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
第20节

作者: 猪猪然2011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这时距离攻占郢都时才一年不到,阖闾就从天堂一下堕落到地狱。秦、越、夫概三方联手,无论怎么看,他的胜算都是极小,只能再次寄望于孙武。

  面对强敌环伺,孙武再显名将风采。他处乱不惊,对吴王分析道:“夫概谋逆,士卒不能信服,因此无须担心;越国只是贪图吴国的土地,不能尽力勇战,也无须担心;唯有秦国,受楚臣申包胥重托,为匡扶楚国而来,十万精兵人人勇战,因此不可不防。”
  他接着又对吴王谋划道:“眼下我军如果贸然撤退,秦军一旦追击过来,我军上下战心俱失,必然全军覆没。既然如此,不如以退为进:先主动击败秦军,然后趁秦军畏惧我军的战力,不敢来追的大好机会,再下令全军撤退。只要我们渡过长江,进入吴国境内,秦军虽然骁勇,那时也没有办法了。”
  阖闾听后大喜,立即按照孙武的计策行事。
  秦军本以为吴军早已是囊中之物,因此只担心吴军逃窜,不曾防备吴军反攻。不想吴军这时候反守为攻,更兼阖闾亲自压阵,一仗下来,秦军败得不成样子。子贡和子虎好不容易才压住阵脚,却也摸不清吴军的底细,一时不敢再主动进攻。过了好几日,才小心翼翼的安排部下前去查探,方才得知吴军主力早已逃遁,再率领大军赶去追时,吴军早已渡过大江,相去甚远了。
  子贡和子虎这时候才知道吴军之前的猛攻原来只是为撤退做准备。眼看吴军已经顺利逃脱,再追上去只怕中了吴军的埋伏,也只好扶持楚王复位,随后便撤军回国。
  秦军的威胁既然消除,剩下的两路兵马也早已在孙武的预料之中。
  越王见吴军主力已经顺利回国,便不顾同盟之义,扔下夫概自行率军撤退。夫概见越军已退,跟随自己的一万部下又逃得所剩无几,知道大势已去,仓皇无措只得逃去“死对头”楚国那里避难。
  楚王这时才刚刚复位,本就担心吴国会再次进犯,看见夫概前来投降,大喜过望:非但不计前嫌,还特意让他掌管部分军队,以防范可怕的吴军。
  之后,吴楚之间再也没有爆发大规模的战争。
  日期:2013-08-29 15:23:58
  第十六回:吴王大摆庆功宴,孙武弃官隐山林
  夫概谋反,对吴国而言自然不算是幸事;但对于楚国而言,却是天大的好事。楚王凭借吴国这次内乱,总算得以成功复国,缓了一口气。夫概虽说事到临头做了一回乱臣贼子,好在楚王宽宏大量,总算得以安度余生。
  凡是有因必有果。以暴制暴,终究会被暴力所吞噬。
  阖闾终于成功回到了吴国,他依然是那个只有“弹丸之地”的吴王。回想之前几个月中所发生的一切,仿佛做梦一般。不过,虽然这次吴军伐楚的结局并不算完美,但满载而归的战利品还是让他感受到了异样的兴奋。

  “此行虽未亡楚,但吴军之勇天下皆知。他日再战,诸君旦见吴军,皆当退避三舍,为将者如此,此生足矣!”
  因此他下令,奖帅三军,论功行赏。
  论功绩,孙武当仁不让的排名第一。
  在庆功宴上,伍子胥来了,伯嚭(著名人物,后来导致吴国灭亡的罪魁祸首,此前的出镜几率不多,因此特意没有进行描述)来了,很多仅立有小功的将士都来了,却始终见不到孙武的影子。

  很快,一个流言传遍吴国:吴王想拜孙武为主帅,但孙武却已不知所踪。
  孙武也曾试图振兴吴国:建立一个他人不能欺凌,也不敢欺凌的强大吴国。怀抱着这个理想,他努力过,尝试过,奋斗过,却直到最后才发现,无论他如何努力,对于君王来说,他终究只是一把剑——一把只能杀人的利剑。
  吴国能够击败楚国,称霸南方,却并不能化解双方的仇怨;吴军的肆意妄为,楚国百姓的痛苦呻*,在他的脑海中魂牵梦绕;而伯嚭等肖小之辈的逐渐得势,更让他对吴国彻底失望,由此萌生去意。
  在阖闾击败夫概,顺利抵达吴国之后,孙武便悄然遁入山林。晚年他联系之前的实战经验,对自己所著的的《兵法十三篇》多次修改,几经完善,终成兵家之圣言——当日之《兵法十三篇》,便是今日之《孙子兵法》。

  孙武卒年不详。
  《孙子兵法》千年流传,百世不衰。
  日期:2013-08-29 15:27:11
  吴起传(约公元前440年—公元前381年)
  第十七回:家财万贯终无用,懵懂少年铸大错

  “有提十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桓公也。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吴起也。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孙子也。”——尉缭。
  吴起与孙武并称为“孙吴”。在历代兵家高手的“名人堂”里,他的地位仅次于孙武,被尊称为“亚圣”。
  先接上文。七十多年前(从吴起出生时算起),齐国人孙武辗转来到吴国,并率领三万吴军攻入楚国郢都,将实力强大的楚国捣了个粉碎。随后楚昭王虽然在秦国的帮助下顺利复位,但楚国的实力从此急转直下,退出了“大国实力榜”第一阵容。而吴国击败楚国后,一时势头强劲,终于取代楚国荣登“大国实力榜”前列。
  谁料,先前的吴王阖闾能够击败强大的楚国,却在小阴沟里翻了大船。公元前496年,因为大意,阖闾在讨伐越国时吃了败仗,最终因为脚上中箭而死。
  继位的吴王名叫夫差,前期倒也奋发图强。他立志为阖闾报仇雪恨,并在伍子胥的辅佐下曾在“会稽山之战”中大破越军,逼得越王勾践亲自入吴为质,算是报了先王的一箭之仇。
  但好景不长,由于他志得意满,只顾宠幸西施、郑旦二位美人,吴国的国政军务开始逐渐荒废。本来孙武走后,吴国还有个伍子胥在苦苦支撑,算是维持了表面上的强国景象。可偏偏夫差又听信谗言,竟赐剑伍子胥逼着他自裁,结果伍子胥一死,吴国再也没有用兵能人。
  公元前473年,吴国被韬光隐晦的越王勾践所灭。
  越国灭除吴国之后,正该乘势崛起,却不料勾践虽不好色,也有一短处:为人心胸狭窄——“可与之共患,难与处安”。不久后,范蠡逃齐,文种被害,越国的能人也逐渐丧失殆尽。于是等到勾践一死,越国和之前的吴国一样,实力到达巅峰后立即急转直下,再无能力逐鹿中原。
  于是到了这时,春秋五霸:齐、晋、楚、吴、越已去其三,只剩下齐、晋两强。
  然而,在楚、吴、越三国上演“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好戏时,齐、晋两强却也没闲着——此时天下大乱方始,身为众强之首,岂能甘心闲着无事?
  与其他国家忙着对外作战不同,齐、晋两国这段时间内只忙一件事:内讧。齐国田氏在此期间击败鲍、高、国三家,总揽了齐国国政;而晋国的韩、赵、魏三氏则在击败了栾、中行、智三氏后,三家分晋宣布各自独立,是为韩国、赵国、魏国。(这两国的内祸之前提过,都是因为国内派别林立,君权不显造成的。选择于此时爆发,只是顺势而为而已。)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