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发财不得不读的一本书:胡雪岩经商的智慧》
第20节

作者: 京城说书匠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5-12 09:39:05
  捐官成功
  在拿到这五千两银子和推荐信后,王有龄又开始马不停蹄地往回赶,虽然依旧要受鞍马劳顿、颠沛流离之苦,但此时王有龄的心情,岂能同日而语。
  一路顺利地回到杭州后,王有龄立刻去巡抚衙门求见黄宗汉,并递交了何桂清的推荐信。

  当看见这封推荐信后,黄宗汉就已经知道了,此人与何桂清一定交情匪浅,既然大家都同朝为官,这个人情我是一定要给的,就安排王有龄一个肥缺吧。
  想到这些,黄宗汉就对王有龄说道:“你太客气了,我和根云都是好朋友,他的朋友就是我的朋友,所以咱们也是好朋友,既然都成为好朋友了,所以你的事情我绝对办到,这个没有问题,没有问题。”
  在中国官场上,“没有问题”这四个字,实际上是最有“问题”的,既然都没有了“问题”,那么你何苦再讲呢?所以一旦说出“没有问题”这四个字,
  就代表着“有问题”,而且还是很大的“问题”。
  在傻傻地等了几天后,不管王有龄如何去追问,黄宗汉那边依旧什么消息也没有。这一下子,王有龄彻底慌了,他的心里开始七上八下,晚上也辗转反侧、寝食难安。到了最后,实在没有办法的王有龄,他只能又从杭州跑回北京,再去求何桂清给自己想一个办法。
  看见老友去而复归,何桂清自然很是高兴,他以为事情已经办成,王有龄这是回来谢礼来了,所以他迫不及待地问道:“结果如何?”一听这话,王有龄哭着回答:“石沉大海,杳无音讯。”何桂清一听,这家伙太实在了,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读书人,什么社会经验都没有,所以到了最后,何桂清只能道出整个事情的真相,他笑着对王有龄说道:“你想错了,我给你拿五千两银子的目的,就是要让你去打点黄大人呀!”这番话,立刻说得王有龄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他恍然大悟道:“哎呀,

  你看我这个笨,我怎么就没有想到这个问题。”何桂清继续笑着说道:“不是你没有想到,而是你不舍得花钱而已。”事实也正是如此,自从经历了贫穷和饥寒后,王有龄就彻底懂得了银子的重要性,此时此刻的他,再也不是那个纨绔成性、不知好歹的富二代、贵公子了。只要是银子,王有龄就一定要小心谨慎地花,以免重蹈覆辙,何况这还是一笔五千两的巨款!
  只有经历过贫穷,人才能知道生命的重要性;同样的道理,跟那些花钱如土、纨绔成性的人去谈金钱、谈理想、谈人生,那无疑是自取其辱、对牛弹琴。
  为了防止王有龄再次无功而返,何桂清索性就给他上了一课,将如何送礼,如何打通关节,如何填补实缺的过程,完完全全、详详细细地给王有龄讲了一遍,这才让他重回杭州,去为自己某一个官职。
  第三次回到杭州后,王有龄已经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他立刻选了几件昂贵的礼物,然后找了一个非常好的借口,带着这五千两银子,去面见这位黄宗汉大老爷。
  看见了白花花的银子,黄宗汉立刻乐开了花,他高兴地对王有龄说道:“王兄真是一个有情有义之人,你先回去吧,我一定给你安排一个妥善的职位,你就放心吧。”
  果不其然,没过几天,正式任命王有龄的委任状就下来了。只不过,委任王有龄的职务,不是他朝思暮想、梦寐以求的盐大使,而是另外一个职务:海运局衙门坐办。虽然这个职务也是一个“肥缺”,但是对于现在的王有龄来说,它虽然好吃,但是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烫手山芋”,搞不好,还会彻底崩掉自己的门牙。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海运局衙门坐办”这个职位涉及大清一个根本问题——运粮。

