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冕之皇——多尔衮》
第60节

作者: 皇甫风
收藏本书TXT下载
  而农民军之类的正是这套制度的背叛者,他们可以不存在于这套制度之中,至少暂时不用,所以显得他们特别旺盛。当这套制度已经无法继续维持,开始把更多的人排除在制度之外时,王朝的覆灭便不可避免了。王朝的改朝换代,不过如此而已。
  因而我从来都是反对“天灾灭明”说的,确实,万、泰、启、崇四朝,西北天灾不断,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农民没有收成。但是只要我们回到现实就能够知道,天灾对一个政权稳固与否的影响是十分有限的。天灾成为灭亡一个政权最主要的因素,更是在信口开河。

  明亡的原因还能有什么呢?就是因为这套制度运行到崇祯年间就差不多了,就应该是时候垮台了,不垮台我才会感到奇怪!其他的理由,都是佐因,甚至是扯淡。
  所以我对崇祯年间农民军看似是突然之间大规模爆发一点也不感到惊讶:关外的满人都形成一股势力了,农民起义还会远吗?万历年间,明朝在各方面都比较稳定,至少没有大规模动乱的情况下,满人突然之间崛起,这还不够说明问题吗?因而本章开头,我对崇祯年间农民战争的说法是:“终于爆发了”。别老想着明廷究竟要怎么做才能将其剿灭,问题的根本是这些势力究竟是怎么跑出来的,而且还能搞这么大动静,这实际上说明这套体制已经腐烂不堪了,王朝对各方面的掌控都大不如前,所以这个空档就出来了,让满人钻了空子,让李自成们钻了空子。中国的统治方式是高压式的,一旦出了大问题,便很难解决,王朝中前期,东北的女真人也不老实,可就是不出大问题,民变也有,也不出大问题,满人的崛起也好,民变的狂风也好,都已经到达那种程度了,这是非常明显的末世之兆。别说是崇祯,哪怕朱元璋带着他的开国将领们从棺材里爬出来也回天乏术了。

  其实,当时不少人都能看出明朝的衰亡是不可避免的,至少后期的崇祯是看出来了。这个时候崇祯也已经比较成熟了,知道“五年复辽”实在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能够保住剩下的这些领土和人口已属不易,开始做了一些真正能够延缓明朝灭亡的工作,比如跟皇太极议和,议和的问题以后再讨论,但崇祯早已没有当年的雄心壮志则是表露无遗的。极力挽救明朝的人当中,其他人我还不敢确定,但孙承宗我可以肯定,他也感受到了这一点。

  三国时,鲁肃见到孙权的第一句话就是“汉室不可复兴。”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老百姓把东汉末年动乱的原因归结到军阀头上,去骂人:骂董卓、骂曹操……刘备骂得比较少,现在也有骂刘备的,反正逮着人就骂,这有意思吗?其实东汉灭亡的原因一样,就是其体制无法维持了。鲁肃是当时之人,就能很明确地指出这一点,当然,鲁肃的战略眼光可以用绝伦逸群来形容。可已经重复了两千年的事情,若是还看不出来,其思维之迟钝,实在令人咋舌。那现在我来告诉你吧,崇祯年间的情况就是:“明室不可复兴。”若想要功成名就兼带收复辽东,跟着李自成们闹革命吧!

日期:2012-10-21 08:59:19

  最后一个问题,崇祯必定是亡国之君吗?我的回答:基本上,也就是概率很大。崇祯不当亡国之君,也并非完全没有可能,只是这个概率比中五百万彩票要小一点。首先,崇祯必须是一个雄才伟略之主,这对于深宫长大的皇室子弟来说,难度是比较大的,崇祯不是这样一位君主。而且光皇帝有才干也不够,还得是位洪福齐天的主,关外的皇太极要风瘫,还不能死,那后金也就处于半风瘫的状态了,李自成、张献忠这些人刚熬出头就病死,反正谁势力大了就病死,再多出几个能干、忠心的大臣,反正好事全让崇祯撞上了,那他有机会不当亡国之君。跟他同一辈的人也难有较大的作为。满清入关前后,有四个人至关重要:朱由检(1611年生)、李自成(1606年)、吴三桂(1612年)、多尔衮(1612年,多尔衮大约比吴三桂小几个月)。这几个人也就差个五、六岁,是同一代人,如果崇祯守住了江山,那其他几位这辈子也就这么过去了,不会给后人留下什么太深的印象。

  但是,明朝若不亡于崇祯年间的话,那必定会亡于崇祯的儿子之手,我说的是一定!而且亡起来会更迅速、更突然。日后会陆续提到,崇祯年间,明廷跟农民军之间的战争,看上去还有点反复,这是因为明朝的这套体制进行到此时,还剩下几张为数不多的牌,还能稍微打一打,尽管会打输,可场面上还不至于太难看。可轮到崇祯的儿子统治时,这套体制又向前腐败了几十年,手上的牌几乎没有了,场面会及其难看。就好比清末,太平天国那会,还算比较早,清廷手上还有一点牌,还有机会将其剿灭,但等到辛亥革命的时候,就又过去了几十年,这个时候基本是无药可医了。辛亥革命的胜利,让人感觉是莫名其妙就胜利了,事先根本没有丝毫预兆,可以说是在不可思议的时间,在不可思议的地方,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成功的。东汉也是,亡于内部的王朝差不多都是这种方式。崇祯的儿子统治时也一样,王朝会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在没有人任何预兆的情况下,瞬间倒塌。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