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
第31节

作者: 猪猪然2011
收藏本书TXT下载
  齐国和楚国眼看这三国联盟如此强悍,只好去找软柿子捏。楚国地处南方,没事还能欺负下长江下游的越国;齐国没办法,只好向北方发展,去攻打地处东北的燕国。
  燕国和魏国关系一般,但好在和赵国的关系够铁。因此眼看齐国大军前来进犯,立即去赵国那请求救兵。赵国见盟友眼巴巴的来求援,不救的话说不过去,救的话又怕不是齐国的对手。赵国国君赵武侯这时一拍脑门,心想:魏国老大哥不是挺牛吗,找他帮忙不就行了?

  结果,这封求助信又转到了魏武侯这里。
  魏武侯是个好大喜功之人,不然也不会得个“魏武侯”的谥号了。他答应了赵国和燕国的求援,立即下令吴起停止攻打秦国,将枪口转到东边来攻打齐国。
  当时齐国的实力也很强,要想完胜齐国,也只有吴起这位当世第一名将了。
  于是,吴起就此从西线战场被调到了东线战场。
  吴起这时已将秦国打得奄奄一息,本不想前去。但碍于魏武侯实在催得紧,他不敢抗旨不尊,只得扔下秦国前去对付齐国。
  吴起心有不甘地赶到东线战场后,突然惊喜的发现:这下子是真的鸟枪换炮了。想当初,他苦苦的拉着几万人,今天才干掉秦军十万明天又来了五十万,仗打得要多辛苦就有多辛苦;现在打齐国就不同了,他领到手的是魏、韩、赵三国组成的多国部队,人数也一下子变成了十几万人,这仗按理就该好打多了。
  可他才惊喜了没了多会儿,又郁闷发现:这次分给他的士兵虽然人数不少,但素质上和自己的“河西军”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眼下魏国的军队虽然不是“魏武卒”,但好歹足够听话,还能凑合着用用,而赵、韩两国的军队嘛,那就不太好说了……只要不拖后腿就好。
  吴起就此率着这支人数众多的杂牌军前去救燕,但进攻方向却不太对劲——他并没有前去燕国,而是直奔齐国本土而去。

  他这么做其实是别有用心:齐国仓促间未可卒灭,只求逼和齐国就行,毕竟自己的本职工作还是对付秦国。
  吴起这么一搞不要紧,马上把齐国人吓得够呛。齐太公田和赶紧下令召回前去伐燕的军队,同时派人向魏武侯好言求和。就此,吴起未发一枪,带着十几万人在齐国门口搞了回武装大游行,就此光荣凯旋。
  而秦国也借着魏国、齐国的这起摩擦事件,终于成功的缓了口气。
  这是第一根救命稻草:天时。
  日期:2013-08-29 15:35:39
  齐国乱打乱撞,无意间解了秦国的燃眉之急。可是,秦国毕竟元气大伤,被吴起揍成了一只缩头乌龟。好在,秦国人惊喜的发现,做乌龟也不完全是一件坏事——只要拥有足够坚硬的龟壳。

  由于秦国地处西戎,因此除了位居天下中央的魏国外,其他国家都没有机会趁火打劫。秦国得以倾尽全力牢牢地守住了咽喉之地:崤关。
  崤关就在之前多次提到过的崤山脚下,它借着山川险峻的优势,可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魏军想要打入秦国内部,就必须拿下此关。
  “崤山之险”果然名不虚传。吴起带领着百战百胜的河西兵到了崤关下,连续攻打了数月,还真个就是打不进去。
  吴起偏不信这个邪,他下令全军,继续猛攻。魏军又连续打了几个月,损失惨重才好不容易有点眉目,结果还是白搭——这时吴起受命去打齐国了。

  等到吴起终于震慑住齐国,再回到西线战场时,花开花落几春风,又是一年过去了。
  这时,秦军已经从之前的惨败中逐渐恢复过来。面对魏军的卷土重来,秦国人也不再甘心龟缩防守,而是大胆的派出十万大军出关迎战。结果再次证明只要秦军敢对攻,一切都好办——吴起轻松地大破秦军,斩首过万,把秦国再次打成了乌龟。
  眼看着秦军一败、二败、三败,秦惠公气愤交加,不久就撒手人寰。老国君一死,继位的新君秦出公又是个婴儿(两岁),秦国政局一片混乱。如此一来,秦军再也不敢主动反抗,只好死心塌地地重新扮演忍者神龟。战局又重新回到了一年前的函谷关攻防战阶段。
  这是第二根救命稻草:地利。
  摇摇欲坠的秦国,最终还是有惊无险的顶了过来,因为他们的好运还在继续。
  前两根稻草能救秦国一时,却不能救秦国一世,秦国人天天看着魏军在函谷关下磨刀,滋味也实在不好受。

  于是,老天爷再接再厉,扔下了最后一根,也是最重要的一根救命稻草:“人和”。
  吴瘟神离开魏国了!这个消息很快就传遍了秦国的大街小巷,秦国人举国欢庆,不胜之喜,饱受吴起之苦的将士们大多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吴起干得好好的为什么会离开魏国,难道是秦国人的反间计?
  事实上,这起奇异事件之所以发生,跟秦国人半毛钱的关系都没有。他们之所以能苦尽甘来,说到底还得好好感谢两名魏国“朋友”。
  第一位,公孙痤(也说公叔痤),魏国人。

  这个公孙痤就是魏国的新任相国,而他之所以能得到这个令吴起垂涎三尺的职位,主要是因为他的身份:魏文侯的女婿。
  吴起当初得知田文得了相国的位置后就老大不满,好不容易等到田文死了,结果发现相国位置又被这个公孙痤给坐了。吴起怒道:管你公孙痤有什么后台,我岂是好惹的?于是,很快河西士兵们都知道吴将军又怒了。
  其实这个公孙痤还是不错的:他虽然不像当初的田文一样是老好人,但也算是一个颇有才能的人。魏武侯执政后期,魏国人才大量流失,魏国却依然能稳坐战国第一强国的位置,公孙痤的贡献不小。
  不过,正所谓文人相轻,面对着天天喊着要当相国的吴起,他心里要是能乐意那才怪了。
  第二位,王错,卫国人。
  这个王错,本该是无名之辈。他既不是高官,也不是能臣,充其量就是魏武侯的亲信而已,但偏偏就因为赶走了吴起,而名扬史册。
  那他怎么和吴起结下梁子的呢,说起来那可就久远了。
  早在十几年前,就在魏武侯刚登大位,继续授于吴起河西经营权的时候,王错还只是魏国朝中的一名中级干部。不过,他官虽不大,却是主公的宠臣——魏武侯挺喜欢这小子,出去办点事的话老爱带着他。
  那时魏武侯毕竟是小伙子,又是刚刚上任,对闹着要当相国的吴起有点不放心,就搞了次下基层调查。
  魏武侯的第一站,就是河西。
  他游览着壮阔的河西地区(那时候吴起已经搞定了大半个河西),不禁雅兴大发,他对周围人说道:“如此险峻的山河边关,正是我大魏国的宝贝啊!”
  见到主公这么说,旁边的王错赶紧搭腔说道:“主公英明,正是如此。”
  当时除了王错外,吴起也在场。他很不屑于王错的阿谀奉承,就对魏武侯分析道:“如果主公您认为大魏国的强大是依靠地利,那我们魏国就危险了。”他见魏武侯不理解,又补充说道:“一个国家的强大关键不在于地利,而在于君主的才能和品行,如果主公因为我们魏国地势险峻就沾沾自喜,那么即使我们有再险固的河川,基业也难以保障。”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