  日期:2014-05-13 12:33:25
  第六章 小试牛刀
  漕运的那些事儿
  从古到今,中国的北方就不是主要产粮区,但是人人都喜欢去城市生活,所以北方变成了人口涌入最多的场所。
  北京这座雄伟的帝都,为了应付这数百万的“北漂”,每天都要消耗掉大量的粮食。再加上自明朝皇帝建立的“天子守国门”政策,国家为了巩固边境,势必还要养大量的士兵。虽然有军屯制度(平时种地,战时充兵)可以解决士兵吃饭问题,但是到了后来,面对几十万驻防在北京周围的八旗、绿营士兵,这个制度也无济于事,甚至名存实亡。
  看那雄伟无比、车水马龙的帝都,瞅着那无数的官员、百姓和士兵,他们都要吃饭,你让这些人吃什么?总不能喝西北风吧。

  可能到了这个时候,有的人就会说了,从南方运送粮食到北方,这不就解决了。
  如果您这么想,那么恭喜您,您也找到了解决此问题最大的难点了。如何运输,怎么运输?
  粮食的问题之所以这么难,主要是出在了运输上。要知道,在那个时代,既没有火车汽车,也没有飞机、轮船,运输基本靠人和马。这还不算,中国古代的车辆设计极其落后,我们一直解决不了四轮车辆的转向和操控问题,所以只能设计出独轮的人力车或者是两轮的畜力车。
  因为上述原因,所以这种车的装载量都很小,再加上全国道路都十分简陋,车轮和车身之间也没有减震装置,所以这种车极难行使,因此每天的速度都不快。今天我们从南京到北京,乘坐现代化交通工具都需要不少时间,而以当时的速度来算,要是走这么一趟,至少需要一个月。
  如果需要这么长的时间,那么咱们就不能忽略一个问题,那就是负责运输的人和马,他们也是要吃饭的。因此,无论他们多么尽忠职守,多么想为国捐躯,您都要清醒地认识到一个问题:在吃光自己运输的粮食前,他们绝对不想被饿死。 这就完了。所以,如果你选择从陆路运输粮食,那么你必须准备那些运输者的口粮,让他们推两车粮食上路,吃一车,运一车,等到了目的地,让他们交出没有吃完的口粮,这就算是交差了。而在通过成本计算后,您会惊讶地发现,他们吃掉的那部分粮食,远远比运过来的粮食多得多。

  所以再综上所述,如果哪个倒霉的王朝使用这种办法运粮食,那么等待
  它的命运将有一种,且只有一种——破产。古人云:“千里不送粮。”这真是一句大实话。但是问题来了,你不运粮也不行呀,整个北方上到皇帝,下到黎民百姓,
  大家全都得吃饭呀,所以到了最后,清朝政府只剩下唯一的选择了:“河运”,
  或者是我们所说的“漕运”。但是问题又来了,如果选择河运,那么也会涉及一个根本的问题:不通。虽然早在公元 610年的时候,隋炀帝就倾尽全国之力,修筑了今天的“京杭大运河”,但是经过岁月的磨蚀、战火的摧残,这条运河早已不堪重负,甚至残破不堪,直到康熙年间,大清政府才派治河名臣靳辅、于成龙先后治理这条运河,所以这条历时千余年的运河,才算正式重获新生。
  如今这条南起杭州,北抵京师,流经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六省市,全长两千多里的水道,为大清朝带来了一百五十年的繁荣盛世。但不幸的是,连年的灾害,不断的战乱,已经彻底摧毁了这条运河,导致其部分地段河底积淤过高,甚至高过了人家的屋脊,成就了一番“春水船如天上行”的神奇场面。
  在这种背景下,河道的堵塞程度,已经到了让人束手无策的地步,以至于到了嘉庆末年,河道堵塞几乎成为“绝症”,而到了道光年间,更是到了“不治则死”的地步。

  这样问题又来了,整修河道可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无论在任何王朝都是国家重点投入项目,它需要大量的金钱和众多的劳动力,一旦处理不好,就会动摇国家根本,甚至导致国家灭亡,比如炀帝修京杭大运河。
  除了历史遥远的隋朝,年代更近的元朝,也是一个血淋淋的案例,明明是修理河道,结果挖出了一个一只眼的石头人,上面还赫然写着两句话:“挖出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鉴于这个原因,所以自明朝以降,历代皇帝便再也没有动过这条运河一下。后来,到了清朝“康乾盛世”的时候,这三位明君才相继花费了无数的金钱、财力和时间,重新治理好了这条河。
  所以说,治理河道非同一般,除非是强国盛世,否则你想都不要想。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