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大猷、戚继光现象--俞大猷必须力挺,戚继光可以休矣!》
第11节

作者: 敖岸1021
收藏本书TXT下载
  研究大明王朝,尤其是研究大明王朝末世的问题,如果没有将其放到这个双重的末世这样的一个特殊时间节点上加以考察,恐怕不会得到正确的规律性结论。
  第二,黄先生站在400多年后的今天,回望1587年,仍然没有望穿历史的迷雾,迷失在浩瀚的史料中。而且,黄先生也从来没有做过这样的尝试:就是站在400年后,回望今天。那么,今天我们的观点是否正确,我们的历史坐标如何定位,就依然迷茫而无可确定。
  1500年至今,世界历史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吗?如果不是,那么我们作为后来的历史观察者,“理论上应该比前人更加清楚历史的走向”的优势也就荡然无存了。
  考之公元1500年之后,西方发达国家,挟技术优势,走遍全球,都干了一些什么事情呢?我在本书的第二部会有比较详细的阐述。简而言之,他们掠夺、奴役全世界的“落后”国家,赤裸裸地推行强权政策,500年间,人类社会的历史可以简单总结为“技术的极大进步,文明的极大倒退”。野蛮不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主旋律!强权也不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主旋律!杀戮、掠夺、奴役更不会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主旋律!人类的历史在这500年间走了一个大大的弯路!以此观之,西方世界向全世界灌输的价值观、普世法则,有合理的部分,也有完全错误的部分,还有需要时间去验证的、尚且无法定论的部分,我们又有多少理性的分析与区别呢?我们跟风的许多以“丛林法则”为基调的结论,其实都是错误的。

  第三,关于道德,或者换句话说,关于普世法则,正是因为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地球村”的阶段,其建立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黄先生说的对:“凡能先用法律及技术解决的问题,不要先就扯上了一个道德问题。因为道德是一切意义的根源,不能分割,也不便妥协。如果道德上的争执持久不能解决,双方的距离越来越远,则迟早必导致于战争。”但是,人类如果没有一个共同的法则,如果依然是弱肉强食,那么以信仰为借口的“十字军东征”、“冷战”、“伊拉克战争”……就会毫无节制地不断发生,事实上也正在不断地发生,赤裸裸的争夺生产资源与生存空间的战争也会无法遏止。但是,我们现在还没有全世界各民族都认可的道德准则,这个刻不容缓的工作,谁来做?怎么做?我将在第二部中加以探讨。

  黄先生说:“道德非万能,不能代替技术,尤不可代替法律,但是从没有说道德可以全部不要,只是道德的观点应当远大。”这里暗含一个错误的逻辑。法律是明文规定“不容许”去做的事情,道德是鼓励“应该”去做的事情。一个禁止,一个提倡,可能存在某一个的缺失的情况,不可能存在一个“代替”另一个的情况。技术根本就不能与前两者相提并论。
  “大历史的观点,亦即是‘从技术上的角度看历史’”的《万历十五年》,最终还是在技术上犯下了错误。

  由于上述三个原因,黄先生的《万历十五年》最终没有得到正确的结论。
  注:本文未注明出处的引文皆为《?万历十五年?和我的大历史观》一文的内容。
  日期:2014-07-06 21:35:04
  3.2 《戚继光——孤独的将领》
  限于篇幅的关系,我只选择《万历十五年》其中的一章《戚继光——孤独的将领》进行分析。
  《戚继光——孤独的将领》有101个自然段,约2.6万字。显然不可能予以全文引用。所以我现将其主要内容进行归纳,然后再加以分析。

  1-10自然段:文官与武将的矛盾;11-13 自然段:戚家军——《纪效新书》;14-22自然段:国家组织的低能;23-32自然段:倭寇的情况;33-42自然段:戚家军——鸳鸯阵;43-46自然段:俞大猷不能成功的原因;47-55自然段: 戚家军——戚继光的指挥;56-68自然段:戚家军——蓟镇、张居正的支持;69-80自然段:戚家军——车营训练;80-84自然段:戚家军——建长城;84-86自然段:戚继光的诗;87-97自然段:戚继光的不良品行;98-101自然段:总结。此划分不一定完全准确,一则为了分析的方便,二则读者也有一个轮廓式的了解。

