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冕之皇——多尔衮》
第7节

作者: 皇甫风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不过这种兵农合一的制度,并非满人独有,自古以来的北方游牧民族,在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建立政权之初,都采用过类似的办法。早在匈奴时期,就有“自如左右贤王以下至当户,大者万骑,小者数千,凡二十四长,立号曰‘万骑’,诸二十四长亦各自置千长、百长……”(《史记?匈奴列传》),这些贵族也多是匈奴皇室挛鞮(luán dī)氏。乌丸人则接受匈奴的统治方法“始有千夫长、百夫长、以相统属”(《三国志?乌丸鲜卑东夷传》),来加强对部民的管理。漠北柔然北徙弱洛水以后,同样是“始立军法:千人为军,军置将一人;百人为幢,幢置帅一人”(《魏书?蠕蠕传》)。契丹人则是采用斡鲁朵制度,也是独立的军事、民政单位,“有事则以攻战为务,闲暇则以畋渔为生”。女真人建立猛安谋克制,猛安也可翻译为千夫长,谋克也可翻译为百夫长,300户为一谋克,10谋克为一猛安。蒙古成吉思汗则是按照十户、百户、千户的十进位方式进行整编,同样是将所有户民纳入这种兵农合一的制度。可见,这种全民皆兵的制度乃是游牧民族广为采用的制度。

  日期:2012-09-21 00:13:51
  由于天降大雪,明军出兵的日期一拖再拖,终于在二月底进发。“***”大军一出,全境震动,努尔哈赤手下的兵将估计此时肠子都霉得发青了:我怎么就跟他了呢!现在好了,明朝震怒,估计是离投胎不远了。一般学者总说得努尔哈赤好像是胸有成竹、胜券在握一般,实际上正如前文所述,努尔哈赤的心里是没底的。
  这让我想到此前九部联军和努尔哈赤之间发生的古勒山之战,叶赫纠集乌拉、哈达、辉发,及蒙古科尔沁等九部联军共三万余人,征讨努尔哈赤,可以说是整个海西女真都出动了。当时努尔哈赤所掌握的兵力远不如九部联军,对建州女真而言完全有可能是灭顶之灾。但史书描写,努尔哈赤听说以后,掉头就睡觉了,他的妻子问他现在怎么能睡着,他回答说:“笃定!九部联军弹指之间便成灰飞烟灭。正是因为我早已胸有成竹,所以才睡大觉的。”不过在我看来,估计当时努尔哈赤是吓晕过去的,打胜以后自然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在萨尔浒大战前夕,努尔哈赤的情况也差不多,疑虑重重、心里没底,当时也只能硬着头皮说了句:“任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话说回来,你还想分几路?你还能分几路?。

  努尔哈赤首先选定名将杜松的西路大军,派遣少数兵士密切关注其他几路大军的动向,之所以先选定杜松原因有二:一者杜松所统领的军队是四路大军的主力,杜松名气也最响,只要打败这支军队,这场战争就等于打赢一半了;其二,此人贪功冒进、孤军深入,原定三月初一出抚顺关,三月初二会师二道关,而他却在二月二十八日就从沈阳起行,二十九日就到达抚顺关,而且一路急行,官兵劝阻也不听,最终在三月初一就已经到达萨尔浒了。也就是在这里,这支部队被全歼了。

  萨尔浒,位于今天辽宁抚顺市以东的大伙房水库,后金都城赫图阿拉以西一百二十里。因为杜松的军队是主力,在这里和八旗兵勇作战,所以这整场战争以萨尔浒命名。
  杜松将大军一分为二,一军亲领,驻扎于吉林崖,打算攻打凡界城,此时后金正在加筑此城,想以此地取代赫图阿拉作为新的都城,城中有民夫数万,若能攻取,对后金是一个不小的震动;另一军则驻在萨尔浒山。
  努尔哈赤决定先分两旗上吉林崖,自己则统率六旗官兵,先攻萨尔浒大营,明军施放火器,八旗兵勇顿时血肉横飞,但仍然往前冲杀,凭借骑兵的高机动性在炮灰的保护下撕开了明军的防线,一鼓作气攻下了明军大营。然后迅速勒兵上吉林崖,汇合原来的两旗兵马,同攻杜松。此时,山上的明军已经知道萨尔浒大营被歼,军心早已动摇,尽管连放火炮,杜松也是“率官兵奋战数十余阵”,但还是避免不了全军覆没的命运。

