火炮的数量亦已经达到相当的数量。金属火器的出现,开创了古代武器的先河,它以使用寿命长,发射威力大,运用范围广等多种优点,成为以后历代的重要兵器,并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应用。 (泡泡语:这种使用火器的规模,绝对超过日本长倏会战的3000铁炮)

  到了明朝,由于封建社会经济的高度发达,兵器也有很大的发展。其主要冷兵器有长柄刀、枪、短柄长刀、腰刀及各种杂式兵器如镋钯、马叉、狼筅等等。除了继承传统的兵器品种外,火器的发展到明朝达到鼎盛时期,明末的兵书如《兵录》、《神器谱》、《武备志》、《西法神机》、《火攻挚要》、《筹海图编》、《军器图说》、《火龙神器阵法》等更是详细地记录了明军装备火器的制法、图谱以及火器部队的编制和战法。此外诞生了数位知名的火器(包括理论)专家如赵世祯、毕懋康、胡宗宪、茅元仪、孙元化和明末清初的天才武器发明家戴梓;十分重视火器运用的军事将领如戚继光、孙承宗、袁崇焕等。

  明军真正意义上的火器发展是从抗击倭寇时开始的。因此必需先了解一下日本“鉄砲”的来历,以及欧洲的火器发展经过。
  15世纪初期,西欧的工匠们将原先的“火门枪”的木制握柄被重新设计过,射击时能够倚靠在士兵的肩膀上,而不再是架在支架或者地上,自此步枪的定义被正式确定为:单兵肩射的长管枪械。15世纪中期,又创制了新式火枪——火绳枪,用火绳点火,并在火枪上加装了能够控制点火的机械装置——扳机,使火枪射速更快,射程更远。这种新式的扳机击发式火绳枪的口径一般为15~20毫米,管径比一般为40到45,而最大射程一般为60~80米(杀人距离),它在1543年传入了日本。

  日本制成火绳枪经历了三个阶段:元至元十一年(倭文永十一年、公元1274)到至元十七年(1281)蒙(元)、倭战争时期,倭军从作战中见到了蒙古(元)军使用的铁火炮,从此得知世界上已经有了一种新式兵器—火器,这是倭国初知火器的阶段;尔后在大明成化二年(1466年),(中国的)琉球人到倭国时传入了明铜火铳(原始手铳);大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南夷”(葡萄牙)商船被台风带到了萨摩以南的种子岛,葡萄牙商人带有欧洲火绳枪,大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工匠八板清定仿制出了倭国最早的火枪——种子岛铳,这就是给倭国历史带来巨大变化的“鉄砲传来”——火枪在倭语中写作“鉄砲”。

  日期:2014-07-08 19:45:01
  大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倭国江州的国友锻冶,组织了高明的工匠,仿制成适合倭兵使用的火绳枪,并且制成了闭锁螺栓,较好地解决了枪尾的闭气问题,提高了火绳枪的威力,较葡萄牙人制造的火绳枪更为先进。这种“鉄砲”的口径与欧洲火绳枪相同,但射程提高到100米,射速每分钟5发。不久国友锻冶进行批量生产,售出数百支成品,有些海盗及走私商人等乘机购买,持为劫掠凶器,我国闽浙沿海多受其害。当时正值戚继光抗倭,戚继光对火绳枪的威力评价很高,认为这是杀敌最有效的兵器,并对火器的战术使用作了很深的研究,发展出车营、三才阵等适合发扬火器威力的部队编制和战法。 (泡泡语:野史记载,台州作战中,倭寇精锐武士7人临阵单挑,明军以火器密集射击毙之,贼大乱,证明中国人也很损。 :) )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