  先“从技术上的角度”指出该文的技术性错、误。
  日期:2014-07-06 21:37:51
  *  “一股50至70人的海寇竟创造了一个奇迹……这样的军事行动,在世界战争史上亦当称为罕见。”
  这是嘉靖三十四年九月的事情。这个事件我在前文《<百家讲坛—豆腐渣工程>之“抗倭英雄戚继光”讲座剖析》已有提及。此处再啰嗦一下。估计黄先生也持怀疑态度,所以在文后的注释中又讲:“此事或有夸大,但传闻既广,虽西方中国史教本亦摘录。”分析此事件,第一、该股海寇自杭州北新关,经淳安-歙县-旌德-泾县-南陵-芜湖-江宁镇-南京-秣陵关-溧阳-宜兴-武进-无锡-许墅-被歼灭于杨林桥。有军事常识的人就应该知道,从他们对官军布防的熟悉程度以及对地理、环境的熟悉程度来看,当非刚到的“小鬼子”所能做到。其“红衣黄盖”的装扮,也不是“小鬼子”的风俗。从心理分析的情况来看,疯狂的对南京的示威性的进攻,似乎对政府或者南京有宿怨。再者,他们几乎每人皆可手接箭矢,所以,应当是一伙武艺高强的内贼。第二、50至70人的海寇,在一路行军(数千里)、突围、穿插、逃避的过程中,依然杀伤“几四千人”,确实是难以想象。难怪黄先生说“此事或有夸大。”第三、以这样一个有疑问的个例来说明倭寇的战力强,明军的战力弱,我认为在逻辑上就没有说服力。第四、大众或者腐儒跟风吵吵,情有可原,毕竟越是离奇的事件越能吸引大众的注意。但是作为学者,不可缺少独立的分析与思考。

  * “《纪效新书》……的出现,也正好在另一个角度上反映出了当时的军训军令都没有固定的准则,专门研究军事技术的学校从未成立。”
  我在前文(3.2一《纪效新书》)中已经讲到,这是一个论据不足的推论。也说明黄先生对中国古代军事和军事理论的陌生。至少,黄先生没有读过《武经总要》、《续武经总要》和《武备志》。
  “专门研究军事技术的学校”不仅有成立,而且贯穿大明王朝。见后文。当然,我们不能用今天军事院校的标准去要求。
  * “在16世纪中叶,日本这一个岛国能够严重威胁本朝东海沿岸各省的安全,这种现象是很难理解的。合乎逻辑的倒是本朝的士兵应该越海进攻日本。”

  这个现象其实并不难理解。一、在16世纪中叶,日本并不能单独对中国的东海沿岸各省的安全构成威胁。而是倭盗合流才构成了对中国沿海的威胁。甚至这种威胁来自于“盗”的更大些。我在前文《关于倭》中已经讲得很清楚了。
  二、大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的立国政策采用的是睦邻友好的和平政策。这一点与元朝截然相反。他由于亲身经历,深知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苦痛,也深知战争是一把双刃剑,既能戡乱也能招乱。为此他多次告诫臣僚和子孙。“惟欲中外人民,各安其所。”(《明史﹒卷324﹒爪哇传》)“今朕统天下,惟愿民安而已,无强凌弱、众暴寡之为。”(朱元璋《御制文集﹒卷2﹒谕安南国王诏》)“海外蛮夷之国,有为患于中国者,不可不讨,不为中国患者,不可辄自兴兵……惟西北胡戎,世为中国患,不可不备之耳……”(《明太祖实录﹒卷68》)孙子说:“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道,存亡之地,不可不察也。”亲身经历战争的朱元璋,深明此理。一贯主张慎战。“国家用兵,犹医之用药……盖兵能弥祸,亦能招乱……故为国者,但当常讲武事,不可穷兵黩武。”(《明太祖实录﹒卷186》)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