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禁书之权谋教程》
第41节

作者: 吾似道
收藏本书TXT下载
  道德和利益相宜,不宜则双败。物质与精神相佐,无佐则共废。
  人在落魄时,愈要用物质刺激精神,人在盛奢时,愈要用精神支配物质。
  日期:2015-04-19 18:38:02
  朋友们,更新来迟了,这两天出差,没带电脑实在不方便。

  现在正文更新:
  在冯道的《荣枯鉴》中,君子和小人被作为两个对立的群体来论述。这两个群体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遵循着不同的行事标准。当我们将“君子重名、上客贪功、下客逐利”放在同等的道德高度时,我们发现,冯道《荣枯鉴》中的君子和小人没有了贵贱区别,而变成了走向不同终点的两条不相交的大道。接下来,我们择句赏析《荣枯鉴》。
  日期:2015-04-19 18:38:23
  圆通卷篇
  *善恶有名,智者不拘也。
  关于善恶分际,我讲述的很多了。世上本来没有什么善恶,但因为有冲突,就导致矛盾出现,矛盾一旦出现,那么善恶就随之相生。善恶是伴着立场发生的。当我们跳出立场,就会发现曾认定的善恶就像犬牙一样交叉镶嵌在一处,真实的情况往往是善中藏恶,恶中藏善。定义善恶的基础是从纵横两个方向考虑两个背景,一为立场分立,二为阶段变化。我们还拿之前提到的严嵩举例,我在前面讲过,严嵩本人在不同的立场有着截然相反的表现,一则为坏宰相,一则为好丈夫,这叫立场分立。正是因为立场有分立,所以人物评价一定逃不出立场局限,因为评价也是由人来评价,那么评价者本身也是由立场的。被评价者有立场,而评价者本身也有立场。一个立场有限的人来评价另一个有限的立场人,这种双重的“立场分立”得出的结论自然不可偏信,此其一也。其二,我虽将阶段变化和立场分立并列而谈,其实阶段变化依旧是围绕立场而言,阶段变化本质上讲述的是立场的变化,也就是纵向发展的立场,和横向的立场分立相对应。有句成语叫“盖棺定论”,是说要评价一个人物,一定要等到这个人去世。因为世事无常,人亦随世事而变,只有等到这个人去世,变无可变后,我们才能完整客观地给予其褒贬(有立场分立在,绝对客观是不可能的)。

  日期:2015-04-19 18:38:48
  唐朝诗人白居易对善恶的阶段变化就有着精彩论述: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如果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时间就是考验人物的首要方法。周公、王莽作为传统社会中忠奸对立的典型代表,都在其不同的阶段人生被世人赋予了截然相反的不同评价。由此可见,脱离立场分立和阶段变化去认定善恶,那是相当的不靠谱。正因为此,冯道《荣枯鉴》开篇就讲述到“善恶有名,智者不拘”。“善恶”作为后面理论的基础设定,冯道从一开始就将《荣枯鉴》打上了“精神分裂”的烙印。

  日期:2015-04-20 20:33:55
  正文更新:
  *荣或为君子,枯必为小人。君子无及,小人乃众,众不可敌矣。
  君子称谓,由来已久。自孔子以来,君子逐渐脱离了最初的政治含义,变成了性情雅致、道德高尚之人的统称。《礼记》讲“博文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和君子相对,小人则是罔顾道德,善钻营好投机的极端自利分子。
  韩寒导演的电影《后会无期》中有句挺火的台词“小孩才分对错,大人只看利弊”。如果我用君子和小人套用这句台词时,就变成了“君子才分对错,小人只看利弊”。原来“君子”乃是幼童,而“小人”才是大人。从对错走到利弊,我们是在进步还是沦落?
  日期:2015-04-20 20:34:18
  此前我曾讲过,社会个体就像是在分子一样在空气中横冲直撞,所有的个体本身具备不同的速度和能量,但同时他们各自又有着不同的运动方向。这就难免会造成个体间发生冲突。统治阶层要统治社会各个群体,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约束社会个体的运动方向,只有建立秩序,确定社会是非标准和价值观念,整个社会才能统一意识,才能避免各方个体冲突导致的社会资源浪费,才能创造社会财富。

  那么如何建立秩序?一靠暴力支持,二靠思想控制。所有的文明都是以暴力为驱动,换句话说,思想引导乃是常规武器,武装暴力乃是核威慑。作为常规武器中的核心部件“是非观”,就是从统治者立场出发,以社会整体利益为侧重点导出的。小孩子的“是非观”是从家里大人和学校老师那里学到的。而社会群体的“价值观”和“是非观”则是从统治者那里继承的。无论统治者是通过法律还是文化宣传,其根本目的还是统一社会意识,方便建立社会秩序。

  日期:2015-04-20 20:34:57
  如果“是非观”是从统治者立场、从社会整体高度出发,从上往下传递的,那么“利弊”则是从社会个体的切身利益为出发,从下往上萌发的。从下往上萌发的直接需求比从上往下分发的意志引导更接地气、更切实际。从一个孩子成长为一个大人,就是一个自我意识不断觉醒的过程。曾经被传授的是非观念,经过社会经验的不断冲击,慢慢地不再神圣,不再牢固。这个过程也是个人立场不断从社会立场中分化独立的过程,就像小孩子总有一天要离开父母,成家立业。

  从统治阶层立场出发,希望社会群体个个都是遵循社会是非观念的君子,而非摒弃善恶是非,局限于利弊之间的小人。《孟子?尽心上》讲“穷则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这句话从积极角度被解释为:如果得志,我要造福于天下百姓。即使不得志,我也要洁身自好,绝不与腐败势力同流合污。这样的解释无疑对社会群体有着积极劝善的作用,当我们将美好心愿放下,重新审视这句话时,我们就会发现,“达则兼济天下”是可行的,但是“穷则独善其身”是要看穷到了什么程度。 《管子?牧民》讲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由此可见,独善其身的前提应该是衣食无忧,如果一个人的生存受到威胁,那么其对是非荣辱的重视程度可是要大打折扣的。

  日期:2015-04-20 20:35:17

  当今社会群体生存压力不可谓不大,和经济压力“相映生辉”的则是社会公德的败坏,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社会群体间的信任越来越淡薄。越来越多的令人瞠目结舌的事件一次又一次地挑战着人们的道德底线。社会群体从“言义”向“言利”的趋势转变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统治阶层对社会管控在一步步衰弱。作为国家统治思想文化领域的基础,是非观和核心价值观越来越难以对社会群体产生影响。社会群体间的冲突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失控,越来越缺乏信任感(此祝毕姥爷好运)。

  所以冯道讲“荣或为君子,枯必为小人”时,一定是怀着特殊的悲悯情怀。“君子”是有余力者的特殊选择,而做“小人”则是弱者在危机四伏下的唯一机会。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