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密码—历史上第一次全面解密长白山真相》
第20节

作者: 青斗2015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5-07-07 07:48:54
  “放山的规矩多,拉帮时,任何人都可以加入,不可拒绝。因为长白山是众人的山,放山人都是山神爷老把头保佑的人。况且谁知道谁人有什么福气。有时候平日里越是看着不起眼的人,越是能在山中开眼呢。进山时一定要搭老把头庙、修老爷府,发现了人参一定要拜谢老把头。不要坐山里的树墩子,那是老把头的宝座。忌打蛇和老虎,还有耗子,因为那是放山人的小媳妇。放山的规矩多,都是必是要遵守的。在山货庄卖完人参后,放山人开始分份子,大份分给发现人参的人,叫拉露水。剩下的大家伙平分,便是老把头也一样。”

  赵把头讲了一通,呷了口酒,感慨道:“放山人苦着呢!有时在山里转悠个十天半月的都未开眼,走空山也是常有的事。再加上遇到野兽毒虫什么的,随时会要了性命去。有时开了眼,采到参了,还会在山里遇到土匪。虽然说,土匪一般情况下是不抢放山人的,都知道放山人苦。但有时也会遇到不仗义的。不过,即使这样,抢走了人参,还会为放山人留下一些钱财做为补偿的。因为这是长白山里的规矩,山神爷老把头在上面看着呢,没人敢将事情做绝了的。”

  听了这些放山的事,我立对放山人肃然起敬。长白山养活了山里人,但是山中的规矩,必要遵守。赵把头兴致上来了,又接着讲了很多。唯王一炮坐在那里不乐,好在有罗叔不时劝酒,没有过于冷了他。这席酒一直喝到半夜才散。
  第二天早饭后,赵把头如约过了来。我和罗叔交待了一声,便和赵把头去了。赵把头少入参行,如今近七十年,以这两天对他的了解,此人不仅是参行的经验丰富,也是一个爽快实诚的人,加上一身的故事,尤其是令人敬佩。
  转过了两片林子,前方就是永济堂的参园子了。
  永济堂的参园子共有三处,这是其中一处较近的,距离快大茂子北向六七里的山林里。长白山区人参的人工栽培,在古代就已经存在了。多是采集了山参种子,种在林子里,任其自然生长。待到了一定的年头,再来采挖。后建有参园,专门大面积的种植人参,以补山参供应的不足。开始形成规模,则是在清末民初这一时期。
  最为有名的关东参,则是在通化县地区种植的人参,时称通参。有着“通参通天下,关东第一家”之誉。通化县地区位于长白山南麓,这里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地势、土壤与气候。在长白山脉中,于地理上属于“聚气”的一方的宝地。地气足益养参,参气足则出珍品。无论是地气,还是“参气”,这里都是最足、最旺的。故在关东山里出了通参这一参业中的龙头品牌。当时打包好的通参,外面贴有一方红纸,上书一“通”字。只要带有“通”字号人参的,最为关内客商的喜爱,几乎是有多少要多少,价格上也比其它地区种植的人参贵上一些,仍旧是供不应求。在有着天下第一药市之称的河北安国药市鼎盛时期,每年供应安国药市的通参都达几千包,数万斤,价值几十万两白银。据说在天津港运销国外,标有“通”字的关东参还有免检待遇。时过境迁,只因朝代更替,战乱影响,东北又遭受了几种特殊的时期,大名鼎鼎的通参渐渐被后人遗忘了,甚至无人记得了。然在百年之后的今日,通化县的人参产业振兴,通参又有重新焕发之势,倒也可喜可贺呢。

  《通化县志》有载:“通化县山内参园极多,连畦布子,灌溉如菜蔬,夏则张芦席以降炎日,八九年后则撷而市诸肆。”
  民国二年(1912年),魏声和编写的《鸡林旧闻录》中,详细地记录了清末民初时期的人参栽培过程:“其种植时,先于森林中择一土性相宜处,砍木起土许,搅之松细,阔五尺,长三丈为一畦。预将参籽窖地一年,名为发籽子。次年,将籽漫撒畦中,覆以土灰。出苗后三四年,至秋九十月又移植他畦,锄畦成垄,排列插莳。复用七尺五寸高之板,棚盖其上。往时多有用布者,今鲜矣。每年择春秋二季揭板向阳三五次,当连绵细雨放雨一二次,皆有程期,过则倒烂。又三四年白露节后,方起参制造,名为作货。”

  这一记录中,载有栽培人参的各个程序:选人参地,刨人参地,做人参畦床,发人参籽,撒参籽复土,盖人参棚,移栽人参秧子,揭棚板晒参,雨季排水,九年成货白露起参,人参加工。记录得详实、准确而系统。这都是历代参农们积累下的栽培人参的经验。
  日期:2015-07-07 07:52:19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