  这场仗打完,努尔哈赤和手下的将士总算松了一口气,原来,威名赫赫的“***大国”的军队竟如此不堪一击。下一个目标——离杜松最近的马林。
  马林于三月初二到达距离萨尔浒三十里左右的商间崖,所以也是余下三路大军中最先得知杜松兵败的人,连“杜太师”都死了,自己算算也知道不是努尔哈赤的对手,于是用了三十六计中的一计——走为上计。结果刚想拔营,就被代善领来的军队给缠住了,不过此时代善所领的人数并不多,所以没有立刻发动进攻,马林想走走不掉,只能“既来之则安之”了。

  马林的部队分为三军,各自修筑防御工事,深沟高垒,战壕之外有骑兵,壕内布火炮。努尔哈赤带领皇太极先攻龚念遂的车营,取胜之后回军马林所在的商间崖,会合代善齐攻,过程比较重复,明军放枪放炮,八旗骑兵冲杀,打开一个缺口,然后如潮水般涌进。马林一看苗头不对,于是又用了三十六计中的一计——还是走为上计。这回人逃掉了,总算是用成了一计。

  最后,后金兵再攻斐芬山的潘宗颜,总兵马林都逃走了,这只部队没能抵抗多久,潘宗颜等人就战死了。叶赫的军队听说马林战败,自然也就不凑这个热闹了。马林所统的军队基本全军覆没。
  战后,努尔哈赤马不停蹄,迅速南下,因为另外两路大军已经离赫图阿拉不远了。但是努尔哈赤并没有打比较近的李如柏大军,而是继续南下阻击刘綎。
  刘綎大军于二月底出发,由于要跟朝鲜军队会师,加上道路难行,所以一直行动迟缓。而且刘綎跟总指挥杨镐的关系不好,所以“刘大刀”尽管名气响亮,却只分了一万多的兵马,军中的炮火也比较少,后勤更是不谈了,朝鲜盟军也跟着受累(“三军不食,今已屡日”)。所以三月二日才抵达浑河,三月初四,到达阿布达里岗,此处距离赫图阿拉仅五十里。一路之上,倒也打了几仗,但多是一些散兵游勇和村寨,不过也算打胜了,所以这一路大军的士气一直是比较高涨的。

  不过由于距离较远,刘綎并不知道杜松和马林已经战败的消息,正在乐呵呵地进兵,想着得胜班师回朝以后的封赏。就在这个时候,杜松的“使者”居然来了,这当然是后金派来的奸细,而且做足了功课,谎称杜松这一路大军已经到达了赫图阿拉,让他赶紧加快行程会师。“刘大刀”一听,火气直接上来了:“同样是总兵,凭什么他给我下命令!”奸细赶紧回复 :“哎呀!别生气嘛,这不事情紧急嘛!”同时又给刘綎看了杜松的凭证,杜松军队早就被全歼了,这不要什么有什么嘛!刘綎心思还挺细:“既然到了为什么不放炮告诉我。”看来奸细这活还真不好干,个顶个人精:“因为现在在女真人的地面上,放炮多有不便,反正只有五十里了,还不如快马直接禀报。” 刘綎听了还是有点犹豫。后金奸细回去以后立刻报告了努尔哈赤,努尔哈赤当即下令放炮,刘綎听见炮声才信以为真,唯恐杜松抢了头功,立刻急行。所以非得说是杜松的使者不可,若是马林的,刘綎才不当一回事。

  刘綎一路急行,全无阵型,等掉进了后金扎好的口袋后,立刻伏兵四起,团团将刘綎军队包围。不过“刘大刀”毕竟是“刘大刀”,据说临死前亲手砍杀数十人,脸部被砍了一刀仍然奋战不止,但终因寡不敌众,力战而死。朝鲜军队又一战即降。
  实际上刘綎是死得比较冤枉的,因为在杜松、马林两路大军战败以后,杨镐得到了消息,知道光凭剩下的两路军队是无法攻克赫图阿拉的,于是下令撤军,只是命令还没有送到刘綎手中,他就已经败亡了。
  剩下的李如柏自然是乐得回去,“杜太师”和“刘大刀”都死了,朝鲜和叶赫两位盟友也靠不住,自己还瞎起什么劲。
  萨尔浒大战结束以后,据时人王在晋的统计,阵亡的官员总共三百十人,阵亡兵士四万五千余人,其余物资无数。明廷举朝震惊,官员相互指责,当然更多的是夸夸其谈、高谈阔论,说了半天也没有拿出个像样主意,实际上也没什么主意可拿。最后把责任推到杨镐和李如柏身上了事,一个自杀,一个被斩,虽然这两个人有责任,不过恐怕并非全责。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