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惊梦(《明末那些事儿》之二),历史上最纠结惨烈的“三角虐斗”》
第2节

作者: 赤脚踏沧浪
收藏本书TXT下载
  当年,大明公司正式挂牌开张的时候,第一任CEO朱元璋先生早相中了这块山清水秀、虎踞龙蟠的风水宝地,决定把办公总部设立于此。他调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历时二十余年,傍长江,依山势,建造了一座周长120华里、雄伟高耸、气势恢宏、呈葫芦状的城池——堪称中国历史上气派最大的一座都城。
  但世事难料,仅仅过了四十多年,靖难成功的燕王朱棣先生就任大明王朝第三任CEO后,一直难以忘怀自己的“龙兴”之地,况且也为了加强北方防务,于是在永乐十九年(1421年)将都城迁往北京。
  但迁都后的南京并没有成为“废都”,作为留都,明成祖朱棣留下了六部(吏部、兵部、户部、礼部、刑部、工部)、两院(都察院、翰林院)等一整套与北京中央政府相差无几的机构设置,这里的官员品级也比北京相应衙门的大臣不低。唯一不同的是,这里没有皇帝监工,官员们公务清闲,整天喝茶、聊天、抹牌、下棋,闲得发慌。
  在留都南京混事的官员,主要有三类人:

  第一类:文臣。有六部的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六科的给事中(言官),都察院的都御使、御史,翰林院侍读学士等等,大约二三百人。
  这些人跟北京的实权人物一样,都是凭科举考试上来的,学历一样,但命运不同,有的还因性格或政见的原因,不受皇帝待见,就像海瑞同志一样,于是给打发到“天高皇帝远”的南京来了。
  但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史可法同志与他们不同。史可法,字宪之,号道邻,万历二十九年(1601)出生,河南祥符(今河南开封县)人,他的老师是大名鼎鼎的东林党元老左光斗。
  史可法文武兼备,崇祯元年(1628)进士及第后,在仕途上一路高歌猛进。治理地方兴利除弊,卓有政声;统率军队南征北战,屡立军功。连崇祯皇帝也非常欣赏他的才干,准备提拔他到北京担任国防部长(兵部尚书)。有人对崇祯说:“有可法淮扬就安定,无可法江南就危急,还是让他留在南京吧。”
  崇祯十六年(1643),崇祯任命史可法为南京兵部尚书,主管东南一隅的军务。他是南京文武百官众望所归的领袖人物。
  第二类:勋臣。主要是明朝初年那些开国元勋、靖难功臣的后代,品高爵显,但大多没有实职,实际上成了被中央政府包养在笼子里的金丝雀,只有在举办各种盛典的时候才出来站站队,摆摆样子。
  下面提出几个人,看大家是不是眼熟。
  魏国公徐弘基,开国第一功臣徐达的后人。
  怀远侯常延龄,开国第一勇将常遇春的后人。

  灵璧侯汤国祚,朱元璋的儿时玩伴汤和的后人。
  诚意伯刘孔昭,开国第一谋臣刘伯温的后人。
  忻城伯赵之龙,靖难功臣赵彝的后人。
  在这些家世煊赫的人物当中,地位最高的是魏国公徐弘基,官居“守备南京勋臣”,而最活跃的却是主持长江防务的诚意伯刘孔昭,他的正式官衔叫“操江提督”。
  当年足智多谋的刘伯温先生立下那么大功劳,却只封了个伯爵,其子孙又靠边站了二百多年,刘孔昭心中相当不平衡。如今,诚意伯刘孔昭靠走上层路线执掌了兵权,难免就气焰嚣张,咄咄逼人起来。
  第三类:内臣。说得好听点,叫宦官;说得难听点,是死太监。历代宫廷的后妃、宫女成千上万,为了保证皇帝一人独占和保持皇室子孙血统的纯正,用阉人做内臣真是古代帝王天才的发明。
  起初崇祯皇帝朱由检是痛恨宦官的,九千岁魏忠贤被逼得在客店上吊后,舌头伸出半尺长,但朱由检仍不想放过这个死太监,专门派人剁碎他的尸身,砍下脑袋挂在老家河间府一棵大树上示众。崇祯帝亲自处理逆案,将魏忠贤的同伙(阉党)全部捉拿归案,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他们永世不得翻身。
  但后来,朱由检的态度却改变了。因讨厌大臣们结党营私,窝里争斗,他把感情的天平开始向太监一侧倾斜。从此宫廷里太监人数激增,很多被派往各地充任监军。
  崇祯派到南京来的大太监叫韩赞周,担任南京内守备(官职名)。据史书记载,韩赞周还是一个不错的阉人,年纪一大把了,也没做过多少伤天害理的事,应该算是太监中难得的好人。
  在众多中国皇帝的心目中,太监才是最亲近、最忠诚的人。他们认为太监“无鸟一身轻”,没有妻子儿女拖累,没有后顾之忧,因此心目中只有皇上,能够全心全意为皇上服务。

  五代时有个南汉小朝廷,还曾专门制发过一个文件,规定凡想进入高层领导圈的男人,必须先阉割了,达到“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境界后,才有资格接受提拔。
  日期:2015-03-26 09:25:47
  【003】
  第一章 大臣们很纠结(2)
  ▲▲ 噩 耗
  崇祯十七年春天,中国的北方烽烟四起,血流成河,百姓生灵涂炭,皇帝自缢殉国,而长江以南,因有长江天险阻隔,仍保持一片安宁祥和气氛,莺歌燕舞,追欢逐乐,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上空彻夜飘散着香艳的歌声。
  南京城内,一个身材短小,面目黑瘦,表情坚毅,双目炯炯有神的中年人不禁喟然长叹:“真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啊!”
  这个人就是南京参赞机务、兵部尚书史可法,他正为日益恶化的时局忧心如焚,寝食难安。自从三月初接到崇祯皇帝朱由检“命天下兵勤王”的诏书以后,就再也没有收到北京城的任何讯息。南京的官民人心惶惶,笼罩在一种不祥的预感之中。
  四月初一日,史可法大会臣僚,誓告天地,发布檄文,号召南方各镇兵将勤王救驾。他亲自率领三千精兵首先渡江北上。

  史可法能够调动的人马实在少得可怜。就在他率军抵达南京对岸的浦口时,忽然接到一个喜忧参半的消息:京城失陷,崇祯帝乘船从海道南下,很快就将到达南京。
  史可法心中略感宽慰,赶快写信把这一消息通知留守南京的同事们,让他们做好迎接皇上的准备。南京的官员信以为真,一个个喜形于色,奔走相告。
  谁知第二天却传来崇祯帝在煤山自缢身亡的消息,包括太子朱慈烺在内的崇祯三个儿子也都被李自成抓获,未能逃出京城。
  这真如晴天霹雳,把史可法震懵了。他面北长跪,放声恸哭,以首触柱,把头撞得鲜血淋漓,血一直流到脚跟。
  他下令全军缟素,为皇上发丧,然后决定带兵直奔京城,与闯贼李自成决一死战,宁肯战死,决不回头。
  这时的史可法因为悲痛,已经失去了理智,手下的谋臣苦苦解劝:“大帅,大帅,您是江南官民的主心骨。国不可一日无君,我们还是应该先回南京,拥立新君,否则,国家就真的完了。”
  一席话如醍醐灌顶,让史可法想到了肩上的责任,他擦擦眼泪,慢慢冷静下来,开始认真思考:该拥立哪一位藩王做下一任皇帝呢?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